來源:北京晚報
2017-02-25 19:04:02
北京歷史文化悠久,很多優美的地名沿用至今,順義西南部地區的“花梨坎”就是其中一個。盡管它的位置偏僻,但自地鐵15號線開通后,很多人對“花梨坎”不再陌生,甚至因這特殊的名字記住了它。
文獻顯示,“花梨坎”史稱“華林”,曾是遼帝游牧射獵、賞花納涼之所。然而最近,順義一所中學的師生發現,花梨坎地鐵站外的一片大型土坡,正在被人鏟平。盡管研究遼代園林的資料不多,后人也未對“華林”的確切位置加以考證。但他們呼吁,不管土坡是否與歷史遺址有關,都希望能保留下來,讓“花梨坎”名副其實,為當地增加一些文化氣息。
查證
花梨坎曾建遼代行宮
地理老師劉先生向記者介紹,學者周峰在其文獻《遼代的園林》中轉引《遼史》卷四十《地理四志》的內容稱:在南京城(遼朝陪都,今北京)的近郊,還有華林、天柱二莊,既是景宗、圣宗的春捺缽地,也是風景優美的皇家園林。
劉老師說,“捺缽”是契丹語的音譯名詞,意指一種契丹民族的習俗。這種習俗包含遼帝在一年中所從事的營地遷徙、游牧射獵等活動。由于遼帝保持先人舊習,居處無常,四時轉徙。“春捺缽地”就是指遼帝在春季的活動場地。
而“華林、天柱二莊”的大概位置,在《北京郊區村落發展史》、《北京市順義縣地名志》兩本書中可以找到描述:它們對應著今順義區的花梨坎村和天竺村。“遼代‘華林’的景色非常優美。春季時,大片的梨花盛開在高地上,因此形成了沿用至今的地名——花梨坎。”
現場
大塊土坡正被人鏟平
朱姓學生告訴記者,他們雖在附近生活多年,但家中老人從未談及“花梨坎”的起源。但老人們看到她參與收集的史料,卻給出更令人好奇的回答:“花梨坎地鐵站外,一直有一片特別高的土坡,這確實是其他地方沒有的。”它會不會是遼代行宮的遺址呢?會不會是花梨坎的那道坎呢?
王姓同學告訴記者,春節前夕,他們抓緊時間實地走訪,驚喜地發現,花梨坎地鐵站外的土坡真的存在,但很快就不存在了,因為有大鏟車正在將其鏟平。劉老師趕緊向順義區文保部門反映此事,向他們尋求幫助。
昨天,記者來到花梨坎地鐵站,看到這片土坡的清移工作已全面展開,近十臺挖掘機正在土坡上揮鏟,超過二十輛卡車在“上上下下”地轉運著黃土。
現場施工的指揮人員介紹,這片土坡高約十米,長達二百米,按計劃,他們要在月底前把土方全部移走。但他初步判斷,這片土坡不像是古代的行宮遺址,更像是現代施工后留下的渣土堆,因為土里有不少碎石塊。
質疑
這片土坡是否有文物價值?
昨天,記者致電順義區文化委員會文物科,工作人員秦女士介紹,他們接到劉老師的咨詢后,立即和市文物局、順義區文物所等方面進行確認,但他們發現,土坡并不在順義文物保護的范疇之內,文保部門也不掌握土坡的資料。“這個土坡目前沒有定級,甚至沒有稱謂,我們也查閱了史料,但不能確認它就是古代行宮的所在地”。
隨后,記者咨詢順義區政府。對方稱,土坡應該是現代遺留物。近期屬地單位為提升環境,也為方便附近小區居民乘坐地鐵,對這個土坡展開了整治鏟平工作,“據我們了解,這片土坡和文物保護沒有聯系。”
呼吁
興建花梨坎文化公園
昨天下午,記者還想就土坡的來歷請教幾位當地老人,但發現花梨坎村已經拆遷,附近居民都住進了高樓。北京史研究會的工作人員說,一名研究遼代史的老專家已經八十多歲了,正在外地休息。青年的遼史專家特別稀少。
對此,劉老師也感嘆,遼代距今已有千年,缺少豐富的歷史文獻,想要求證一個歷史建筑的具體位置,難度很大。但是,在這次師生合力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他發現同學們對身邊的歷史文化有一種天然的渴求和認同。
劉老師建議:“可以保留一段土坡,介紹一下遼代的歷史故事。”甚至在規劃空地用途時,能否考慮興建一處“花梨坎文化公園”。“梨樹在北京很容易成活。試想一下,如果市民從花梨坎地鐵站走出來,能在春天里看到一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立馬心情舒暢。”就算“花梨坎的土坡不復存在,但那種幸福感和文化的歸屬感,卻能深深地走進人的心坎里。”
本報記者 張驍 文并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