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晚報
2017-03-01 15:10:03
原標題:中科院通報大氣污染成因研究進展并提出建議?突出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
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召開大氣灰霾研究通報會,介紹了其在大氣灰霾追因溯源、監測技術、控制技術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
二次顆粒物是PM2.5最大來源
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賀泓研究員介紹,污染排放是灰霾形成的內因。PM2.5來源包括直接排放和二次生成。PM2.5的二次生成是指排放到大氣中的氣態污染物通過多種化學物理過程被轉化為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和二次有機氣溶膠等細顆粒物。一些污染源比如汽油車,雖然其尾氣中一次顆粒物濃度不高,但在大氣中反應后產生大量二次顆粒物,成為城市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研究表明在我國中東部地區二次顆粒物對PM2.5的貢獻率常常高達60%,在成霾時二次顆粒物所占比例往往更高。然而,目前對二次顆粒物生成的機制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40年京津冀風速減小近4成
出現以低風速和逆溫為特征的不利氣象條件是霧霾形成的外因。氣象資料統計表明,近40年來京津冀年平均風速逐年減小,減小幅度達37%,尤其對京津冀污染物擴散有利的北風頻次和風速都顯著下降。另外,內因和外因之間也存在正反饋機制。排放到大氣中的PM2.5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到達地表的太陽光強度,導致地表溫度下降,而上層顆粒物中的吸光性物質會提高該層大氣的溫度,從而形成下冷上熱的穩定大氣結構,空氣對流減弱,邊界層高度下降,進一步加劇污染形成。正是這種內外因交織、特別是二次顆粒物生成的機制不明,大大增加了灰霾問題的復雜性和治理的艱巨性。
復合污染加劇抵消控制成效
我國現階段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基數大,現有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主,約占66%。近年來,機動車、工業、農業以及生活排放強度顯著增加,導致各種復合污染加劇。我國產業布局相對集中,使得華北、東北、成渝、關中、珠三角、長三角的區域特征明顯,尤其是京津冀地區單位面積的能耗和排放量都是全球最高的區域,形成了目前“燃煤-工業排放-機動車-農業排放”多類型污染、高負荷共存的重度復合大氣污染類型,復合污染導致的環境容量下降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大氣污染控制的成效。要從根本上解決灰霾污染,涉及到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和普及控制技術與社會經濟成本等諸多問題,勢必都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不斷優化調整的階段。
以最小經濟代價獲最大改善
對此,中科院提出治霾建議:需要加強針對性,力爭精準治霾,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具體包括: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加強多污染物的協同減排;一線大城市應把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我國北方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大力防控農村和城鄉結合部散煤和秸稈燃燒導致的季節性霾污染。
釋疑
大氣質量總體向好
為什么感覺不到?
2013年以來,全國空氣質量總體向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占比逐步降低,優良天數比例明顯上升。2013年至2016年,全國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京津冀PM2.5濃度年平均值下降了26.5μg/m3,下降幅度為29.7%。然而,大家沒有明顯感受到大氣質量的改善,這是為什么呢?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程天海介紹,顆粒物濃度還遠未達到環境顯著改善的拐點是主要原因。此外,我國中東部的部分地區秋冬季節大氣污染防控的形勢依然嚴峻,觀測結果顯示2016年北京冬季PM2.5濃度與前三年相比沒有顯著降低。
北京灰霾治理工作從2013年以來的確取得成效,但在2014年至2016年間,受氣候條件、供暖保障以及周邊省市影響,北京市冬季供暖季的PM2.5濃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16年冬季PM2.5濃度高于前兩年,這也印證了群眾對空氣污染的強烈感受。“PM2.5月平均低值出現在4月至9月,而高值出現在11月至3月。”
本報記者 孫樂琪 J245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