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05-11 16:08:05
新華網記者 趙銀平
【學習進行時】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因病逝世。多年來,習近平多次提到焦裕祿、贊揚焦裕祿。“魂飛萬里,盼歸來……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是什么樣的原因,讓他對這位從未謀面的縣委書記念念不忘?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與您共同緬懷焦裕祿,深刻理解總書記的焦裕祿情結。
5月3日,習近平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說:“焦裕祿精神跨越時空,永遠不會過時,我們要結合時代特點不斷發揚光大。”
從一名初中生,到縣委書記,再到中國最高領導人,前后50余年,習近平心中始終銘記著一個名字:焦裕祿。
半個世紀,滄海桑田,焦裕祿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讓習近平常思之念之?
一本書,三次考察,無限懷念
《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這是習近平十八大后的第一本專題著作集,足以彰顯焦裕祿在他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了新華社記者穆青、馮健、周原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那年,習近平13歲。談起這段往事,習近平曾說:“我當時正上初一,政治課張老師念了這篇通訊,我們當時幾次都泣不成聲……”
24年后的1990年,已經是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夜讀紀念焦裕祿的文章時,感慨萬千,填了一首詞,這就是《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情深意切,思念殷殷。
2009年至今,習近平三次考察蘭考。
2009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專程趕赴焦裕祿紀念園,瞻仰焦裕祿紀念碑,參觀焦裕祿事跡展,向焦裕祿陵墓敬獻花籃。
2014年3月,習近平又來到蘭考。此時,已身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明確指出:“我之所以選擇蘭考作為聯系點,一個重要考慮就是因為蘭考是焦裕祿同志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
同年5月,習近平再赴蘭考,參加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明確肯定了蘭考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主線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做法……
習近平許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焦裕祿,對焦裕祿精神高度肯定:焦裕祿同志是一個很高很高的標桿,我們要見賢思齊;焦裕祿精神跨越時空,永遠不會過時;做縣委書記就要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
“無論是上山下鄉、上大學和參軍入伍,特別是后來當縣委書記、市委書記,一直有焦裕祿的影子伴隨”,一直到成為總書記,焦裕祿這個名字在習近平心目中從未褪色。
焦裕祿精神,在習近平心中重如泰山
為什么焦裕祿這個名字在習近平心目中始終閃亮?因為他的精神。
什么是焦裕祿精神?
2009年,習近平在蘭考重溫焦裕祿事跡后說:“焦裕祿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縣委書記的光輝形象,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在和當地干部群眾座談時,習近平更是將之明確概括為五種精神:牢記宗旨、心系群眾,“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勤儉節約、艱苦創業,“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實事求是、調查研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求實精神;不怕困難、不懼風險,“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大無畏精神;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
與之對應,習近平還提出要大興五種風氣:服務群眾之風、艱苦奮斗之風、求真務實之風、知難而進之風和敬業奉獻之風。
2014年3月,習近平在調研指導蘭考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對焦裕祿精神作了更加精煉的概括:“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凡事探求就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2015年1月,習近平與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更是明確提出要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一次次一句句,言相近意相同。焦裕祿精神,在習近平心中重如泰山。這種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強大的震撼力、穿透力和凝聚力,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食糧。“我們要永遠向他學習”!
好家風,深深印在習近平腦海里
2014年3月,習近平重訪蘭考時會見了焦裕祿的五個子女。二女兒焦守云對習近平說:“我們會把父親留下來的家教家風都傳承下去。”
焦門好家風,就體現在焦裕祿的一“窮”一“富”上。
焦裕祿很窮,是個“窮爸爸”。
物質生活上,他很窮。他的衣服都是縫了又縫,補了又補;他用過的一條被子上有42個補丁,褥子上有36個補丁。兒子焦國慶說:“我父親沒有啥財產,搬家到蘭考時,除了行李和被褥,就是一些炊具,一輛大卡車什么都沒裝。”他在世時,兒女們未曾因他的身份而獲得富足的生活;他去世后,留給家人的唯一遺物是一塊破舊的手表。他留給妻子的囑托是:“我死后,你會很難,但日子再苦再難也不要伸手向組織上要補助、要救濟。”
盡管生活窘迫,但面對權力,他對自己有種近乎苛刻的自律。因為“書記的女兒不能高人一等,只能帶頭艱苦,不能有任何特殊”,所以他讓初中畢業的大女兒放棄話務員、教師、縣委干事等一個個“體面”的職業,到食品廠工作,還叮囑廠里不能因為自己的緣故給女兒安排輕便活。
習近平對焦國慶看“白戲”的故事印象很深。2009年,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握著焦國慶的手說:“你看了一場‘白戲’,你父親還專門召開了家庭會議,起草了《干部十不準》,規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看白戲’的故事始終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焦裕祿留給焦家后代的最后一句話是:“我也沒啥好留給你們的了……”的確,這個“窮爸爸”沒有給孩子們留下像樣的物質財富,卻留下了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焦裕祿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又是富有的,他是“富爸爸”。
他的這份“富”被子女們完整繼承。焦家大女兒焦守鳳,面對單位兩次分房子,她都態度鮮明:“我不要。”當待業的女兒希望托關系找工作,她像父親當年一樣斷然拒絕:“老子是老子,你是你,各人的路各人走。”兒子焦躍進從生產隊長做到縣長,給自己定下一條規矩:再忙,一年也至少要走訪100家貧困戶。小兒子焦保鋼在醫院昏迷八個月,一直住在六七個人一間的大病房,家人從未透露他的家世。有關領導得知后感慨地說:“沒辦法,焦家的人就是這樣。”
子女們把“焦裕祿的孩子”當做尺子,度量著自己的行為。他們的確可以無愧地對去世的父親說:“我們都是您的好兒女。”
一“窮”一“富”之間,他讓孩子們擁有了安寧豐盈的心靈世界,更給世人留下了一個清瘦卻又無比高大的身影。
1966年2月26日,當焦裕祿遺體從鄭州遷葬到蘭考時,萬人送葬,街兩邊掛滿挽聯。火車站離墓地不到三里地,卻整整走了兩個半小時。
這是最高的榮譽,最深的懷念。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焦門家風是焦裕祿精神的體現。
焦裕祿“心里只裝著群眾,只想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所以“人民永遠記住他”。這也正是習近平“焦裕祿情結”的根本所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