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7-08-06 16:26:08
在烏蘭布和沙漠南緣的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越來越多的牧民放下了牧羊鞭,當起了護林人。由于收入節節高,鄉親們爭先恐后地植樹造林,發展肉蓯蓉、沙蔥等產業。
近年來,“沙退人進”的巨大變化在遼闊的北方大地上演。一座座流動沙丘被遏止,一片片綠色草木取而代之,肆虐的風沙開始收斂,生態屏障擴大著版圖。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
綠色,是富有人文色彩的顏色,是發展中的暖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浸潤中華大地,美麗中國藍圖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
“環境就是民生”
人與自然,從來都是一種共生的關系。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治國理政之時,習近平一直強調并踐行著這個理念,關心和支持著各地生態環境保護。
“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2017年4月,在廣西考察的習近平要求,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基本目標,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美麗形象的發力點。
“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6月,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指出,要廣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每人植幾棵,每年植幾片,年年歲歲,日積月累,祖國大地綠色就會不斷多起來,山川面貌就會不斷美起來,人民生活質量就會不斷高起來。
放眼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赴國內省份考察調研,還是兩會期間參與代表團審議,習近平走到哪里,就把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和要求帶到哪里:
“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
習近平這樣反復強調,是因為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習近平指出,面對這樣的狀況,必須下大氣力扭轉。
人民有所呼,改革必當有所應。
在習近平主持起草的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回應著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共同心聲。
今年,河長制在全國啟動實施,從此流域生態保護不再受限于行政規劃;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全面叫停,標志著100多年來向森林過度索取的歷史終結;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也邁出實質步伐,明確跨界流域補償基準、方式等內容。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人民群眾全方位的獲得感,離不開眼前的綠、頭上的藍和無處不在的新鮮空氣。保護自然環境就是在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在造福人類自身。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如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年輕人,越來越喜歡騎著共享單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綠色出行不再只是少數人的個別選擇,而成為大眾中的潮流和時尚。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今年5月26日下午,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每個人都應該是踐行者、推動者。在這一次的集體學習中,習近平要求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這樣指出。
3個多月之后,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提問時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此后,重量級戰略部署頻頻出臺,生態文明建設駛上快車道。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愿景、重點任務、制度體系。這是繼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后,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全面部署。
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等八項制度。
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福建、江西和貴州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地區率先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記者統計發現,僅今年上半年,中央深改組會議就審議通過9個與環保相關的文件,涉及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固體廢物進口管理等方面。而在2016年,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的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文件超過了20件。
時至今日,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已逐漸成為全國上下的共同追求。
綠色發展是理念,更是實踐;需要坐而謀,更需起而行。只有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發展道路,才能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不能越雷池一步”
今年7月20日,央視《新聞聯播》罕見地用4分46秒時長播報一則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問責通報,3名副省級官員被直接點名。次日,長達4000字的通報全文刊登在《人民日報》顯要位置。
長期以來,探礦采礦、旅游開發、農牧業生產等活動,使得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早已不堪重負。習近平對此多次作出批示,要求抓緊整改。當地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情況沒有明顯改善。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因失職失責,甘肅省政府黨組成員、副省長楊子興,時任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李榮燦以及時任甘肅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笑虎被嚴肅問責。
“時任”二字意義深遠。這表示黨政領導干部調崗或退休之后,對其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的追究并不會停止。
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旨在推動領導干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暫行規定》,進一步推動領導干部切實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按照計劃,2018年將建立起經常性的審計制度。
“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的要求擲地有聲。
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從2015年底開始,短短一年多時間,中央環保督察已經走過23個省區市。公開數據顯示,三批中央環保督察已初步立案處罰15586家,立案偵查1154件,問責人數超過萬人。
據介紹,中央環保督察將在年內實現全覆蓋。此外,還會針對一些問題突出的地方不定期開展專項督察和“回頭看”。
“我們要為當代人著想,還要為子孫后代負責。”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定當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擼起袖子加油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