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7-08-25 09:59:08
魏平開心地介紹果園。張 煒攝
河北灤平易地扶貧搬遷5000戶造福2萬人
政府算清賬 百姓才買賬
“層高3米29,插座通電……”河北省灤平縣質監站質檢員正和設計方、施工方、監理、村民代表等一起,對兩間房鄉兩間房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交房驗收。鄉黨委書記康海穩說,安置區9月將迎來200多位新居民。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是改善群眾生活的重大機遇。”承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灤平縣委書記蔡福浩說,“百姓買不買賬,關鍵在我們能不能算清賬。和群眾算透對比賬、算清工期賬、算細資金賬、算好產業賬,百姓就支持,就能把好事辦好。”
“5年任務,兩年完成。”灤平,一個接壤北京的國家級貧困縣,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跑出了“加速度”,創造了“新經驗”。2016年啟動5805人易地搬遷,建成9個集中安置小區;2017年啟動12909人集中搬遷;明年8月搬遷群眾將全部入住,安置搬遷戶5208戶18714人。變化中的灤平人頭富了、村頭美了、心頭樂了。
人頭富了
魏平的故事
付營子鎮邢家溝門村
窮怕了! 來個姑娘就想“逃”,孩子上學靠雙腳
3間土坯房,五十來平方米,斑駁的土墻,褪了漆的門窗,夾在鄰居的磚石房之間,格外矮小簡陋。進到屋去,堂屋也是廚房,一方灶臺,一張桌子,墻壁早已熏黑。臥室一個大土炕,兩個木箱,一條長桌,墻上糊滿收來的舊書報。這就是魏平家。
“前些年爹娘在時,身體都不好,在床上一躺17個月,看病吃藥花銷大。兩個娃那會還都上學。”說起過去,魏平有些無奈,“家里六七畝地都種玉米,1畝地年收入不到1000元。我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一年下來也就能掙1萬多元。”
“家里窮,兒子都娶不回媳婦來。”魏平說。
魏平的大兒子今年22歲。“兩年前,兒子領回女朋友。姑娘頭天來,第二天就走了。誰愿意往這窮山溝里鉆?”
外面人不愿來,溝里人出去難,尤其是孩子上學。
溝里孩子上學,都得到溝外的村小或鎮上的中學。
條件好些的,幾家湊錢雇一輛面包車每天接送孩子。一個孩子每月220元,光一年車費,就抵得上一家人一年的取暖費。
“一下雪,村里人就得早早起來,上路撒鹽鏟雪。有一年雪實在大,孩子們半個月上不了學。”魏平說,村子在溝里,每年10月底到來年3月都會有雪,“可沒少花買鹽的錢”。
翻篇了! 4口人住百平方米,一年多掙四五萬
去年正月,魏平聽說要易地扶貧搬遷。
“我第一個報名!”
根據灤平縣的易地扶貧搬遷方案,搬遷戶每人可至多建設25平方米住房。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每人只需自籌3000元,非貧困戶每人自籌1萬元。像魏平這樣的貧困戶,一家4口,1.2萬元就能住上100平方米的房子。
“一萬二住100平,上哪找這樣的好事?兒子再帶姑娘回來,我也不怕了。”
在安置點,22棟小樓正在內部裝修。村民不時來看新房,心里疑云也慢慢消散。
“邢家溝門村是全市首個整村易地扶貧搬遷試點村,全村將集中安置付營子鎮408戶,1346口人,預計今年取暖季前就能完工入住。”付營子鎮鎮長孟霜介紹說。
魏平的底氣不僅來自房子,還有收入變化。
“村里引進了一家農業公司,嫁接珍珠油杏。”村主任邢俊和指著漫山的山杏樹說。
魏平將自家6畝地都流轉了,1畝地年租金600元。自己到公司上班,看樹、剪枝、整地、打藥,月收入4000元。這一年就有了5萬多元的收入,是原來的近3倍。
“要讓村民‘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就必須‘百姓出川、項目進山’,在產業發展上下足功夫。”蔡福浩說。
灤平一方面發展現代農業園區,讓村民收獲租金、股金、薪金;一方面發展特色旅游,實現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動變運動、農產品變商品。此外還組織技工學校等培訓力量。
村頭美了
于淑云的故事
付家店鄉三道溝門村
我要搬! 流轉土地添收入,山楂樹下笑開顏
2016年,新房開工建設,于淑云常去工地轉悠。安置區緊鄰公路,學校、醫院和商鋪等配套設施也齊全。一座座新小院有模有樣,鋼筋水泥結構牢固,房屋寬敞明亮,于大姐動心了。
“主任,咱第二批搬遷啥時候開始?我想搬,可還是放心不下那幾畝地啊。”
“種地不用愁,咱們村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山楂樹下’中藥材種植基地。土地流轉過來,再去合作社上班,又掙租金又掙工資。”
村里成立了樂農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藥用山楂10萬株,間作黃芩1000畝,預計到2020年村集體收入可達20萬元,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00元。
“土地能流轉,老房在招商后也能變成旅游項目園區,可增加兩份收入。”付家店鄉鄉長劉國金說,村集體將搬遷戶原有房屋統一收回并流轉,和北京宋莊藝術園區合作開發建設,并優先雇傭原房主到園區工作。
“這回我們得趕上趟。”于淑云給丈夫說。
在灤平,像于大姐這樣最初心存疑慮的搬遷戶并不少。“能有這樣的好事?”“不會又有什么變化吧?”“搬出去以后怎么辦?”....。.
“易地扶貧搬遷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要充分理解老百姓的顧慮。”蔡福浩說,“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幫老百姓算清楚賬,算賬的過程就是宣傳政策的過程。讓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收益勝過千言萬語。”
“住得新還要住得美。”副縣長王建文說,把易地搬遷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做到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生態美。三道溝門村爭取明年達到易地扶貧搬遷精品村、省級美麗鄉村雙重驗收標準。
我不搬! 小院老房剛修好,山溝住著也挺好
“小于,你們想不想搬?”
2015年9月,付家店鄉三道溝門村60多歲的村委會主任王連友,來到村民于淑云家進行易地搬遷宣傳摸底。
“政府補貼在中心村蓋新房。你們家4口人,每人1萬元就能住新房。咱們村蓋的是獨門獨戶的小院,還是火炕,住著更習慣……”王連友說。
于淑云給丈夫打電話商量。
“當時真是糾結。”51歲的于大姐說,“我家不是貧困戶,生活條件在村里還算可以。”丈夫和兒子都在北京打工,每年收入有4萬多元。4畝玉米也有幾千元收入。
如果搬——
裝修費可惜了。兩年前剛花了4萬元裝修,再出4萬塊換新房,壓力不小。
種地不方便了。4畝耕地都在老村里,搬到中心村后,地咋辦?
新房質量沒底。要是還不如咱這小院好,那可就難回頭了。
如果不搬——
交通問題咋解決?這個只有42戶的小山村,買包鹽、買瓶醋都得去中心村。冬天大雪封山,夏天大雨泥濘。
吃水問題咋辦?山村吃水靠水井。旱季水井缺水,天冷了水井結冰,吃飯、洗澡都不方便。
兒子婚房咋辦?4口人住3間80多平方米還湊合,再添人就緊張了。搬過去能住100平方米,還帶100平方米小院....。.
猶豫不決的夫妻倆,打算先觀望一下,沒有參與第一批報名。
心頭樂了
曹海琴的故事
安純溝門鄉李柵子村
別不信! 一家四代七口人,危房一住30年
90%民房都是危房,還說得過去的房子是村委會、學校“二合一”的小院。學校只有1個老師7個學生。
“我們這兒有句話:就算來了老天爺,李柵子也難脫貧。沙包地,靠天收。594口人,300多勞力都打工走了。”村主任胡海龍邊說邊朝村民曹海琴家走去。
“嫁過來快30年,兒子都28歲了,這房就沒變過,也不知啥時候建的。經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曹海琴說。
屋里光線差,晴天也顯得昏暗,曹大姐趕忙開燈。堂屋右邊是88歲大爺(丈夫叔叔)的屋子,堆滿了雜物。左邊是兒子兒媳房間,也是“最新”的。一張大土炕和一個柜子占去大部分空間,房頂上糊的白紙有幾處因漏水已發黃。“兒子兒媳和倆孩子,4個人在這炕上住。”
“你和丈夫住哪?”
“在堂屋湊合住,白天把鋪蓋收起來。”
49歲的曹海琴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54歲的丈夫劉殿伍是主勞力,農忙時務農,其他時間在北京打工,一年到頭能拿回3萬多元。他去年被確診為皮膚癌,做完手術很快返回工地。兒子在北京打零工,收入只夠糊口。
“家里7口人,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都需要錢。換房,想都不敢想。”
不敢信! 搬出山區住小區,兩套才花兩萬一
“要說這搬遷,可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提起易地扶貧搬遷,曹大姐頓時高興起來。
“我們家4代7口人,選了兩套房,一共175平方米,才要2.1萬。縣里樓房便宜的也得五六千元一平方米,175平方米就得100多萬元。”曹大姐說,“新房子方便得很,心里說不出的美,恨不能馬上住進去!”
“鄉集中安置區位于安純溝門鄉中心村,距離鄉政府1公里,靠近省道,離縣城僅15公里。規劃建設29棟住宅樓,安置713戶2474人。安置區內配套建設幼兒園、衛生院、商業中心、村民活動中心等,集中供水、供電、供暖。”安純溝門鄉黨委書記吳磊如數家珍,“去年9月開工,今年年底前就能完工交房。”
高效率得益于“全員參與”。灤平縣縣長于山介紹,易地扶貧搬遷有縣城安置、集中安置區安置、主村安置、分散安置4種方式,往哪里搬、建什么房、誰來建,都由村民說了算。以村為單位,由村民選舉產生搬遷委員會,全程參與工程建設,代表搬遷戶審議設計方案,選擇確定施工單位,管理資金使用。
“我就是搬遷委員會成員。”安純溝門鄉村民張慶福說著,掏出一個胸牌,寫著“甲方代表”,“每天我都要去工地看工期、盯質量,還得聯系縣里、溝通村里,一個月下來話費700多、油費1000多,都是自己掏。給自己辦事,樂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