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7-09-11 19:56:09
貴州丹寨:中國最后的鳥圖騰部落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2017年09月11日14:52 手機看新聞 【字號大中小】
“云上丹寨”不止如夢景致驚艷世人,這里還流傳著古老的蚩尤節祭祀儀式,它以祖先蚩尤崇拜為核心,兼具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在全國獨一無二。
麻鳥村。王薇 攝
丹寨麻鳥村是錦雞舞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最后的鳥圖騰部落,電影《云上太陽》中,受到村民幫助的法國女主人公波琳說 :“錦雞就是你們的上帝。”
石橋村被譽為“中國國紙之鄉”,紙張經過攪、抄、沾、曬,再吸一點山中的清風,一張張花草紙就出爐了,之后攤開來在懸崖下晾曬,散發出自然的原始芳香。
“錦雞為你飛起來,彩云為你飄過來,綿延不絕的山脈,故事在筆墨之外;銅鼓為你敲起來,月亮為你停下來,歌聲美妙如天籟,你怎么說離開……穿過茫茫的人海,滿山杜鵑等你來,你會愛上云水之間,美麗的丹寨。”一首《云上丹寨》譜寫了丹寨人孫紅鶯對家鄉由衷的熱愛和贊嘆。
石橋村大簸箕寨。王薇 攝
丹寨縣地處貴州省東南部,有人說丹寨是地球最后的鳥圖騰部落,是錦雞飛舞的故鄉,是千年遺存古法造紙的村落,是風光秀美氣候宜人的寶地,是淳樸熱情、多彩多姿的民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地,而我要說,丹寨是遺落在云端的稀世明珠。
貴州丹寨:中國最后的鳥圖騰部落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2017年09月11日14:52 手機看新聞 【字號大中小】
云上丹寨的詩意棲居
蚩尤節蘊藏千年文化密碼
因為長期研究、拍攝傳統村落,丹寨的傳統村落麻鳥村進入了我的視野。從丹寨縣出發,乘坐去往鎮上的長途大巴,一路九曲回轉,前方每隔七八米就會出現一個 130 多度的大轉彎,若是要算究竟有多少道彎,恐怕說 99 道也不為過。
由于前一晚下了一場瓢潑大雨,所以次日一早趕往麻鳥村時,沿途云霧繚繞,滿目蔥蘢。到達麻鳥村,我頓時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云霧輕輕地流淌在村寨中,仿佛在飽含深情地撫摸著這里的每一寸土地,不遠處的梯田“層層疊疊上遠山,蜿蜒逶迤繞云間”;在山崖上和農田邊,一幢幢令人稱奇的桿攔式吊腳木樓時隱時現,鳥兒在云端嬉戲、飛舞……千年來,丹寨人都在這里過著詩意的棲居生活。此時,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有“云上丹寨”之說。
麻鳥村。王薇 攝
眼前美如幻夢的明麗景致,讓人很難聯想到苗族苦難的遷移史,然而,史詩般的苗族古歌和苗族賈理(即哲理、真理)就穿行、回蕩在大山與村寨之間。澳大利亞著名的史學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書中說:“世界上有兩個災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他們是中國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族。”苗族作家南往耶也寫道:“苗族是一個不斷被驅趕甚至被消滅的民族,但他們一直沒有對生命和祖先的放棄,自五千年前開始,跋山涉水,經歷千難萬苦,從中原遷徙到云貴高原以及世界各地,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尋找故鄉,用血淚養育古歌和神話。他們沒有怨恨,把懸崖峭壁當做家園,把梯田依山而建,他們始終虔誠地信仰萬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麻鳥村。王薇 攝
丹寨這支被稱為“嘎鬧”的苗族,世世代代和大山生活在一起,他們認為山是祖先的身體,田是祖先的脊背,泥是祖先的血肉,水是祖先的汗和淚。這支苗族還是蚩尤的后裔。蚩尤,中國上古神話中九黎氏族部落的首領,與炎、黃二帝并稱“中華三大始祖”,他驍勇善戰,被奉為兵主戰神,也是現在各地苗族認同的祖先。數千年前,蚩尤在黃河戰敗,被迫率領族群離開故土,其中大部分族群定居在貴州的深山里,所以貴州各地的苗族文化,其實都是蚩尤后裔的文化。
《丹寨與蚩尤》一書中記載:丹寨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區,有苗、漢、水、布依族等 18 個少數民族,蚩尤也是這 18 個少數民族公認的祖先。因此,如果加上丹寨其他少數民族在內,丹寨可謂壟斷了蚩尤后裔的文化,而丹寨神圣莊嚴的蚩尤節,就是蘊藏著蚩尤后裔千年文化的密碼。
蚩尤節是苗族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它是苗族子孫追尋祖先記憶、回溯生命歷程的儀式。它以祖先蚩尤崇拜為核心,兼具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文化,曾引起學術界轟動。蚩尤節祭祀時,祭師和苗族同胞身著傳統盛裝,按照古老的儀式虔誠而認真地祭祀先祖,以此緬懷苗族祖先蚩尤,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貴州丹寨:中國最后的鳥圖騰部落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2017年09月11日14:52 手機看新聞 【字號大中小】
邂逅國家級非遺錦雞舞
中國最后的鳥圖騰部落
在云霧中的村寨里漫步,整個人好像行走于云端。屋子里,一位 70 多歲的阿婆身著盛裝,正在整理身上的銀飾,旁邊擺放著她精心編織的花帶和刺繡的花鞋。雖然阿婆臉上滿是皺紋,但臉上的神情恬淡而滿足,與眼前的美景無比契合,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田園畫卷。
她滿面笑容地拉著我進屋,我傻傻地看著漂亮的阿婆,不住地由衷贊美。她告訴我,麻鳥村既是錦雞舞的發源地,也是出了名的“蘆笙村”。每到農閑季節或者民族節日,婦女都會穿上手工編制的節日盛裝,自發跳月堂和跳錦雞舞,今天大家就要去跳錦雞舞。
“萬人”錦雞舞。黃曉海 攝
錦雞舞源于一個美麗的古老傳說,最初,寨子里的祖先居住在東方的大平原上,后來被幾經驅趕,他們只得沿江而上來到貴州,定居在這美麗卻偏遠的山中。當時,他們只帶了 3 樣東西:水牛、谷種和蘆笙。由于沒有田地播撒谷粒,他們便一邊開田,一邊打獵,以采摘野果、捕魚撈蝦充饑度日。
一天,族人們合力捉到一只錦雞,像往常一樣,他們宰殺錦雞后將其內臟隨手丟棄,讓人沒想到的是——錦雞胃里未消化的谷物掉落出來,生根發芽,竟然長出了谷粒。第二年,人們就用這些谷粒做種,秋季收獲了滿倉糧食,部落從此安居樂業,繁衍至今。
丹寨人相信,這只救命的錦雞正是祖先的化身,為了感恩祖先,后世的的丹寨人就把自己裝扮成錦雞的模樣,跳錦雞舞來追念祖先。
阿婆收拾妥當,帶我進到村寨中,此時寨里已經聚集了百八十人。放眼望去,從四五歲的小女孩,到七八十歲的阿婆,個個綰發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穿繡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銀項圈手鐲,腳穿翹尖繡花鞋,打扮得如同美麗的錦雞。隨著男人們吹奏蘆笙于前領舞,女人們排成一字長隊緊跟于后,和著蘆笙曲調的快慢節拍,舞步時而緩緩前移,時而旋轉,或前或后。她們頭上的錦雞銀飾也或左或右地移動,似乎躍躍欲飛。
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百褶裙腳邊的五彩羽毛銀浪翻飛,恰似錦雞亮翅,翩翩漫舞,原來這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錦雞舞!正當我看得如醉如癡之際,熱情的阿婆把我拉到隊伍中,讓我也加入了這場別樣而盛大的苗族狂歡……
2011 年,一部名為《云上太陽》的電影在丹寨麻鳥村附近拍攝完成,電影中云霧繚繞的村寨,如夢似幻的自然美景,古老而燦爛的民族文化,人與人之間單純樸素的感情,一時驚艷了世界。后來,這部電影出人意料地在國際上囊括了 4 項大獎。電影中的法國女主人公波琳對村民說過一句話:“錦雞就是你們的上帝。”確實如此,錦雞是鳥類,也是苗族人的鳥圖騰。鳥圖騰是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關于鳥圖騰最早的記錄,可追溯到 7000 年前的鳥圖騰物品,如被挖掘出來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等。隨著朝代變更、融合與發展,鳥圖騰已經滲入并積淀在了丹寨苗人的生活之中,寨中至今保留著各種形式的鳥圖騰文化元素。丹寨苗族是中國最后的鳥圖騰部落,在多重文化交織的今天,丹寨的鳥圖騰文化也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
麻鳥苗寨風光。楊昌垠 攝
貴州丹寨:中國最后的鳥圖騰部落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2017年09月11日14:52 手機看新聞 【字號大中小】
中國國紙之鄉
最古老的深山造紙工藝
《云上太陽》這部電影的另外一條輔線,就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古法造紙,電影中古法造紙的外景地,就取自丹寨石橋村。石橋村深藏在苗嶺山脈雷公山腹地,在公路沒有修通的年代,綿綿群山幾乎把它隔絕在世界之外。車輛沿著蜿蜒曲折的公路前行,轉入一個大山谷后,清澈的南皋河水豁然出現在眼前。最為奇特的是,經過數千年的地殼變遷,河流之上形成了一座天然石橋,石橋村因此得名,這座村落還有另一個稱謂——“中國國紙之鄉”。
石橋村。王薇 攝
在石橋右邊,一座高百米的懸崖峭壁拔地而起,我們要拜訪的手工紙作坊,就依偎在懸崖的懷抱里。這座懸崖被當地村民稱為“大巖腳”,紙坊的主人就是石橋古法造紙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潘玉華,大家都叫他潘老三。此時,潘玉華正進行到抄紙環節,抄紙是造紙成敗的關鍵,這項絕活一般是言傳身教,世代相傳,想要熟練掌握,得花上五到十年的功夫。潘玉華一邊演示,一邊說:“相傳石橋造紙源于蔡倫,所以石橋村造紙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擇一吉日舉行盛大的活動,以此來祭祀造紙鼻祖蔡倫。石橋紙沒有摻進化學原料,一切材料都來源于自然,就連紙張的料也是用山上的野樹根熬制而成。所以石橋紙與外界那些過于白凈、價格昂貴的紙張相比,顯得更古樸、大氣與環保。”
石橋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潘玉華正在抄紙。王薇 攝
查閱史料就會發現,石橋造紙的原材料與《后漢書·蔡倫傳》上記載的頗為相似,大體都是樹皮、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曾有國內資深專家對石橋村的古法造紙進行過深入考察,他們分別從工具的制作,原料的選擇,工藝流程進行研究,最后得出結論:“石橋白皮紙的工藝流程與《天工開物》記述的基本一致,是全國保存最為完整、最為橋村造紙作坊的人家,古老的傳統工藝。”
一位阿婆正在揀料——將構樹皮中的雜質清理出去。王薇 攝
彼時,一位三四歲的小姑娘正蹲在村口,小心翼翼地拿著一籃小花,將花瓣一瓣一瓣地鋪在攤開的竹簾上,然后澆上一勺紙漿,這紙漿是以山泉水混合草木纖維做成的。以山上野花、田間雜草做墨, 紙張經過攪、抄、沾、曬,再吸一點山中的清風, 一張張花草紙就出爐了,之后攤開來在懸崖下晾曬,好比一幅幅精美的工筆畫在自然的美術館中展出。
石橋古法造紙各個工序。王薇 攝
如同村邊小河里安然流淌的河水,時間在這里也是靜悄悄的,走在石橋紙街的青石板路上,恍然覺得時光似乎從未走進過這里,這里仍然保持著幾百年前的生活節奏,舒緩而怡然。(文/王薇 圖/王薇 黃曉海 楊昌垠)
為家鄉鼓勁,為貴州點贊!
點擊→→“人民日報貴州特別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