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網
2017-09-20 10:23:09
楊振寧。資料圖
8年前,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曾向他熟悉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投稿被拒,轉投《中國物理快報》發表——這一往事隨著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物理快報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主編朱邦芬一篇《回歸后楊振寧先生所做的五項貢獻》而再次為人提起。
在2013年出版的文集《Selected Papers of Chen Ning Yang II: With Commentaries》中,楊振寧提及了這次令他感到“滑稽和煩惱(funny and troubling)”的事。
“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我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其中一些是相當重要和著名的工作。彼時,《物理評論快報》的編輯方針和實踐是妥當和高效的。但到了如今互聯網時代,有了pdf、tex等工具,卻反而大不如前了。” 楊振寧在書中寫道,并附上了自己和《物理評論快報》編輯的兩輪郵件往來。
2009年6月,時年87歲的楊振寧向《物理評論快報》投稿,論文由他一人完成。因為多年沒有聯系過《物理評論快報》,他在投稿時做了簡單的說明,列出自己曾在1967年和1969年就1 維δ函數作用發表過的文章。“現在,我帶著這篇新論文重回這個領域。”楊振寧在信中寫道。
關于1 維δ函數排斥勢,楊振寧做出過重要工作。1967 年,楊振寧發現1 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費米子量子多體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矩陣方程,后被稱為楊—Baxter方程,相關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
1969年,楊振寧和弟弟楊振平將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問題推進到有限溫度。相關論文發表在《數學物理學報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但楊振寧這一新作沒有被《物理評論快報》接收。一個多月后返回的一位同行評議者認為,新作的結論已經包含在“同名者(即楊振寧)”在1967年所發表的論文中。“我不知道是該覺得好笑還是被冒犯,”楊振寧寫道,他認為這位同行評議者沒有認真閱讀他新作的標題、摘要和內容。
兩天后,另一位同行評議者的反饋傳來。反饋的開頭是對楊振寧過去工作的肯定,贊揚其分析能力是“傳奇般的”。對于新作,同行評議者表示,據他/她所看,結論都是正確的,但認為這并不合適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原因是“缺乏廣泛興趣”和“缺少新的物理”。
隨之,楊振寧向期刊回復,對所收到的兩封評議內容感到“非常非常奇怪”。楊振寧認為,第一位評議者沒有認真看他的新作,以致于沒有發現新作是全然不同于1967年發表的那篇論文。對于第二位評議者的反饋,楊振寧建議再閱讀新作中的開頭背景介紹與末尾結論,并對評議者的大量稱贊內容表示困惑。
對于楊振寧的回復,《物理評論快報》則表示需要更詳細的反駁。“顯然,這是一封傲慢的、官僚主義的統一格式信。”楊振寧寫道。
轉而,楊振寧將該文章投給《中國物理快報》,并在次月(9月)順利發表。
“之后,他的科研文章主要投給中國物理學會所屬的《中國物理快報》(CPL)上,以實際行動表達了楊先生的價值觀念:一項學術成果的價值并不等價于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 朱邦芬寫道:“作為CPL的主編,我經常可以收到楊先生于晚上11—12 點發來的電子郵件,作為一個耄耋之年的科學家,楊先生的干勁與活力實在令人敬佩和驚嘆!”
楊振寧在書中附自己和《物理評論快報》的兩輪郵件往來:
摘自《Selected Papers of Chen Ning Yang II: With Commentaries》,楊振寧,2013年。圖源:科學網湖南大學物理教授劉全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