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1-15 23:06:11
張維林向記者介紹400云平臺。
新華網天水11月16日電(常瑞芳)探索“五位一體”形成勞務輸轉新模式、運用“互聯網+勞務輸轉”首創400云平臺、建立甘肅四十多個縣區實現“勞務同盟”、為貧困農民開展帶薪培訓、開展跨國勞務輸出……這些都是張維林,一個基層黨員扎根在甘谷縣為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所做的各項創新工作。2017年10月9日,張維林榮獲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頒發的“全國脫貧攻堅獎”。他說:“如何打造勞務品牌,開展勞務輸轉,幫助更多的農民群眾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是我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
走出山村,懷揣夢想來到江蘇與勞務結緣
張維林出生于甘谷縣謝家灣鄉張家溝村,從小生活環境艱苦,姐弟三人早早就幫助父母操持家務,靠天吃飯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1992年,因為家庭貧困,未成年的張維林不得不放棄上學,作出了去南方打工的決定,經過近十年的摸爬滾打,他在江蘇蘇州的一家知名企業站穩了腳跟,接來老婆孩子,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然而,偶遇老鄉在打工中介維權的經歷,又一次改變了他的命運。張維林說:“沒有組織的勞務輸轉,就像走鋼絲,危險性很大!”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放棄了已經擁有的高薪收入,回到家鄉,用13年時間走出了一條勞務輸轉的新路子。
回到家鄉,探索“五位一體”勞務輸轉新模式
多年在外務工的經歷使張維林明白,沒有技術,勞務工只能出苦力,只有把“苦力型”轉變成“技術型”,才能把勞務輸轉做大做強。于是他多方奔走籌錢,創辦了甘谷縣騰達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向蘇州大智資訊配件有限公司定向培訓輸轉學員。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初步形成了“招工、培訓、輸轉、維權、引資”五位一體的勞務輸轉的新模式。
2011年,張維林將大智公司年加工20多萬套工裝的服裝廠引資搬遷至天水市甘谷縣,加工制作產品,探索開展勞務招商新方式,實現了讓本地人在家門口務工掙錢的夢想。
2012年,在他的積極協調下,蘇州大智公司又將價值400多萬元的5套塑膠模具沖壓教研教學設備運到甘谷縣騰達技校,開展勞務技能培訓。
在張維林看來,要拓寬就業渠道,實現就業模式多元化,還得及時準確掌握豐富的就業信息。為此,2014年,他運用“互聯網+勞務輸轉”,首創了“天水就業400云平臺”,在全省36個縣的每個村,建立務工人員信息采集網點,實現用工企業與務工者的精準對接,學員還可以通過平臺進行維權和投訴。截至目前,400云平臺已發布企業4862多個,用工信息上萬條,儲備人力資源信息30萬余人。
聯動全省,幫助10多萬貧困家庭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張維林向記者介紹縫紉工勞務技能培訓。
張維林明白,開展勞務輸轉,必須調動周邊縣區的積極性,形成勞務輸轉的區域化、優勢化。2014年10月,張維林牽頭成立了天水勞務產業協會,協會涉及甘肅東部3個市的12個縣區,輻射帶動人口500多萬人,每年向外輸送務工人員18000余人。同時,積極拓展對外務工合作,截至今年6月,騰達成立的對外勞務派遣公司已經向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有序輸出勞動力3300多人。
為了進一步幫助更多的農民實現脫貧致富,2016年,張維林在全國首創貧困農民帶薪培訓模式,免費對6000多人開展裝配工、縫紉、種植、養殖、駕駛等技術培訓,“帶薪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3600名,累計發放培訓工資400多萬元。
2017年4月,張維林當選甘肅省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促進會新一屆會長,他用3個月跑遍了甘肅40多個縣,建立了各地區、各縣市的勞務同盟,甘肅勞務輸轉的又一個春天已經到來。
辛勤的汗水結滿累累果實,13年間張維林共組織輸轉甘谷、清水等14個縣(區)的農村勞務人員10多萬人(次),帶動10多萬困難家庭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我的夢想是在甘肅省建立一所藍領培訓基地,為中國制造培養一批批有‘工匠精神’的高級技術型勞務人員。這樣,咱們甘肅的‘藍領’才有可能成為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的人才。”張維林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