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8-01-28 09:27:01
人民網北京1月28日電 (記者 唐嘉藝)近日,31省區市兩會正如火如荼召開,三農問題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也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和關注的重點。
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航向。在今年的省級地方兩會上,“鄉村振興”也成為各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重要內容,被頻頻提及。山西明確2018年省級財政將安排15億元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則表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江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任務中,明確提出將繼續抓好“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
轉型升級 綠色生態農業促發展
十九大報告在提到鄉村振興戰略時,明確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其中,第一條就是產業興旺,大力發展農村產業經濟也成為各地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多措并舉,以期讓農民不出家門、不出鄉門就可以實現農村就業、收入增加,通過產業振興讓老百姓“腰包”盡快鼓起來。
面對農業資源長期透支、農村生態遭到破壞等現狀,不少省份選擇了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發展方向。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突出農業生態功能,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繼續推進農業“調轉節”,積極打造農產品綠色優質安全示范區。安徽省、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均明確,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天津、山西等省份則注力電商新業態,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天津提出要扶持區域性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和示范家庭農場發展,建設4個區域農產品電商服務平臺;山西則表示將扶持發展農村電商、物流配送和農業信息化平臺,提升特色農產品競爭力。
“去年,我們村里開始嘗試電商的方式,將村里的香油、雞蛋、剪紙等特色農產品通過互聯網銷售出去,效果不錯。”安徽省人大代表童俊杰現身說法,農村發展電商大有可為。
科學規劃 打造現代化美麗鄉村
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首當其沖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多省區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明確的鄉村環境整治目標,北京將啟動1000個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天津要建成324個村的污水處理設施整修鄉村公路500公里;安徽要完成自然村80萬常住農戶衛生廁所改造,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60%,完成200個鄉鎮政府駐地污水設施建設。
除了明確的目標,各地對于鄉村宜居環境的打造還關注了更多的實施細節。
“現在有很多村落,經過改造,把原有的民居平房拆除了,建起了一排排小洋樓,雖然改善了農民居住環境,卻破壞了鄉村的傳統風貌,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沒有留住。”北京市政協委員、民盟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宋慰祖建議,歷史形成的村落各具文化特色,美麗鄉村建設應由專業設計機構進行“一村一設計”,做到不抄襲、不模仿,避免“千村一面”。
安徽省人大代表楊長嶺則注意到,鄉村發展緩慢的一個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鄉村規劃,他建議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要由所在縣區根據省市規劃,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系統規劃,加大對基層鄉村的要素傾斜。
招賢進能 吸引人才反哺鄉村建設
人才是第一資源,第一生產力。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代表委員指出,目前農村大量的人、財、物單向地流向了城市,使城鎮成為人才匯聚的高地。要振興鄉村,必須要先振興鄉村的人才隊伍。
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在和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在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引導更多資本、技術、人才向農村流動。”
“鄉村必須要有高素質、強有力的領導團隊。”安徽省政協委員承杰指出,當前一些農村干部的知識結構老化、常年陷入村內事務,“既不能及時充電學習,也無法承擔鄉村振興的重任。”
江蘇省政協委員孫達華提出,農村有著大量外出經商和打工的農民,他們具有豐富的創業經驗、敏銳的商業眼光、暢通的信息渠道。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普遍具有強烈的農村情結,他們熟悉了解鄉村的風土人情,是農村人才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建議,政府應重視這部分農村外流人才資源,出臺鼓勵外流人才回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吸引優秀青年農民將資金和技術帶回家鄉“二次創業”,反哺家鄉建設。
“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生態、社會的振興,也是文化、科技、教育的振興,從長遠看,沒有農村教育的振興,鄉村振興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江西省政協委員潘明建議,要把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放在首位,在制度設計和政策支撐上精準施策,不斷提升廣大農村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要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教師隊伍。要著力改善鄉村教師地位待遇,增強鄉村教師職業的吸引力,鼓勵和吸引優秀教師長期從事鄉村教育。同時,鄉村教育要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的方向,樹立為鄉村振興服務的教育觀,提高農村教育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留住鄉愁 傳承特色鄉村文化
富了“口袋”的同時,也不能窮了“頭腦”。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之一,提升鄉風文明,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成為各地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方面。
“馬上就要過春節了,以前過年時,村里年輕人都聚在一起打牌,甚至賭博,農村沒什么文藝節目,他們除了打牌,也沒啥去處。”安徽省人大代表、潁上縣慎城鎮保豐村村民陳興玲說,農村風氣要改變,關鍵要有陣地,只有讓先進文化占領了農村陣地,才能提升農民文明素質,遠離糟粕。
“在不少農村地區,無論是遇到喜事,還是喪事都要大操大辦,形成了攀比之風。”安徽省人大代表史榮枝所在的懷寧縣蠟樹鎮煙墩村,通過建立紅白理事會制度,開展移風易俗,當地民風為之一變。史榮枝建議,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各地政府通過建立紅白理事會等,積極發動群眾參與,加強對陋習的剛性約束。
江西省人大代表馬承祖說,鄉村振興既要產業振興,更要文化振興。上饒市通過強化活動引領,努力打造鄉賢文化、家規家訓、文化禮堂等鄉村文化品牌,全面形成向上向善、積極進取的文化導向,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鄉賢支持家鄉建設,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湖南省政協委員舒勇認為,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并非簡單的對鄉村進行輸血式改造,而是以文化推動產業,以產業發展文化,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僅可以增強農民的文化素養,更是可以帶動經濟發展,讓“農民”真正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
點擊查看專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