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03-30 16:58:03
新華社“雪龍”號3月30日電 綜述:中國科考隊勇闖阿蒙森海探秘南極“前世今生”
新華社記者 白國龍
雖然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日前已踏上返航回國行程,但值得回顧的是,科考隊員返航之前在阿蒙森海及附近的高浪海區顛簸20多天,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南極阿蒙森海綜合調查,為中國探索南極“前世今生”的奧秘積累了寶貴樣本和數據。
阿蒙森海位于南極南大洋太平洋扇區。歷史上,曾有韓國、美國等少數國家在夏季對該海域開展過研究。“如果把阿蒙森海比作月球,那么阿蒙森海的深海就像月球背面。”科考隊員唐正說。他在“雪龍”號上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從阿蒙森海的海底采集沉積物,以此揭秘南極海洋“前世”之謎。
3月2日元宵節晚上在作業海區,現場作業指揮員韓貽兵帶領科考隊員開動鋼纜絞車,將一個金屬箱子緩緩放下海底。兩個多小時后,他們從2700多米深的海底將箱子收回,成功采集到沉積物樣品。
這項工作費時費力,在阿蒙森海初冬惡劣的海況下尤其困難。整個調查期間,像這樣的沉積物采集作業,“雪龍”號一共成功完成了9次。這些海底沉積物就像地球的“年輪”,記載著南極海洋一段被封存的歷史。
“通過對沉積物的研究,我們能得到數十萬年前的海洋溫度、鹽度信息和古氣候變化信息。”唐正說。
除了沉積物取樣,科考隊員在阿蒙森海域還完成了重要的海水取樣工作。就像體檢時要抽血,給海洋“體檢”調查時,海水取樣必不可少。
每到作業站位,科考隊員們都用鋼纜絞車將幾百公斤重的海水溫鹽深儀從“雪龍”號布放到幾百米至幾千米深的海水里,從不同的深度獲取海水樣品。這些樣品被分別送到“雪龍”號上的海洋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中,用于不同學科的檢測研究。
科考隊員羅光富說,從微觀視角出發,我們研究海水中最初級的海洋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還進行生物拖網研究磷蝦、魚類、底棲生物等,以便完整地了解阿蒙森海的海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為保護南極海洋生物提供科學支撐。
科考隊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鄧文洪還專門從物種多樣性、種群數量和分布模式等方面對這一海區的鳥類和鯨魚、海豹等哺乳類動物進行調查,為了解阿蒙森海地區的生態系統特征和生物資源狀況積累數據。
科考隊首席科學家助理何劍鋒告訴記者,“雪龍”號此次在阿蒙森海完成了5條斷面39個站位的全深度、多學科綜合調查。其中沿西經126度完成的南緯60度至南緯72度46分的海洋斷面觀測,總長達1420公里,是中國南極考察有史以來最長的全深度海洋綜合觀測斷面。
科考隊員、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史久新告訴記者,阿蒙森海是南極周邊海域增暖最為顯著的區域,也是環南極冰架消退最為顯著的區域之一,有重要科研價值。它很可能成為繼羅斯海之后又一個全球南極科考的新興熱點目標。
為了能更持久地對這一海域進行觀測,此次科考隊在阿蒙森海陸坡外圍海域撒下一串總長2400米的“龍珠”。這串“龍珠”,學名叫錨碇觀測系統(簡稱潛標),由多個儀器和大大小小的浮球連成串。在未來一年時間里,“龍珠”將在阿蒙森海中不間斷地收集水體中的沉降顆粒物,測量不同水深的溫度、鹽度等信息。直到明年,“雪龍”號再次抵達時將它回收,獲取數據。
“這是我國首次在阿蒙森海布放潛標,獲取的樣品和數據將用于研究該海域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規律,對了解南大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科考隊員胡佶說。
科考隊領隊、首席科學家楊惠根告訴記者,阿蒙森海綜合調查是在充滿未知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惡劣海況下開展的科考,這在中國南極科考史上前所未有。初冬來阿蒙森海進行大規模的海洋調查,即便在世界南極科考史上也十分罕見。這次調查,有助于我國掌握該海域水文、氣象、海冰、生態、地質等基本環境信息,為全球氣候變化、南大洋資源開發利用、航海等提供基礎資料。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