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18-07-06 14:22:07
電視,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電視消費市場,沒有之一。
然而,自1958年3月17日天津712廠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電子管黑白電視機以來,60年間,中國上百家電視企業、百萬家電人沉浮其中,在中日韓家電的“三國殺”格局中,沒有討到任何的便宜。
從CRT到LED再到OLED,電視的核心技術和最新生產工藝,先是日本企業獨領風騷,后來接力棒又傳到了以三星和LG為代表的韓國家電企業手中。
在經歷了“合資辦廠”和“引進生產線”的多年努力和嘗試之后,中國電視企業終于明白,真正的核心技術不能單靠模仿,只有自力更生,修煉自身擁有過硬的本領迎頭趕上,并開始在液晶面板、液晶模組和ULED顯示技術上咬著牙默默發力。
經歷了整整7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技術研發、又用了4年時間快速進行產品迭代,海信用“激光電視”這個“下一代顯示技術”,砸開了日韓企業的技術壁壘。
7月1日深夜,俄羅斯世界杯西班牙對陣東道主俄羅斯的賽場上,海信替努力了60年的百萬中國家電人向世界宣告:激光電視,中國領先。
1968年,在中國生產出第一臺黑白電視機10年之后,日本索尼公司研發出了驚艷世界的“特麗瓏”(Trinitron)顯示技術,使CRT顯像管電視的畫質有了巨大飛躍,以松下、三洋、東芝和索尼代表的日企令日本一度成為了CRT電視“王國”。
同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液晶顯示模型,并敏銳地感覺到,可以以此研制“掛在墻上的平板電視”。然而,15年后,當索尼的特麗瓏CRT電視暢銷全球之時,液晶顯示技術卻始終無法取得突破。
但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都敏銳地嗅到了“液晶時代的到來”,持續加大投資進行技術研發。于是,液晶技術各環節的企業開始在日本聚集,上下游產業鏈開始形成。
5年之后,1988年,日本夏普、東芝、NEC等公司已經具備了比較先進的液晶屏的技術。1991年,夏普率先開動了第一條大尺寸液晶屏的生產線。到了1994年,全球94%的液晶顯示屏在日本生產,日本人幾乎獨占了液晶市場。
眼看日企在液晶市場賺得盆滿缽滿,近鄰韓國的一些企業很快坐不住了。
這其中最主要的是三星和LG。
1968年,韓國三星創始人李秉喆在元旦當天穿著傳統的朝鮮長袍來到三星總部大樓,那一天他向三星各分社社長宣告:世界將迎來科技時代,三星必須進軍高科技產業。
1969年,三星正式成立三星電子公司,并與日本三洋公司合作,為其貼牌生產黑白電視機。1984 年,三星電子設立TFT-LCD 研究小組,開始積累液晶顯示技術;1991 年,三星建成一條300×300mm試生產線;1992年,三星已經有能力生產2 片10.4英寸液晶顯示器;1993—1994年,液晶面板行業進入了第一個衰退周期——價格下跌,利潤大減,一批液晶行業的日本工程師失業。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三星發起了對日本液晶面板產業的最后一擊。當時的筆記本電腦顯示屏還是最重要的液晶面板應用領域,日韓的3代線和4代線就可以完全滿足14英寸這個筆記本顯示屏的主流尺寸,由于亞洲危機的爆發,大部分日本企業都開始收縮液晶的投入。而韓國三星、LG兩家公司,卻繼續在2001年,咬牙上馬了可以切割出26吋屏幕的5代線。三星和LG的5帶線投產以后,韓國企業就在液晶產業上徹底趕超了夏普等日本企業。
它們開啟了液晶電視的到來,并順手敲響了CRT電視的喪鐘。
當日本企業和韓國企業在液晶面板行業打得不可開交時,在CRT顯像管電視上你爭我搶的中國電視企業,正在國內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價格戰。
1996年3月26日,長虹電視的倪潤峰宣布,長虹電視全面降價8%—18%,29吋大屏幕彩電比國外品牌降價30%。隨后絕大部分國產電視品牌被迫跟進,熊貓、牡丹、黃河等老彩電品牌被拖垮。
其中,來自青島的一家企業卻成為了“異類”。當時海信董事長周厚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用透明電視機箱對外展示,海信電視機芯比其他品牌的同型號彩電多出12個零部件,他說:海信產品不降價,海信已經做到了質價相符,沒有必要降價。幾年之后,被拖進價格戰的漩渦的泰山、雙喜、黃河、金鳳等一個個電視品牌消失。
堅決不跟進價格戰的海信,在當時成為了整個中國北方唯一幸存的國產電視品牌。
縱觀整個CRT電視時代,中國電視企業雖然名義上是電視大國,但在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上,則處于“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的水平,在整個食物鏈的下游備受欺壓。
與此同時,日韓企業的技術封鎖超過想象。
北京電子管廠曾和日本松下合資建廠,結果從1987年成立到2009年停產,經歷了22年的時間,企業垮掉了,顯像管的時代結束了,但中方最終都沒能掌握彩色顯像管的核心技術。進入液晶時代,中國電視企業依然沒有得到機會。
2003年底,上廣電和NEC合資在上海投產5代液晶生產線,6年之后因虧損嚴重黯然轉讓,上廣電也始終沒能掌握液晶生產技術和供應鏈。一臺液晶電視的成本,7成是液晶面板,韓國面板廠家處于絕對壟斷地位,中國家電企業不得不接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
長久以來的技術封鎖,讓中國家電企業明白,無論是合資和合作,都不能讓對手吐出口中的肥肉。
留給中國家電企業的,唯有正面交鋒主動進攻。
于是,京東方收購韓國現代的一條液晶生產線,開始了艱難的抵抗。
2005年,液晶電視迎來爆發式增長。韓國、日本等上游企業完全控制了占據電視成本7成的液晶面板,甚至要將占成本15%的模組等核心器件一并集成,留給所有中國彩電整機企業的只有套上機殼、擰上螺絲等簡單組裝加工的空間,一旦他們完全得逞,所有中國企業都不得不在只有15%的狹窄空間里搶食。
在價格戰中堅決不跟進的海信,敏銳地感知到了中國電視整機企業面臨的“巨大威脅”——如果任“他人”延伸到電視的全部,而不做“阻斷”,以后還何談中國電視制造業?
2007年,第一條國產液晶模組生產線在海信投入生產。海信做成模組之后,信產部召集7家企業來談共同做模組的事。最后在信產部的推動下全國電視企業都開始做模組,為中國電視企業在整機的上游奪回了空間。
2010年,伴隨著京東方、華星光電等更多生產線的投入使用,我國電視制造行業終于掰開了被人扼在咽喉的手。但2011年,日韓企業相繼推出OLED技術,每年投入近百億美元,意欲重獲壟斷的機會。不過,OLED技術由于還不夠成熟,良品率和燒屏兩大頑疾始終難以解決,且成本相比液晶高出很多。
此時的海信再次決定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以成熟的LED技術為依托,發力多分區獨立背光控制和Hiview 畫境引擎技術,以ULED技術正面阻擊OLED。
2014年,海信成功推出了第一款ULED電視,畫面顏色表現力、清晰度、亮場表現力和畫面流暢性等方面均優于OLED,且成本遠低于OLED。正面阻擊OLED的同時,海信加快了早已開始的第四代電視技術——激光電視的研發步伐。2014年,海信發布了全球第一臺100吋超短焦激光電視。
史上第一次,中國企業在“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爭奪上,跑在了日韓企業的前面。
如今,中日韓家電企業的“三國殺”格局,已經變成了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在面板上游進行阻擊,海信用ULED在正面市場迎戰OLED,并用激光顯示技術完成對日韓顯示技術包抄的路徑。
而激光電視的時代,來得比想象中還是要快一些。
7月3日傍晚,世界杯官方贊助商海信在賽場上打出“激光電視 中國領先”八個字樣兩天后,國內第三方權威數據機構中怡康公布了第26周(6月25—7月1日)的電視銷售數據。
在這一周的全市場電視暢銷排行榜中,海信在5月17日推出的80吋4K激光電視問鼎銷冠。
這也是激光電視自2014年誕生以來,第一次成為市場上的暢銷單品冠軍。
而技術全球領先且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核心引擎100%自主研發設計、從研發設計到整機生產制造完全自主運營的電視產品,成為市場上的暢銷榜冠軍,這在中國60年的電視史上也是第一次。
長期以來,雖然外資電視品牌在中國市場上逐漸收縮,但真正代表實力的75吋及以上超大屏市場,依然以索尼、三星和夏普為代表的3S外資品牌的天下。但這次海信以26.88%的銷售額排行第一,首次超過了韓國的三星和日本索尼,并將優勢保持至今。
電視越來越大、越來越智能和高端的大勢已勢不可擋,而在俄羅斯世界杯開啟的新一輪電視更新換代大潮中,激光電視這個“新物種”的確已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換代首選”。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0多家企業進軍激光電視產業。而這一次,中國企業終于搶占了世界顯示技術變革的先機。
對于從一開始就“缺芯少屏”的中國電視企業來說,從落后到追趕,從受制于人到奮起抗爭努力追趕,再到如今終于看到了趕超的機會。
這條路,同樣艱難而又漫長。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核心技術的競爭,早就超越了單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一直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企業在激光顯示技術上搶占的先機,并不只是中國電視廠商的機會,也是中國的機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