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18-07-24 15:56:07
廣東加速推進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讓天氣預警信息傳得更快些
廣東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內的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 郭靜原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
面對90%以上自然災害均由氣象因素引發這一現狀,廣東省以科技創新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著力構建未雨綢繆式的氣象趨勢預測及高效有序的預警信息發布體系,讓每一條天氣預報做得準、發得出、用得上,更好地服務于民
7月是熱帶氣旋的活躍期,登陸和影響我國的臺風數量明顯增多。氣象專家預計,7月份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有4到5個熱帶氣旋生成。目前,已有3個熱帶氣旋先后登陸我國華南沿海地區。
未雨綢繆式的氣象趨勢預測及高效有序的預警信息發布,使得相關部門和公眾在應對惡劣天氣突發事件過程中更加游刃有余,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氣象現代化建設的保駕護航。
繪制預報“一張圖”
廣東初步建成省、市、縣一體化預警信息發布體系,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了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
對于一個90%以上自然災害均由氣象因素引發的地方,應急管理工作千頭萬緒,該如何展開?這個問題已困擾廣東多年。
“還記得2007年臺風‘帕布’登陸后,省內開始盛傳‘大暴雨要引發大地震’的謠言,氣象部門共發布260萬條短信進行辟謠。”廣東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主任陳榮對經濟日報記者說,經此一役,全省下決心構建具有災害監測預警、災情綜合分析、影響區域精確圈選的決策輔助系統,以預警信息的高效發布保障應急指揮工作的有序開展。
2016年3月,作為廣東氣象現代化建設的標志性成果——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正式投入業務運行,來自海事、民政、國土、水利、地震、消防等16個部門,囊括幾乎所有應急業務流程的40多類數據集約在同一個平臺上,繪成“一張圖”。值班員輕點鼠標,便可在地圖上調出包含災情實況、天氣預報、危化品場所、人口密度等信息,使得突發事件災害影響一目了然。
“一張圖”配合氣象部門“一張網”天氣預報服務,可實現每隔2.5平方公里的網格范圍內對極端天氣事件的精細化預報預警。“包括逐6分鐘、3公里的1.9萬多個網點氣象預報,以及下游1047個鄉鎮氣象服務站和多種信息發布終端,徹底改變過去氣象預報分級制作、層層下發、三級訂正的業務體系。”陳榮說。
數據更融合,對接更緊密,業務覆蓋范圍更廣……留給相關部門啟動應急預案的時間也寬裕了很多。陽江市供電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臺風來臨時,應急指揮平臺實時接收突發預警信息,并整合各種通信網絡,工作人員可根據所監察到的現場畫面,迅速定點搶修。如果發電車遇上交通堵塞的情況,應急指揮平臺還可聯系交通部門協調疏通。
在湛江市遂溪縣應急指揮中心,工作人員轉動指揮大廳操作盤上的手柄,就能調整放大三防、海洋、漁業等部門設立在災害隱患點的視頻監控。通過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的大屏幕,碼頭、漁港、水庫等重要位置的水情得以在第一時間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在指揮者面前。
陳榮介紹,廣東目前成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102個,預警信息發布覆蓋率達90%,初步建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省、市、縣一體化預警信息發布體系,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了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
精準把脈天氣
堅持氣象科技創新,開展區域精細數值天氣預報,為提高天氣預報準確度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為了讓每一條天氣預報做得準、發得出、用得上,除了按照頂層設計,理順突發預警信息發布的體制機制外,堅持氣象科技創新更是核心要義。
“可以說,氣象部門是‘天河二號’高性能計算機的使用大戶。”廣州市氣象局副局長賈天清告訴記者,為滿足精細化氣象服務需求,“天河二號”落戶廣州5年來,市氣象局利用“天河二號”開展區域精細數值天氣預報,為汛期短臨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和強對流預警的及時性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其中,華南區域Grapes3km數值模式系統對于未來72小時的天氣預報計算時間從114分鐘縮短到56分鐘;Grapes1km超高分辨率數值預報業務模式則大幅提高分辨率,實現分鐘級快速更新循環同化連續性的高時空分辨率觀測資料,可每12分鐘滾動更新未來6小時預報,在每日常規省—市—縣天氣會商中,作為重要參考材料指導重大天氣過程的預報預警。
賈天清告訴記者,2017年臺風“苗柏”來襲,Grapes提前6小時就精準定位了臺風登陸地點,同時較早地預測出臺前颮線的降水特征,短臨預報員根據1km模式的預報結果,結合天氣形勢,準確預測出一場暴雨的到來,并提前1小時發布暴雨和雷雨大風預警信號。
“預報員也可結合自身經驗做出判斷,與教育局就天氣狀況是否達到停課標準的問題進行溝通,保障學生人身安全。”賈天清說,今年廣州的開汛時間較常年略有偏晚,但突發性、局地強降水對廣州的影響并未減弱。Grapes能夠準確預報出極端天氣的開始時間、移動趨勢和影響范圍,為公眾出行安排爭取寶貴時間。
不僅如此,廣州市氣象局還設立了衛星應用技術創新團隊、數值預報解釋應用暨精細化預報團隊、雷達應用技術創新團隊、交通氣象服務技術創新團隊、城市環境氣象技術創新團隊、城市內澇技術團隊、氣象大數據融合應用技術創新團隊等9支科技創新團隊,并給予科研經費支持。
開啟跨界融合
為了滿足公眾需求,創造具有個性化氣象服務的互聯網應用產品,促進各行業數據與氣象數據融合創新
科技創新點燃了氣象服務新引擎,讓海量氣象數據的獲取和發布有了著力點。隨著公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廣泛,在為公眾提供精準氣象預報服務的基礎上,如何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氣象應用需求?
“樂享氣象”就誕生于這般思考中。2015年底,深圳市氣象局啟動“樂享氣象”應用征集活動,以大數據服務需求為引領,邀請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氣象公有云的云端資源開發,創造具有個性化氣象服務的互聯網應用產品,促進社會各行業數據與氣象數據融合創新。
開放的是數據和資源,收獲的卻是幾何級增長的多元氣象服務。
比如,提供基于位置的實時陣風服務產品,讓城市高空作業、驢友戶外活動、花場和農業設施提前做好防范;通過氣象數據解決什么天氣最有利于釣魚;將氣象數據與嬰幼兒衣、食、住、行相關聯;提供學校所處地的分區預警,適時打造校園社交圈……
“我們提供場地、平臺和指導,去孵化氣象服務產品;做得好的創客,不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他們的優秀項目還能被引入到市場機制下運行,獲得更多投資機會。”深圳市氣象局副局長毛夏表示,活動通過多行業應用促使對氣象數據的深度挖掘,實現與社會力量的跨界融合,催生出更具創新力、更能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氣象服務產品,提升用戶體驗。
在“樂享氣象”活動結束不到半年時間,深圳市氣象局順勢搭建智慧氣象應用創新平臺,面向全民創客團隊,全力推動氣象行業數據的開放共享。如今,創新平臺已布局社會化觀測、氣象視頻制作、學生氣象服務、天氣風險管理等7類社會化氣象服務,實體及線上入駐創客企業達到25家。
“我們既是氣象服務產品的研發者,也是技術成果落地的使用者,搭建創新平臺就是在不斷改進技術,讓預報預警信息飛得更快一些、傳遞范圍更廣一些。”毛夏認為,氣象現代化就是要解決如何充分運用全社會各式各樣信息資源與傳播途徑問題,更好地服務于民。
郭靜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