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歐洲版
2018-08-09 10:36:08
于曉非,1985-2015年任教于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現任凈名文化教育公益促進會(籌)名譽會長,喜馬拉雅FM2017年度歷史人文類十大節目“于曉非《金剛經》導讀”主播。
釋迦牟尼佛成道像
可是印度人相信的是三世說生命觀,當一個相信生命輪回不已的印度人極端地厭世,他跟這兒熬啊、等啊、熬啊、等啊,好不容易把這幾十年熬完等完了,一死,投胎又回到這個世界上來了,又跟這熬啊等啊,好不容易把這一生等完了,一死,又投胎回到這世界上來了,還是沒走了。因此當相信三世說的印度人極端厭世的時候,他就會很糾結,他認為這個世界的討厭還不在于這個世界的討厭的本身,而更在于這樣一個討厭的世界我還離不開、走不了,死了又回來了。這個問題,對很多中國人聽起來就像個笑話,可這個問題在印度的古代,把印度人給糾結了。因此在印度的古代,就出現一個獨有的宗教話題,這個是其他民族不可能出現的宗教話題;在印度,要想當思想家、宗教家,就必須面對老百姓提出的一個宗教話題:我現在太討厭這個世界了,請告訴我,有沒有什么辦法,讓我死了以后不來了?怎么能死了不來,就成為了印度宗教的最高的宗教話題。
對這個話題,有的印度學者是這樣回答的:“你想死了以后不回來是嗎?不可能!死了再來的生命輪回,這個鏈條是剪不斷的,你永遠必須跟這里輪回。”只能死了再來,不能死了不來,那我們的現世努力、修行、積德、行善還有意義嗎?這些思想家回答說,意義就是確保下回再來之時,生命狀態不比這回差。持這種思想觀點的人,在印度思想家里是極少數派。
印度絕大多數思想家,對老百姓提出來的“能不能死了不來”這個宗教話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可以。只要一回答“可以”,老百姓馬上就會問下一個問題:“我怎么做就能死了不來?”印度古代思想家、宗教家著作里,大量的篇幅就是在討論這個話題:怎么做就能死了不來?
印度宗教家認為一個人不修行,只可能死了再來;“死了再來”的“死”,叫“死”;如果經過某種方法修行后,能夠做到死了不來,“死了不來”的“死”,給了它一個新名字叫“Nirvana”。“Nirvana”這個詞最基本的含義就是“熄滅”。把什么滅了?把死了再來、死了再來的生生死死的輪回滅了。梵語詞往往都有俗語形態,就是老百姓把這個詞念俗了,把不好發的音吞掉了,“Nirvana”這個梵語詞在印度的俗語形態是“Nibbāna”。我們漢傳佛教,就是把“Nibbāna”這個詞音譯成“涅槃”。印度宗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
講到這里,就可以對佛教下一個最初步的定義了。什么是佛教?佛教就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先生他老人家給出的、他老人家認為最有效的、能夠引領著我們走向涅槃的那套解決方案、那套方法與路徑。
這幾講的討論,是從《金剛經》名字中的“波羅蜜”這個詞講出來的。“波羅蜜”是梵文詞“pārami”的音譯,意思是“過河”。過生命之河,過生死之河。古代印度把一個人不經過修行、只可能死了再來這個生生死死輪回不已的生命狀態,比喻成河的此岸。當一個人經過某種修行,他能夠涅槃了,死了不來了,這個涅槃的境界,印度古人就叫作河的彼岸。從這個意義上講,釋迦牟尼老人家一生,其實只講了一件事:過河,“pārami”,波羅蜜。因此就可以理解了,為什么在佛教的典籍里邊,“波羅蜜”這個詞,“度”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這么高;大乘佛教經典,到處都是波羅蜜和度。其實可以講,只要把過什么河,跟釋迦牟尼給出的過這條河的解決方案講明白,佛教就講明白了。
現在討論第一個話題,過什么河?一個對佛教真正生起信仰的人,必須要解決幾個基本思想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認同印度古人的三世說生命觀;在一世說、二世說、三世說這幾種不同的生命觀中,能不能認同印度古人的生命輪回的三世說生命觀,是能不能建立起對佛教信仰的第一個思想基礎。有人經過認真的思考,覺得無論如何都認同不了三世說生命觀,那么對佛教生起信仰,確實就沒有了思想基礎。但是不是不可以來學習佛教?對于那些認同不了三世說生命觀的朋友,可以把佛教當做一種知識文化來學習。而且我可以告訴你,佛陀的教法,是人類文明體系里極具震撼性和顛覆性的思想。在后面的討論中,我會充分地表達。即便不能認同三世說生命觀、不能對佛教生起真實的信仰,來聽聽佛教的課,了解印度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巨人提出來的對世界的看法,也是十分有益的。當然,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就應該認真地思考一下,對印度古人三世說的生命輪回的思想觀念是否從心底真正認同?
第二,如果認同了印度古人的三世說生命觀,對生命輪回充滿了苦這件事,是不是能夠理解?釋迦牟尼老人家三十幾歲菩提樹下證道,之后講學四十幾年,第一堂課講的就是生命的苦。講生命充滿了苦難,貫穿于他老人家后來四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他老人家喋喋不休地要講生命充滿了苦,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總結生命的種種苦,比如說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
為什么他老人家要講生命的苦?因為只有認同生命的苦,才有一種厭離的心。如果生起希求涅槃的心,那釋迦牟尼老人家太高興了。“噢,想涅槃,來來來,我教給你怎么涅槃嘛!”如果所有人都不想涅槃,那釋迦牟尼老人家就失業了。有人說:“我無論如何生不起厭離的心,我覺得生命很快樂呀!你看我每天吃喝玩樂,享受生活,大街上這么多美女,這么多帥哥。這生命多么快樂呀!我可是不想死了不來,我還想再來。”對那些認同了三世說生命觀,但又生不起厭離的心的眾生,佛陀說那好吧,我給你講一部法;這部法在佛教里叫作人天乘的法,“乘”這個字,其實古時候念shèng,“人天shèng”,現在約定成俗念chéng。那人天乘的法的內容是什么呢?
大家想一想,你之所以生不起厭離的心,原因就是對現在的生命狀態極度地認可!你覺得做個人,做個像現在這樣的、有一定經濟實力、生命很充實的人,覺得很快樂。你是對此時此刻這個生命狀態的認可,所以才想死了再來,不想死了不來。可從印度文化的觀點看,當你死了以后再來的時候,能夠確保來生還能有今天這樣的生命狀態嗎?那萬一來生變了流浪狗怎么辦?來生入了餓鬼道怎么辦?來生下了地獄怎么辦?所以,佛陀講人天乘的法,就是告訴我們,即便想再來,不想不來,也是需要修行的。修行的目的就是確保下回再來的時候,別比這回差。當然人天乘的法一方面要解決的,就是確保下回來的時候生命狀態不比這回差,但它另一個作用,就是跟眾生結緣。其實,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引領著大家走向解脫,走向涅槃。
本文由凈名精舍根據喜馬拉雅FM“于曉非《金剛經》導讀”第004講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