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18-08-29 10:31:08
網絡售假,為什么屢禁不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 穎
近期,一些網絡電商平臺低價銷售假貨現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假貨不是互聯網時代才有的產物,但是互聯網的確放大了假貨的危害范圍。網絡售假,為什么屢禁不絕?電商平臺要負什么責任?請看記者的調查。
網絡平臺:
投入上億元抽檢,仍無法杜絕假貨
與大多數人想得不一樣,經常被指責“售假”的電商平臺其實對假貨深惡痛絕,并且花了很大精力打假。
據阿里巴巴集團政策研究室總監李倩介紹,阿里巴巴每日識別圖片6億張,對系統判定假貨的商品或者高危商家,會第一時間攔截和處置。同時,阿里還通過大數據算法對商品實行抽檢,每年發起約10萬余次抽檢,投入上億元購買商品,一旦發現假冒偽劣商品,輕者下架,重者清退。
“2017年底阿里巴巴與全國23個省執法機關聯合打假,累計推送線索1980條,涉案金額約43億元。”李倩透露,阿里作為原告提起了中國首例針對售假、賣假訴訟,要求對平臺商家實施法律追責。目前,阿里已經提起12起售假訴訟。
京東質控團隊對商家資質、進貨來源渠道、產品的入倉檢查等都有嚴格的標準,在商家入駐或者商品進入時即杜絕假冒偽劣。據京東集團公共事務總監陳鵬程介紹,近幾年京東借助大數據、智能分析、實時監控和識別假冒偽劣商品,并利用知識產權查詢系統,提供國外產品維權渠道。
蘇寧易購每年在平臺治理方面投入上千萬元費用。據蘇寧易購集團質量管理總監林翔介紹,在開放平臺的經營過程中,蘇寧易購采用定向邀請方式,選擇優質商戶,并按照《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的規定,對經營主體審查和登記,建立登記檔案并定期核實更新。
在日常運營中,蘇寧易購通過與國際、國內檢測機構對商品引進階段的質量把控、上架階段的檢測合作來提升商品質量;通過與韓國特許廳、中英貿易協會等國際貿易保護協會建立與品牌權利人的鑒定合作機制,對平臺商戶商品實施全方位監控。
但是,盡管各大平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還是無法杜絕假貨、山寨貨。“原因主要是電商平臺售假成本低,C2C或者一些社交電商入駐門檻較低,交1000元、2000元押金就可以在網上銷售。一旦出現問題,商家早已銷售完,可觀的收入賺到手,就算把押金罰完,售假成本還是很低。”林翔認為,信息不暢通也造成了假貨在各個平臺流轉。
第三方支付和物流興起后,電商交易更加碎片化。李倩表示,即使電商平臺對制假售假商家采取措施,他們還是可以轉向微商等平臺發布信息,這個問題需要監管部門重點關注。
鑒定死環:
商家只認鑒定,消費者無從鑒定
面對平臺和消費者的投訴,售假商家還敢這么明目張膽,是因為他們認定了一條——“專柜鑒定”。
消費者包娜告訴記者,她的朋友在某平臺的海外平臺店買了一盒面膜,發現與從海外購買回來的不一樣,要求退貨,被商家拒絕,原因是平臺有海外購買憑證,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消費者買到手的商品,如果是質量問題,可以找質檢部門鑒定。但如果是假貨,向平臺投訴,平臺必須要看證據,消費者要提供鑒定報告。”林翔介紹了平臺通行的處理流程。但他也承認,只有商標權利人才可以出具鑒定報告,消費者很難直接找到權利人,即使消費者找到了,權利人也會拒絕,因為沒有義務提供鑒定。
前段時間,蘇寧易購發現一個賣蘋果配件的商家售假。平臺找到蘋果方面鑒定,確認包材是假的,耳機配件是真的。約談商戶后,商戶卻說,知道蘋果公司是不會給消費者鑒定的,所以敢售假。
只靠一張真假難辨的紙,商家就能在消費者、平臺和監管部門之間踢皮球。“這是個死循環。”林翔認為,對于平臺來講,消費者拿不到相關證據,能看到的就是商戶經營資質全部合規,卻不知道自己手中的貨是真是假,無法投訴。無良商家就會抓住這一點,大肆售假。
由鑒定難帶來的高維權成本,助長了售假者的僥幸心理。作為商品品牌權利人,小米科技責任有限公司高級總監李濤建議,品牌方應愛護自己的品牌,主動出擊。比如,2014年,小米社區及小米官網專門開設了打假專區,發布“小米鑒定”APP,幫助用戶辨別小米手機的真偽。2015年底,設立新浪微博“小米打假”公眾賬號,實時曝光假制售假案件,震懾不法分子,宣傳小米打假理念。
“目前,從相關技術角度講,各種分析鑒定手段是有的,只是缺乏標準。”針對權利人不愿意出面、鑒定標準缺失等現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國際部部長樂粉鵬建議,可以通過中消協和一些國家檢驗機構,將電商平臺聯合起來,發起一個針對網絡假冒偽劣產品鑒定的團體標準,為消費者提供平臺認可的鑒定服務。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情權,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質量提出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無論是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還是商標權益人,都有義務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中消協副秘書長董祝禮認為,面對假冒偽劣侵權行為,商標權益人或授權人應當依法主動維護自身權益,采取舉報、公告、訴訟等方式抵制假冒偽劣行為,并有責任協助消費者判定真假,維護消費者利益,保護消費者權益。
問題源頭:
打假需要全鏈路,線上售假根子在線下
假貨并非線上獨有,只是由于網絡強大的連接作用,給假冒偽劣產品提供了一個速度快、容量大的“集散地”。但在打假中,電商平臺沒有執法權,目前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信息審核,包括商家主體信息、資質證照、商品信息和商家在平臺上留下的行為軌跡等。然而,再嚴苛的信息審核也不太可能觸達線下。
出人意料的是,很多制假售假的商家,其資質都是齊全的,且規模相對較大,不是無證無照的小經營者,甚至有些還是地方政府要保護的企業。去年,執法部門整頓取締了天津某鎮100多家生產調味品的造假企業。據調查,這些企業已經造假十幾年了,當地執法者一直視而不見,直到被媒體曝光后才行動。
因此,打假需要全鏈路,回溯到生產,不僅僅是電商平臺,還涉及行政監管機構和地方政府。特別是今年市場監管總局成立后,業內普遍對其寄予厚望。“過去行政執法部門分散在工商、專利、質監等幾個部門,制假是生產部門的事,售假是流通部門的事,兩個部門管,不好協調。”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李順德認為,現在市場監管總局合并質檢、工商等職責后,在打擊制假、售假方面將形成合力。
同時,李順德建議政府的監管理念也要更新,“比如知識產權保護不要只考核今年申請了多少專利、申請了多少商標、多少年世界第一,而是應該重視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假冒偽劣商品的‘雙打’成績如何,假冒偽劣和侵權盜版的商品還有沒有”。
佘 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