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旅游頻道
2018-09-24 08:13:09
又逢圓月佳節時,蘇軾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李商隱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辛棄疾說: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中秋節始于唐,盛行于宋,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傳統文化節日,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的中秋習俗。
雖然這些傳承千年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是,現在很多地方仍在中秋節這天舉辦隆重的慶祝活動,把酒問月,寄情相思,祈盼豐收,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山西澤州:玨山月,天下奇
中秋節,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位于晉城市的玨山,自古就是祭月賞月的極佳場所。玨山的自然風光與傳統中秋節習俗、天體崇拜、月亮崇拜相得益彰,使得中秋文化在此展現出與眾不同、獨具特色的風韻,號稱"玨山月,天下奇。"具有了極為豐厚的人文底蘊。
按當地習俗,每逢中秋之夜,當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時,要舉行大型祭祀月亮神的活動。澤州中秋節活動一般持續三天:農歷八月十三,發面、溫柿子、備果品;八月十四,蒸(或烤)月餅;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餅,參加廟會活動,晚上祭月、拜月。
2011年澤州中秋習俗被國務院公布、文化部頒牌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玨山獨特的祭月活動受到各方的關注,中秋到玨山祭月的人絡繹不絕。
香港銅鑼灣:舞火龍,慶中秋
舞火龍,源于19世紀居民為求消除瘟疫而起,如今成為了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福建廈門:中秋博餅奪彩頭
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后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至今,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閩南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
相傳,博餅的創始人是鄭成功。當年,鄭成功為了鼓舞思鄉將士們,命令其下屬發明此游戲。經過幾百年的變遷,成為一種獨特的中秋文化,如今在八閩大地蔚然成風。
中秋博餅每會63塊餅,每會餅設“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這大小六十三塊餅,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取民間流行的賭具骰子6顆,放在大瓷碗內投擲,依次為序,讓參與者博弈玩耍。
人們相信,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尤其是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2008年,中秋博餅習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海寧:觀錢塘潮、賞硤石燈會
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蘇軾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寫道:"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尤其以天下奇觀海寧潮最為著名,它以其獨特的壯美雄姿而令人神往。地處錢塘江強潮地段的觀潮勝地公園,是最佳的觀賞地。
除了氣勢磅礴的浪潮,有“江南第一燈會”的硤石燈會更是大放異彩。硤石燈會,始于秦漢、興于唐宋、盛譽明清。
宋高宗欽點硤石燈彩為精品,留下了“東華門外鳳樓前,博得虛名非一年”的美談;乾隆六下江南,為硤石燈會流連海寧;周恩來總理以硤石燈彩為國禮,贈予斯里蘭卡貴賓。2006年硤石燈彩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名錄。
安徽宿州:敬“塔神”,看泗州戲
敬“塔神”是宿州人中秋節最具特色的活動,亦是兒童的一項活動。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劇種“徽黃廬泗”之一,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該劇種20世紀50年代前稱“拉魂腔”,它發端于蘇北,起源于安徽宿州泗縣,流行于皖北一帶,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板腔體戲曲劇種,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在中秋節這天,人們會在特定的場合,比如在廟會上,或者在祠堂里,舉辦“泗州戲”劇目演出活動,并以此在中秋節寄思于祖先,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湖南汝城:中秋耍香火龍
在南方,農歷八月十五這天晚上,人們要耍“香火龍”。湖南汝城的香火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是用竹片做成的一個長二三十米甚至三四十米的竹龍,上面先綁稻草,然后在稻草上插香,據說一條竹龍需要插上萬根香。夜幕降臨后,首先由一名最尊貴的客人把龍頭頂上的那炷香用火把點燃,之后人們一擁而上把所有的香點燃,然后舉龍繞境游行。
千百年來,汝城人民以村為單位,年年都有舞龍的盛會,各村都有一整套的相關器具、一整套的鑼鼓點子和嗩吶牌子,大勢相同,卻各具特色、豐富多彩。
福建安海:燒塔仔、唱童謠
燒塔仔,是南方諸如廣東、福建、江西等地農村在過中秋節時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也是孩童們在節日里最大的娛樂。
中秋將近,孩子便三五成群,拾碎磚和瓦片,疊造“塔仔”。塔仔大小不一,但都靠疊造,不用泥土糊粘。用柴草燒時,火便從瓦片的空隙中熊熊吐射出來。至磚熱瓦紅,大家便爭相灑鹽于塔間,于是“嘩嘩叭叭”響聲激烈,震徹夜空,頗為壯觀。
據傳燒塔起源于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傳衍至今已成為燒塔民俗,并且多表達"中秋節是豐收的節日,通過燒塔表達收獲的喜悅,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樣紅紅火火的含義。2016年,安海燒塔仔中秋習俗,被列入晉江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
中秋將近,闔家團圓。除了吃月餅,你的家鄉還有那些獨特的傳統習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