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8-09-27 10:54:09
面朝大海,四季如畫。北京東南方向約140公里的天津濱海新區渤海灣畔,曾經的不毛之地上,一片生態城市樣板“試驗田”花開正艷。
這里是中新天津生態城,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合作打造、世界首個國家間合作建設的生態城市和我國首個綠色發展綜合示范區,承擔著在資源約束條件下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新路、為其他地區提供示范和樣板的歷史使命。
↑天津中新生態城一景。記者 李然 攝
十年來,中新天津生態城兼顧先進性、高端化和能復制、可推廣,建立了全球首個城市綠色指標體系,豎起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的一面旗幟。在體現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等方面不斷做出有說服力的回答。
“生態禁區”轉型“全球綠色城市”
2007年底,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共同決定,建設一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蓬勃、社會和諧”的新型城市,為現代新城建設探路。經多方篩選,最終落子濱海新區。
十年前的生態城曾經是一片由1/3鹽堿荒地、1/3廢棄鹽田和1/3污染水坑組成的30平方公里“生態禁區”,荒無人煙。如今,這里城市綠樹成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一片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它從一片鹽堿灘涂蛻變成綠意盎然、宜業宜居的新城,用十年時間演繹了一個‘綠色蝶變’。”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主任王國良表示,經過生態城廣大建設者十年來的探索實踐和艱苦努力,一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蓬勃、社會和諧”的生態新城已展現在渤海之濱。
肩負我國首個綠色發展綜合示范區使命,不做綠色盆景,生態城的綠色探索追求打造一片有生機的現代新城。中新天津生態城商務局局長曹晟說,依托智慧創新驅動和都市消費驅動兩大引擎,十年來,生態城著力發展文化創意、旅游和健康、智能科技等綠色環保產業。其中又以民營企業為主,生態城73%的產業收入來自民營企業。
近年來,生態城已經吸引了近十萬居民在此工作生活。居民李享2015年到此定居,她說,生態城城市干凈,配套完善,環境好、教育好,不但宜居,而且宜業,“這里就是我期待中家的模樣”。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辦公室官員稱贊生態城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先行者”,威爾士低碳研究院院長瓊斯認為這里是“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相融合的成功典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專門授予其“全球綠色城市”的稱號。
今年7月8日在新加坡舉辦的2018年世界城市峰會上,生態城十年巨變和可持續發展探索,受到與會各國嘉賓矚目。中新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裁鄭林興,這位新加坡前政府官員用“充滿活力、富有創新及可持續發展”幾個詞,向嘉賓們介紹生態城十年來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
“我目睹了生態城從原先的不毛之地蛻變為如今充滿活力、綠意盎然又十分宜居的地方,我們感到十分滿意。”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副常任秘書鄭錦寶評價道。
生態宜居城建經驗落地生根
中新天津生態城絕不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而是希望打造一個繁榮、宜居、智慧的生態新城。十年來,一系列來自新加坡的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經驗在生態城落地生根。
——制定全球首套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實現引領示范。建設之初,中新兩國專家團隊共同制定了世界上首套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生態城成為這套體系的最初踐行者和標桿。其中規定,綠色建筑比例為100%,高于新加坡標準;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20%,與歐盟同期目標一致;到2020年綠色出行比例≥90%,超過先進國家水平。
生態城設計了這樣的高標準,也是照此堅持實踐。中新天津生態城法制局局長彭正陽說,如今,轄區內的公用建筑、酒店大都安裝了太陽能光伏系統、地源熱泵系統。所有新建住宅100%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區域內六成路燈使用風光互補LED路燈,全區可再生能源項目累計裝機容量已經相當于一個小型水電站。
——三級組團居住模式讓每個小區都是“學區房”。避免走“大城市病”老路,生態城將新加坡城市綜合管理經驗與生態城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實現了“生態細胞—生態社區—生態片區”的三級組團居住模式。
中新天津生態城社會局局長王學偉介紹,400米乘400米的街廓組成一個生態細胞,包含若干居民區;4到5個生態細胞構成一個生態社區;4到5個生態社區構成一個生態片區,最終整個生態城由5個生態片區構成。整個轄區按人口規模,分配教育、醫療、購物等社會資源。既避免了城市交通擁堵,又方便了社區治理,而且每個居民區都是“學區房”。
與三級組團式居住模式相對應的服務體系,是鄰里之家—社區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主中心四級公共服務體系。其中,社區中心是社區的一站式組合服務中心、居民交往中心和社區文化中心,保證社區每位居民步行400米左右就能到達,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王學偉認為,社區中心體現的正是為民服務的基本原則。
——建設“海綿城市”,“下雨不看海”成現實。源于新加坡理念的輸入,生態城的“海綿城市”建設在國內啟動較早。行走在生態城的大馬路上,“無井蓋”和“寬綠帶”是給人留下的最突出印象。道路雨水收集井及其他市政管網設施全部設置在兩側綠化帶內,從根本上避免了道路維修“拉鏈”現象和“墜井”事故的發生。
7月23日晚,臺風“安比”抵達京津冀。在暴雨中,生態城各雨水泵站排水順暢,處于低水位運行狀態;路網通行順暢,路面未出現大范圍積水。“下雨不看海”的生態城刷爆朋友圈,“海綿城市”建設顯現效果。“生態城已有65個‘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啟動建設。”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局調研員王萌表示,生態城按照低影響開發和雨水利用總體原則,建立“海綿城市”項目庫,馬不停蹄推進項目建設,真正發揮出了功效。
——推廣綠色出行,打造綠色交通體系。生態城堅持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規劃模式,合理規劃居住、商業設施,實現了減少出行和便利出行的目標。區內免費提供清潔能源公交,實現區內公共交通出行全覆蓋,月均發車達1.2萬車次。
按照慢行優先理念,規劃人行步道和小區綠道235公里,人行步道和小區綠道的密度遠遠大于機動車道密度。目前,建成區范圍內,慢行系統已將居住社區、商業設施、景觀開敞空間等城市功能有機串聯起來,形成了遍布全城的慢行網絡。按照“窄路密網”理念,實現了小街坊、密路網的格局。規劃道路占地面積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5%,達到世界先進城市道路面積率水平。
生態理念期待推廣復制
生態城一直按照“三和三能”的目標建設,即實現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能實行、能復制、能推廣。除了生態指標體系、“海綿城市”建設等之外,還形成了一批可對外復制、推廣的經驗,讓生態的種子撒向更多地方。
“當初有意選址生態條件相對惡劣的地區建設生態城,正是由于中新兩國希望以此證明生態環境改造的可行性,從而使生態城建設經驗在更多地區復制、推廣。”彭正陽指出。
——堅持“政企分開、市場運作”的原則,建立了權責明確、良性循環的城市開發模式。生態城組建了中方投資公司和中新合資公司兩個完全企業化、市場化、股份制的開發主體,中方投資公司負責土地整理儲備和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投資、建設、管理,合資公司主要承擔“一路三水”基礎設施建設和商業項目開發。在此基礎上,生態城管委會賦予中方投資公司18項特許運營權,投資公司又組建了12家專業化公司,形成了水、氣、熱等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與管理一體化運作模式,降低了建設成本,提升了運作效率,這一模式在全國城市建設經驗交流會作為典型經驗予以推廣。
彭正陽表示,兩家公司市場化運作,跟政府形成契約關系。既解決了初期開發建設大規模投資的融資問題,又沒有給生態城帶來直接債務,這在全國經濟功能區的開發中并不多見。
——建設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城市,讓城市更智能。智慧公交、智慧電梯、智慧燈桿、無人超市、電子市民中心……智能化基礎設備正在成為生態城標配,在突發警情、城市積水、交通擁堵等狀況下能做到提前預警,及時防患。
——公共服務牽引整體發展規劃。彭正陽表示,無論是三級組團居住模式,還是社區中心規劃,都是圍繞公共服務的現實需求,直面上學、就醫等老百姓關心的痛點。新建城市、城區在規劃中,都應圍繞公共服務需求出發,而非將實用性不強的城市廣場等建筑作為必選項。
——垃圾分類讓資源利用更高效。國內倡導垃圾分類多時,但普遍收效甚微,生態城借鑒新加坡經驗,在國內垃圾分類領域走在前列。中新天津生態城城管綜合執法大隊副大隊長劉春說,轄區提出了人均日垃圾產生量0.8公斤,垃圾回收利用率不小于60%,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的目標。
社區為居民分發專用垃圾袋,垃圾袋上一戶一碼,管理人員可追溯垃圾袋來源,從而做出針對性指導。合理分類后,居民可獲積分獎勵,在社區中心能直接“當錢花”,實現激勵機制。(記者 劉元旭 毛振華 天津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