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09-28 10:10:09
新華社貴陽9月28日電 題:三年村干部 一世農村情——記貴州石阡農村扶貧干部
新華社記者歐甸丘、施錢貴
廣袤的云貴高原上,脫貧攻堅正如火如荼。與貴州農村大多數年輕人奮力走出大山相反,數萬名80后、90后年輕扶貧干部一頭扎進大山深處的貧困山村,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的領路人、貧困群眾的“主心骨”,與農村結下了一輩子的不解之緣。
記者近期在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采訪了解到,眾多年輕的駐村扶貧干部成為貧困山村里最活躍的元素。他們扎根深山,甘心奉獻,把滿腔熱情奉獻給農村的每一寸土地,讓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這片熱地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面貌,全面小康生活越來越近。
改變自己:從怕講話到會講“群眾話”
要改變貧困,先改變自己。石阡縣共選派了近兩千名干部長期駐村扶貧,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們很多都經歷了從沒有群眾工作經驗,到會講群眾話、會吃群眾飯、會做群眾工作的歷程,年輕扶貧干部們的自身升華成為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基礎。
盡管家距離所駐村僅半小時車程,但石阡縣工業和商務局派駐楓香鄉黃金山村的第一書記樊正敏每周只回家一次,而且時間不超過一天,其余時間都工作在村里、吃住在貧困戶家里。
“只能抓緊早上七點前和晚上八點以后的‘黃金時間’走訪老百姓,其他時間他們都上坡干活去了。”有了兩年半駐村工作經驗的樊正敏說:“不這樣扎根在村里,不和他們吃住在一起,就沒法和群眾真正搞成一條心,睡在家里也睡不踏實。”
從機關到鄉鎮,扎下根來,才能把“兩條心”變成“一條心”。還有的干部則是放棄相對優越的縣城工作,主動回到農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
“收入從每月四千多降到了現在的兩千多,工作時間從原來的每天八小時左右延長到現在的十幾個小時,工作內容從單純的導游,變成了現在繁瑣、復雜的群眾工作。”坪山鄉大坪村監委會主任左艷去年辭去了在縣城從事的導游工作,如今成了村里唯一的大學生村干部。“再多付出都值得,這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但貧困發生率20%以上,不能讓家鄉總戴著深度貧困村的帽子。”左艷說。
缺少群眾工作經驗的年輕扶貧干部們在做中學、在學中成長。“做三年村干部,抵得上讀三年大學。”中壩街道大灣村黨支部副書記羅忠俊說:“以前最怕開群眾會,開口怕遭罵,開口了說錯話更怕遭罵。第一次開群眾會發言,我是照著事先寫好的稿子念,但現在不用看稿子,連續講兩個小時沒問題。”
改變農民: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充滿活力、積極有為的駐村干部們身體力行,幫助農民發展產業,學習技能,大大增強了農民脫貧致富的信心,更激發了他們的內生動力。
站在大灣村村口,可以看到陡峭的大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新植的棗樹,一米多高的棗樹上正掛滿拇指大小、即將成熟的酥脆棗。兩年前,大灣村黨支部副書記羅忠俊帶著村民去外省考察,結合本地土壤和氣候條件選定了酥脆棗作為脫貧產業。
62歲的大灣村村民鄒黔平指著棗子基地說:“這座山上種過杜仲,種過柚子,種過藥材,但十幾年來就沒有成功過,村民都失去了希望,但現在棗子成功了,增強了村民發展產業的信心。”
不少外出打工的農民信心十足地選擇回鄉工作。五德鎮桃子園村貧困戶黎國權結束了多年在外打工的生涯,去年開始跟著駐村第一書記游龍學習養兔技術,如今成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養兔技術員。“喂料、防疫、打針的技術都掌握了,每個月的工資共有2600元,還能在家里照顧孩子和老人,強過在外面打工。”黎國權說。
駐村扶貧干部們的引導大大激發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坪山鄉大坪村貧困戶左直海近日住進了駐村干部幫忙新修的三間磚房,還特意規劃了一個豬圈,準備馬上養豬。然而,數月前,50多歲的左直海還住在祖輩八代人曾居住過的木房子里,對勞動致富提不起興趣。
“不斷跟他講,政策不養懶人,都要勤勞致富。駐村干部輪番到他家做思想工作不下20次,直到幾個月前他才堅定自力更生的決心。”左艷說:“村里幫他爭取了危房改造資金,他自己投工投勞,一個月就把房子建好了。他還主動要求養幾頭豬,爭取盡快脫貧。”
“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扶貧干部可能有一天會撤離,但幫貧困戶培育起來的內生動力將永遠伴隨他們,這是最強大的脫貧致富推動力。”大沙壩鄉黨委組織委員、邵家寨村黨支部書記安繁華說。
改變農村:從貧困“天塹”到致富坦途
要想富,先修路。在石山林立、溝壑縱橫的石阡,基礎設施欠賬大和產業發展緩慢兩大短板曾是橫亙在貧困群眾與致富之門之間的“天塹”,如今農村公路四通八達,扶貧產業隨處可見,每條路、每個產業都凝聚著駐村干部們的心血。
左艷永遠也忘不了,幾年前,她從村里去鄉里讀書,背著十多斤重的油、米去學校,走山路要走六小時,現在六點五米寬的柏油路已經修好,到學校車程僅半小時。中壩街道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莫若依舊記得第一次進村幫扶的景象。“第一次進村碰上下雨天,道路泥濘不堪,摩托車是抬著進的村。那時村里沒有一條硬化路,現在水泥路幾乎修到每家每戶的家門口,出門鞋不粘泥。”他說。
2014年以來,石阡縣投入140多億元,修建各類道路3500多公里,硬化路通到每個自然村。現在正投入3億多元,建設人飲安全工程,確保家家戶戶打開水龍頭就有水喝。銅仁市委常委、石阡縣委書記皮貴懷說:“必須下大力氣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才能讓脫貧攻堅成果惠及全體老百姓,才能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確保堅決打贏脫貧這場硬仗。”
每個村隨處可見的成片產業是石阡農村的另一道風景,尤其是由駐村干部們領導的集體經濟所發展的產業正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在楓香鄉黃金山村,兩米多高的牧草沿著山腳一直綿延到山頂,山腳下的牧草加工廠每年7月開工,一直運行到11月份牧草加工結束。“去年,牧草加工廠純賺13.6萬元,給全村貧困群眾分紅5萬元。”樊正敏說,下一步要繼續擴大牧草種植規模,帶領全村從草里“淘金”。
“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扶貧產業搭起了通往富裕生活的橋梁,農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村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石阡縣委副書記鄧詩微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