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11-21 09:14:11
拆掉“隔離墻” 建起“連心路”——海南儋州兩“世仇村”三十年治理之變
新華社海口11月21日電 題:拆掉“隔離墻” 建起“連心路”——海南儋州兩“世仇村”三十年治理之變
新華社記者劉鄧 吳茂輝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海南儋州,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最后的流放地,仰賴于其教化,成為海南最早接觸中原文化之地,可謂領海南風氣之先。
然而,“一鋤頭下去就能鏟到巖石”的自然條件,和“一村一姓抱團聚居”的宗族宗派文化,讓儋州一些村莊在蘇東坡離去900多年后,仍是外鄉人眼中海南民風彪悍之地,村與村之間為了搶奪水利、土地等資源甚至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大打出手。
靈春村是中和鎮離現今“東坡書院”不足五公里的一個行政村,其下轄的許坊村和何宅村就是兩個“世仇村”。許何兩姓比鄰而居,勢力相當。“當地流傳一句土話,狗和狗打架,都能讓兩個村打起來。”儋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梁定中說。
20世紀80年代,因村中牛吃了鄰村秧苗這點小事,許何兩村最終爆發大規模械斗,導致多人死傷。自此,雙方結仇。沿著邊界線,兩村村民自發用石頭建起一道長達兩公里的“隔離墻”。三十多年來,兩村以墻為界,相聞雞犬之聲卻老死不相往來,成為儋州鄉村治理頑疾。“以前因缺少政府的及時介入,小矛盾很容易激化成大沖突。”現駐村工作組組長、中和鎮武裝部長曾嘯華說。
今年67歲的許位高和63歲的何炳基是當年那場械斗兩村各自的領頭人。回憶當年情形,許位高老淚縱橫:“械斗后四年沒法耕種,復仇的村民埋伏在村外,看見出來種地落單的人就偷襲。沒有米、沒有水,政府和公安進村維持秩序就種一些,公安撤回去就種不了,也收不了。”眼看難以活命,很多村民遠走他鄉,流離失所。
“靈春穩則中和穩,中和穩則儋州穩,儋州穩則海南穩”,當地一句順口溜反映出化解兩村世仇的難度和重要性。怎么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和源頭,成為村、鎮、市三級共同的難題。
流血沖突發生后,先后由市、鎮兩級政府組織的工作組駐村持續做了三十多年的糾紛調解工作。工作組抽調公安、司法等部門人員長期擔任,深入每家每戶做思想工作,宣傳法律法規,及時發現并介入糾紛調解。“儋州木棠鎮司法所有一個副所長是村里走出去的公職人員,像他這樣的干部在村民中有威望,必要時,我們讓他回鄉幫忙做調解工作。”儋州市司法局局長金韜告訴記者。
多年來,駐村工作組從開倉放糧、打水井等生計問題入手,逐步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組織排球比賽、外嫁女探親等多種活動增進兩村情誼。如今何炳基和許位高兩位老人能夠坐在一起喝老爸茶,家長里短地聊半天,偶爾約著一起喝點小酒。
“我們現在教育孩子‘安定才有發展’,這是拿命換來的教訓。”何炳基說。一直以來,他和許位高配合駐村工作組將主要精力放在化解兩村死傷家屬仇怨的工作上,反復勸說他們“打架要死人的,你愿意死嗎?仇仇相報沒完沒了。”
40多歲的許子成和何維一目睹了當年械斗的慘狀。“當時我們十六七歲,看著怕,都不敢去上課。”許子成每每回憶起仍心有余悸,“牛吃一口秧苗還能賠上人命,我們這代人絕對不能讓這樣的慘劇再次發生!”為此,許子成、何維一都加入駐村工作組和村里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分別在各自村中巡查。“小問題就上前調解,解決不了的就及時上報。”何維一說。
黨政動手,依靠群眾,許何兩村大量糾紛被就地化解,實現近年來社會治安的持續穩定。“兩村村民來往更密切了,感情也越來越好了。”聯想到近年來可以經常到嫁給何宅村的姐姐家里做客,許坊村村民許發清感慨道,“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心墻”消融了,水泥墻也隨之倒下。2015年,橫亙許何兩村三十多年的“隔離墻”終于被村民們自發拆除,并在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沿著原來路線,修出一條兩公里長的水泥路。“一輩人的努力,才換來兩個村現在的穩定。”曾嘯華感慨道。
如今,路通了,心連了,但多年的隔閡還是讓兩村的發展落后于其他村莊,吃水、交通都還存在困難。而與他們田地相鄰的七里村已是海南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之一,這讓何許兩村羨慕不已。“我們現在一心謀發展,希望把自來水引過來,把產業搞起來,把村莊建得且富且美。”多位村民向記者表示。
+1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