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11-24 16:04:11
【原標題】花山巖畫:穿越千年時空的神秘圖騰
這些鬼斧神工之作的真正含義是什么?2000多年前的人們用什么方式把圖案繪在數十米高的懸崖絕壁上?畫作完成經歷了多少年代?什么樣的顏料能夠經受住千百年風雨的侵蝕?
▲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巖畫。廣西寧明縣委宣傳部提供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王念、王軍偉、盧羨婷)11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花山巖畫:穿越千年時空的神秘圖騰》的報道。
悠悠左江發源于中越邊境的十萬大山,其主要支流之一明江蜿蜒于巖溶峰林之中,山重水復,峰回路轉。位于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城西南約25公里的明江北岸,有一座斷巖山,臨河斷面形成一個明顯內凹的巖壁。這座山就是花山。
關于花山,宋代李石《續博物志》有這樣一段記載:“二廣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畫。船人行,以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
何為“鬼影”?何以讓人“祭之不敢慢”?
其實,李石說的“鬼影”,是繪在左江兩岸綿延260多公里絕壁上的赭紅色人像,民間稱之為“小紅人”。
專家考證,“小紅人”巖畫的作者是兩千年前生息繁衍于此的壯族先民古駱越人。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年代,古駱越民族留給后人的這一部“無字天書”充滿神秘色彩。他們以大江沿岸的陡峭崖壁為畫板,涂繪了巨大的赭紅色圖案,將自己的生活狀態記錄下來。經歷兩千多年雨雪風霜的侵蝕,直到今天,這些神奇的巖畫大部分圖案仍然清晰,色彩依舊鮮艷。巖畫地點分布之廣、作畫難度之大、畫面之雄偉壯觀,為國內外所罕見,具有重要的考古科研價值。
2016年,左江花山巖畫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界文化遺產的空白。
“申遺”成功,花山巖畫引起更多關注,國內外專家學者紛紛匯集于此,試圖解開這些畫作的諸多未解之謎。然而,這些鬼斧神工之作的真正含義是什么?2000多年前的人們用什么方式把圖案繪在數十米高的懸崖絕壁上?畫作完成經歷了多少年代?什么樣的顏料能夠經受住千百年風雨的侵蝕?……對諸多問題,學術界爭論不休,至今仍無定論。
也許,這正是花山巖畫的魅力所在。
▲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巖畫。廣西寧明縣委宣傳部提供
千年“小紅人”揭開神秘面紗
花山,壯語稱“岜萊”,即被涂抹得花花綠綠的山。這座斷崖山高270余米,南北長350余米,峭崖上畫滿了各種赭紅色的人像和物像。最核心的一幅畫位于絕壁的正中,畫面上是一個配有坐騎的“巨人”,高3米多,只見他雙腿叉開,屈膝而立,腰掛刀劍,頭戴獸飾,雙臂高舉。
當地人愿意相信,這個“巨人”就是駱越王。
在與花山隔江相對的曠野上,壯族姑娘韋權芳仰首眺望,雙手合十,亮出清脆的歌喉:“歡迎遠方的貴客來到我們花山岜萊,花山巖畫上有一位駱越王,他會保佑我們闔家幸福、心想事成……”歌聲和著微風在山嶺間回蕩。
“這是喚醒駱越王的古歌。駱越王將賜福大家,歡迎大家許愿成真后再來花山還愿。”韋權芳說。
韋權芳是花山巖畫保護區的一名講解員,每次帶游客來到花山前,她都會用壯族的歌聲“喚醒駱越王”。“駱越王是我們的祖先。從小我就聽奶奶講花山的傳說,很神秘。老人們說,拜駱越王,唱起古歌,就可以喚醒他。向他許愿,你的愿望就可以成真。”
韋權芳說,幾年前,一位30多歲還單身的桂林女游客來到這里,向駱越王許了愿,回去之后很快就找到了如意郎君,再來時帶著丈夫和剛出生的孩子。
韋權芳的描述,讓花山“小紅人”顯得愈發神秘。
花山巖畫人像中有正面和側面兩種姿勢。正面人像兩手高舉、兩腳叉開成立馬式;側面人像兩手平伸、兩腿微蹲成跳躍式,既像練兵習武,又如狂舞歡歌。物像中有的似馬,有的似狗,還有銅鼓、船、太陽等圖案。
常年致力于花山巖畫研究的寧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朱秋平說,最大的一幅人像看上去像是部族首領,正在指揮部落會盟、祭祀活動等。
盡管人們常常把這幅巨大的人像與傳說中的駱越王聯系在一起,但這畢竟只是一種猜測或想象,沒有人能夠說出依據。在壯族群眾看來,這些圖騰無疑是他們民族的根源、文化的血脈。
由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升級,游客不能登岸近距離看畫,只能在游船靠近崖壁時抬頭仰望。一片片赤紅的畫面喧鬧而熱烈,眼前仿佛出現了銅鼓聲聲、人歡馬嘯的場景。經歷了千百年歲月風雨的沖刷,“小紅人”仍然栩栩如生,讓人浮想聯翩,神游畫外。
朱秋平介紹說,花山斷巖上的畫面寬約220米,高40余米,面積8000多平方米,除模糊不清的外,可數的圖像尚有1900余個。巖畫從山腳2米處開始繪制,5至20米高的中間部分畫像最多,有些單個人像身高達3米多。
花山巖畫只是綿延左江沿岸260多公里的38個巖畫點中的一個。巍巍絕壁是天然的畫板,流水倒映出雄偉畫卷。河流沿岸平坦的臺地和裊裊炊煙的村莊,勾勒出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天然畫作。
左江兩岸的巖畫在懸崖峭壁上默默守望了兩千多年,上世紀50年代以前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處在交通不便的喀斯特山區,這份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別說走向世界,就連走出大山都是奢望。
新中國成立后,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發掘、保護和傳承,經過考古和文物專家多年努力,左江巖畫的神秘面紗才逐漸被揭開。
1988年,左江花山巖畫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花山“申遺”正式起步,次年11月,花山巖畫以文化、自然“雙遺產”形式被列入國家“申遺”預備清單。2006年12月,花山巖畫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目錄。2016年7月15日,經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13年“申遺”征程,終于將花山巖畫這一民族瑰寶送上世界文化遺產的最高殿堂,“小紅人”引起廣泛關注。作為巖畫文化遺產核心區的寧明縣,2017年累計接待游客302萬人次,同比增長51%。
“近年來游客逐漸增多,旅游旺季,我一天要跟3趟船。”淳樸的韋權芳自豪地向八方來客講述著花山巖畫的故事。
眾多未解之謎依然撲朔迷離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里,許許多多的文化遺存還來不及被世界認知,就銷聲匿跡,無從查考。而花山巖畫是幸運的,在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歷程后,終于走向世界,成為祖先留給后人的寶貴文化財富。
然而,先人們除了留下這些神秘的畫作,再無一絲半點的解讀。
朱秋平自上世紀90年代到寧明縣文物管理所工作后,便與花山巖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上世紀80年代,我在花山附近一所小學當老師,曾帶著學生去花山春游,花山的山水風光以及山崖間斑斑點點的紅色畫跡震撼著我。調到了寧明縣文物管理所工作,從此我的人生軌跡再也無法繞開花山。”朱秋平表示,自己與花山的情緣,從當初的“一見傾心”,逐漸轉變為20多年的“苦樂相守”。
20多年間,他一直研究花山巖畫,記錄的相關資料寫滿40多個筆記本,近100萬字。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關于花山巖畫研究的重要發現、重要文獻和紀事,朱秋平如數家珍。
根據花山巖畫上的羊角鈕鐘、環手刀、銅鼓等器具的形狀,并與出土文物進行對比,專家基本確定巖畫創作于戰國至東漢時期,最早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這些畫作并非一蹴而就,創作過程前后大約持續了700年。
直到今天,朱秋平的腦海里仍有許多問號:這些巖畫的創作時間持續了數百年,是什么人持之以恒在這段河流的兩岸描繪這些符號?作畫的目的是什么?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們怎么才能攀上數十米高的懸崖作畫?巖畫所用的顏料能夠經歷千百年來雨雪風霜的侵蝕,至今保持著鮮艷的色彩,古人是怎么發現這種顏料的?……這是朱秋平的疑惑,也是眾多花山巖畫研究者的疑惑。
正是這些未解之謎,讓花山這座藝術寶庫充滿魅力。
關于花山巖畫的史料記載并不多,除李石的“鬼影”說外,明代張穆的《異聞錄》描述:“廣西太平府有高崖數里,現兵馬持刀杖,或有無首者。舟人戒無指,有言之者,則患病。”這些文字,除了對花山巖畫的客觀描述外,更多的是烘托神秘感,表達敬畏之心。
若隱若現、似動非動的“小紅人”,在周圍青黑色的山體襯托之下,倒映在碧波粼粼的江面上。無論是站在對岸遙望,抑或是置身船中仰視,都令人深感震撼。與駱越人穿越時空的對話,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想……
不同的人對巖畫的解讀不盡相同。寧明縣公安局副局長甘敏從張穆的“兵馬”說受到啟發,從花山巖畫中找到了傳統壯拳的原型。“我把巖畫中小紅人的一個個零散動作,整理編創成一套獨具特色的武術套路,讓花山拳得以復活。”自幼練習壯拳,長期致力于傳承民族傳統武術的甘敏,編創了一套56式的新花山拳拳法,在社區、校園中推廣。
更多專家更傾向于認為,駱越人繪制花山巖畫是為了祭祀神明。巖畫中一些人物形象有明顯的性別特征,如身懷六甲的婦女、成群結隊的男人,有學者認為這反映了古駱越人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據這些內容推斷,畫面表現的是一種歡樂、莊嚴、神圣的場面,如果不是祭祀活動,也應該是某種慶祝儀式。
“古時人們對原始宗教崇拜非常虔誠,對祭祀活動尤為重視。即便舉辦了祭祀活動,他們還是覺得不足以表達對神明的敬畏,于是把祭祀的場景描繪在巖壁上,用巖畫打造一場永不落幕的祭禮。”朱秋平說。
專家普遍認為,繪制這些巨幅畫像的無名畫師是兩千年前生活在左江流域的駱越人。只是,先人已逝,無人知曉他們當初是如何在如此險峻的巖壁上作畫的。放眼望去,花山高高聳立,臨河斷面如斧劈刀削,巖壁向河面傾斜,底陷上突。即使是當今的攀巖高手,恐怕也會對這塊巖壁望而生畏。
抑或從山頂攀藤條而下,在半空中作畫?但從崖頂到地面的垂直點與巖壁的距離達二十多米,垂直而下的藤條直指河中心,并不會將畫師送到巖壁上。
也有人揣測,古人是利用高水位浮船法,待河水上漲之時,乘船或木排到畫壁下作畫。然而畫像最高處距地面40多米,如果江水真的漲到這一高度,明江流域早已一片汪洋,畫師們哪還有閑情逸致作畫。
另外一說是直接搭架法,在江岸的坎坡上搭建木架,畫師攀在木架上作畫。但從崖底至河邊的平臺極窄,要搭架子,難度可想而知;直接在川流不息的水面上搭起架子作畫,就當時的條件而言,同樣不可想象。
在懸崖峭壁作畫,不僅極為困難,而且相當危險,駱越畫師們為什么要在這些地方作畫?很難認為這一大規模歷時數百年的行為是為了裝飾或美觀,如果說是受到某種宗教意識的驅使,為了生存或者信仰,或許可以理解。
也許駱越畫師們一開始就是為了創造歷史,讓巖畫千古流傳,讓觀者心生敬畏。當他們在懸崖上描出第一筆的時候,也許眼前就已經浮現出后世子孫對他們無比敬仰和崇拜的模樣。不然,他們又怎么會使用一種經久不衰的顏料?
相比對“為何作畫”等尚無定論的猜測,對于“巖畫歷經千年為何不褪色”的研究有了一些進展。
朱秋平告訴記者,經科學考證和分析,古駱越人使用的顏料是赤鐵礦,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摻雜部分動物膠、植物膠調配而成。這種顏料具有獨特的耐腐蝕性,這就是巖畫歷經風雨仍保持鮮艷顏色的原因。可以說,左江花山巖畫蘊含著古駱越人高度的智慧,是人與自然對話的曠世杰作。
花山巖畫,從遠古走向現代,走向世界,成為全人類認可和共享的優秀文化遺產。為探究花山巖畫的未解之謎,中外專家學者不斷來到這里,在左江兩岸懸崖上的神秘色彩里,找尋兩千多年前的人類文明密碼。
穿越時空的對話
與花山巖畫隔江相望的碼頭上,立著一塊公約牌,那是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村民保護花山巖畫的約定:“愛護花山,敬若神明;不砍伐山上草木,不采巖畫上的巖石;不在巖畫山體周邊從事危害巖畫的作業……”繁衍生息于此的壯族子孫精心守護著屬于他們也屬于世界文化這一珍貴遺產。
記者乘船來到花山巖畫前,正值花山巖體穿上支架,接受局部修復之時。在經歷了兩千余年的風雨侵蝕與自然力的破壞后,部分巖畫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風化溶蝕,有的甚至已從巖體脫落。
近年來,拯救這座偉大的藝術圣殿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國家相關部門和廣西高度重視左江花山巖畫的研究與保護,多次組織專家以寧明花山巖畫為重點,開展一系列病害調查、科學實驗和針對巖體的保護。
朱秋平告訴記者,修復保護巖畫一直是朱秋平心里最大的牽掛。要防治這些病害,必須改造地質環境,提高巖畫本身抗自然應力破壞的能力。為此,一些專家曾提出對巖畫進行錨桿注漿加固、防滲堵漏、立壁噴涂硅膠等治理保護設想,但都因為可能改變巖畫的周圍環境而不可行。只能順應自然去尋找更科學、具有可持續性與可操作性的保護手段。2000年,朱秋平參與編制的花山巖畫保護維修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請求組織專家對花山巖畫病害進行會診,確定保護維修方案。當年6月,國家文物局審核通過了該方案。
從2001年開展“花山巖畫病害機理及保護治理研究”開始,朱秋平無數次來往花山,白天進行勘察,晚上就睡在山腳下。專家們經過多次實驗室、現場反復試驗,篩選出保護加固材料,最終敲定方案并經專家評審通過。相關部門分三期對花山巖畫實施搶救性修復保護工程,以對文物本體“最小干預”為原則,實施巖畫開裂部位的搶救性加固。
為改善花山巖畫保護管理和對外開放條件,崇左市推動了數十個配套項目落地,包括遺產區道路、游客碼頭、觀景平臺建設,以及左江坡岸加固、造林綠化、河道疏浚等。
世世代代生活于左江兩岸的居民格外珍惜這份祖先遺留下來的稀世珍寶。他們相信,先人的這份遺存,不僅代表了過去的文明,更是今天的財富。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曾經與世隔絕、落后封閉的耀達村富裕了起來,利用舊房子改造的民宿在旅游旺季常常客滿。村里成立了岜萊(花山)貝儂(兄弟姐妹)農民合作社,對當地具有一百多年傳統的古法制糖進行整合與開發,主打的產品紅糖與糖波酒暢銷各地。合作社理事長黃小茵說,參與的88戶貧困戶都獲得了不錯的效益,有的年收入超過3萬元。
在岜萊貝儂合作社的展廳里,記者看到,紅糖、茶具、扇子、紙傘、繡球、絲巾等一系列產品印著“小紅人”圖案。黃小茵說,依托“花山”品牌大力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傳統手工藝品融入世界文化遺產元素,煥發出獨特的吸引力,紀念價值和銷售價值大大提高,有的工藝產品甚至出口國外。
花山文化遺產核心區崇左市寧明縣抓住“申遺”契機,規劃建設花山巖畫遺產展示中心、巖畫博物館等。崇左市組織文藝院團以花山巖畫為主題開展文藝精品創作,舉辦花山主題文藝演出、花山文化論壇等,多形式、多角度展示花山巖畫,實現遠古藝術瑰寶的大眾共享。
近年來,一系列以花山為主題的文藝作品相繼誕生。由自治區文化廳策劃指導、廣西演藝集團與廣西歌舞劇院打造的壯族巖畫音樂舞蹈詩劇《花山》,歷經3年的精心創作,完美展開出一幅宏大的民族歷史畫卷。總導演趙明說,這是他花費精力最多、做得最用心的一個作品,運用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表達方式。“我相信,觀眾走進劇場觀看《花山》,一定會有靈魂被震撼的感覺。”
廣西藝術學院與崇左市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目前正在對花山巖畫進行聲、光、樂重現,試圖“復活”遠古圖騰,讓“小紅人”蘇醒。
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廣西桂學研究會副會長李建平認為,以花山巖畫為代表的花山文化與東南亞民族文化淵源久遠,應加強花山文化的國際性挖掘。“如果花山巖畫的藝術魅力能傳播開來,那時,寧明花山將成為東南亞古駱越人后裔朝拜之地,成為中國南部一個藝術文化圣地,花山文化將大放光彩。”李建平在《花山崖壁畫的文化內涵及其文化品牌打造》的論文中寫道。
四季交替,歲月如歌,滔滔左江川流不息,兩岸的木棉年年花開。在高高的懸崖絕壁上,那些別樣的“小紅人”經歷了千百年的風云變幻,依然保持著最初的模樣,留給后人與祖先穿越時空對話的廣闊空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