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9-04-16 09:24:04
4月初的河北灤平,春寒還未褪盡,漫山遍野的山杏花,卻已開始綻放。
灤平縣平坊滿族鄉于營村,這個被燕山余脈環抱的北方小村,今非昔比。曾經,村民們雖心有不甘,卻無力擺脫貧窮。如今,趕上好時代,全村齊力脫貧,幸福曙光乍現。
用村民孫英的話說:“以前,日子是一天天挨過來的;現在,是一天天奔著走的。”
“誰想就這么一直窮下去啊?”
正是植樹時節。于營村中南部的扶貧苗木基地,十來個工人正弓著腰挖坑。
土地有些硬,夾雜著石塊,鎬下去咣咣直響。貧困戶王桂蘭64歲了,她用力一蹬,把鐵鍬踩進土里,再奮力地撬,樹坑越挖越深。
王桂蘭是窮慣了的人,她的日子是從牙縫里摳出來的。早些年,王桂蘭去縣城集市上買豬膘熬油,還被笑話。“買豬膘都是一斤起,哪有買半斤的?”
家里的幾畝玉米地,就是她的全部營生。王桂蘭也尋思做點別的,可“年紀大了,到哪兒也不要”。
長期以來,于營村成了典型的“燈下黑”:離縣城雖近,但自身無任何產業,無法形成發展鏈條;縣里一些好的項目,往往給了距縣城較偏遠的村鄉。于營村前后不沾。
“我這輩子也就這樣,沒啥指望了。”話雖如此,王桂蘭心里其實很不甘,“誰想就這么一直窮下去啊?連做夢都想有點余錢,給我那孫女買點吃的、玩的。”
后來王桂蘭的丈夫又病倒了,花光僅有的積蓄不說,還欠下3萬多元外債。王桂蘭說,衣服可以穿舊點兒,吃的可以自己種,但“一攤上病,這天就塌了”。
扶貧攻堅給王桂蘭撐起了一片天。得知村里要招工,王桂蘭幾乎是一路小跑著過去。擔任公益崗的巡河護路員,一個月400元;兼職種苗木,一天80元;得空還能拾掇玉米地。她的雙手寬大、粗糙,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勁兒。每天提早到崗做工,中午還不耽誤照顧養病的丈夫。
更多的“王桂蘭”們在扶貧項目中被招了工。于營村牛圈子溝的后山上,光伏扶貧項目如火如荼。沉重的鋼架、構件,正被工人和村民運送到山上的各個角落,連綴成藍色的海洋。
“困難是大山,就齊心把山鉆;困難是洪水,就筑牢壩子”
扶貧推進的背后,有村干部的酸甜苦辣。
2017年9月,村里的光伏扶貧項目剛剛進入修路和征地階段,有的村民誤以為是地產開發項目,對修路加以阻撓;還有村民想把公共土地據為己有,借此索要征地費用。
項目被迫中斷。
村主任陳永第一個沖到現場,站在村民中間,和村民擺事實、講道理。“村民再激動,村干部不能激動。”陳永說,“扶貧當中,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但你總得去解決。”
后來,他通過縣里林業部門,輾轉找出了多年前的一張林木所有證,證明施工山場確歸村集體所有。“困難是大山,就齊心把山鉆;困難是洪水,就筑牢壩子,穩穩擋住它。扶貧就是這么一點一點干出來的。”這是他常常跟村干部講的一句話。
在村里,和陳永搭班子的,是剛剛三十出頭的呂曉勛,他從北京被派駐到于營村擔任第一書記。初來乍到,焦慮又沒頭緒。騎著一輛電動車,5個月的時間,跑了700多公里,相當于北京到灤平兩個來回,走街串戶,融入于營。
“當時隔三差五就有村民找到我,說啥時候能還債。”呂曉勛說,“白花花的欠條攥在手里,有的幾十塊,有的成百上千塊,都是早年村里雇用村民做工欠的錢。”
陳年舊賬,難倒新來人。正值扶貧的關鍵期,村集體賬上已捉襟見肘。“但如果不還,村民們的情緒肯定會影響扶貧項目在全村內的開展。”呂曉勛憂心忡忡。
那天召開的村務會,氣氛格外凝重。到場的村干部有的不吱聲,有的嘆氣。
“這賬必須得還上!”呂曉勛咬咬牙下定了決心。
會后,他和陳永展開了艱難的籌錢之旅,村集體、搞外聯、入股企業預支……終于勉強湊夠9萬多塊錢。
呂曉勛說:“扶貧,也得‘扶氣’。‘扶氣’就得讓村民服氣。把氣捋順,讓心靠攏,擰成一股繩,扶貧就有勁兒了。”
斷頭路怎么辦?教育扶貧缺物資怎么辦?村委會一一給出了答案。
后來,于營村一次黨員大會上,年輕黨員楊金利主動要求發言。“咱們這個村,以前是死氣沉沉;現在呢,一片欣欣向榮!”
“總書記的話好溫暖,一字一句我都默默烙在心里”
于營村的變化,有的在宏觀之面,有的在細微之處。
村莊變美了。柏油路將村民送到家門口,結束了雨天泥濘、車輪下陷的尷尬;路燈亮了,連成了線,村民告別了這么多年摸黑走路、害怕出門的擔憂。村民康桂新說:“這路燈真亮堂,照得我這心窩兒里也亮堂!”
王桂蘭家里,原本沾著煤灰的灶臺全部貼上了瓷磚,抹布一擦,光潔一新。被煤煙熏黑的墻壁重新粉刷了,露著橫梁和土磚的屋頂也做了吊頂。改廚、改廁、危房改造這些工作,用王桂蘭的話說,讓她“在村里也有了當市民的得意”。
入股興春和農業園、入股華朗食品企業、光伏項目、苗木項目等等,對貧困戶實現了至少一項全覆蓋。村民每年有600元至3000元的分紅收益不說,還能在項目里務工、家門口就業。
2018年冬天,對于營村而言,是個溫暖的冬天。這年11月,經過村委會反復統計核實,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3戶,298人;其中已脫貧92戶,296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6.11%下降至2018年的0.22%。
于營村實現了整體脫貧!
“這消息就跟那號角似的,把大伙一個個的都給吹振奮了!”陳永說。
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把“課堂”設在了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線。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習近平總書記與身在于營村的呂曉勛進行了連線交流,有親切問候,也有諄諄激勵。
“我真的感到倍受鼓舞。”駐村近9個月的呂曉勛黑了、瘦了,摘下眼鏡的瞬間,耳邊露出了被太陽曬出的眼鏡架印跡。
“總書記叮囑我們撲下身子、沉下心來,實實在在為當地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為貧困鄉村帶來新變化。”呂曉勛說,“總書記的話好溫暖,一字一句我都默默烙在心里。老百姓最期盼的,就是我該去做的。我會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
春天的氣息催人奮進。2019年于營村建設新規劃,已躍然紙上。林蔭綠廊、溫馨民宿、魅力廣場……一兩年后,一切或將成為現實。
“我們還敲定了40畝梨園和11畝菜園的扶貧新項目。”呂曉勛介紹,“菜園計劃種秋葵,收益高,直供縣城和北京。讓貧困戶天天有錢掙,日子越過越好!”
“敲竹板,響連天,村容村貌換新顏。家家通上水泥路,河西架起橋兩座。扶貧到我家,送來米和面……”在于營村村委會,貼著一封貧困戶的感謝信。紅紙上的字跡歪歪扭扭,但清晰可辨。村委會把它當做是對過去的見證,也是對當下和今后工作的鞭策。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16日 01 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