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5-15 09:43:05
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5月1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將持續到8月11日。
本次展覽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辦。展覽匯集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全部47國及希臘、埃及兩個文明古國伙伴,共400余件組文物。這是我國首次舉辦、亞洲大家庭共同參與、通力合作的集大成亞洲文明專題展覽。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結晶。這次亞洲全部47國及希臘、埃及兩個文明古國伙伴都來參展,參展國家數量、文物數量和精致程度前所未有,堪稱“文物領域的奧林匹克”,是一次文物的盛會、文化的盛會、文明的盛會,精彩程度可想而知,一個展覽看遍亞洲文明,下面就一起去欣賞一些精彩文物。
陶來通,公元前247年到224年(波斯時期),伊朗德黑蘭省維利然出土。伊朗國家博物館藏。來通杯通常呈人型或動物型,但其原型應該是動物的角。公元前1000年開始,古代伊朗及其它地區已經開始制造陶瓷來通杯,來通杯在帕提亞藝術中很常見,在伊朗及其周邊地區大量出土。
亞歷山大里亞圖景馬賽克,公元531年,高143厘米,寬158厘米,約旦杰拉什博物館藏。這幅馬賽克鑲嵌畫表現了亞歷山大城的景觀,是基督教影響下的產物。
豎琴,當代,緬甸宗教與文化部藏。在緬甸,豎琴被尊為弦樂器之王。在驃國時代(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0世紀)被廣泛運用,緬甸豎琴可以彈奏七聲音階,共鳴腔由花梨木制成,琴箱外裹有一層鹿皮。
有垂飾的女性飾品,19到20世紀,土庫曼斯坦國家博物館與國家文化中心藏。三角形鍍金銀牌上鑲滿紅色寶石,底端掛有17條珠飾掛墜。這種三角形飾物是中亞土庫曼人在內的中亞各族的護身符,可置于房屋內,也可隨身攜帶,用于驅鬼辟邪。
錯金銀龍紋銅方案,戰國,1977年,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方案周身飾錯金銀花紋,集鑄造、鑲嵌、焊接等多種工藝于一體,這件文物突破了商周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以浮雕或圓雕為主的傳統手法,四條龍頭上各有一個斗拱,是戰國時期的斗拱造型第一次以實物面貌生動再現。
鎏金銀壺,北周,1983年寧夏固原西郊深溝村李賢墓出土,寧夏固原博物館藏。這個造型奇特、腹部有希臘故事畫面的胡瓶,竟出現在遙遠的中國北周大將軍李賢的墓中。
地毯,公元19世紀中期,阿塞拜疆大不里士地區生產。阿塞拜疆地毯博物館藏。
銅鼓,史前時代,寬41.5厘米,高56.5厘米重14.8千克,老撾沙灣拿吉省,老撾國家博物館藏。
大流士一世埃蘭語楔形文字石刻,約公元前520年,伊朗蘇薩市阿帕達那殿,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瑪瑙琉璃珊瑚珠飾,公元25年到220年(東漢),1955年廣東省廣州市河南曉港大元崗出土,廣州博物館藏。
日本16—18世紀的茶碗,瓷盤,方形瓷缽。
胡人俑陶座燈,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西漢),1957年廣東省廣州市河南曉港新村劉王殿出土,廣州博物館藏。
玻璃高足杯,公元618年到907年(唐代),198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車森木塞姆石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紅色磨光陶罐,公元11—12世紀,亞美尼亞德芬遺址,亞美尼亞歷史博物館藏。
公元20世紀中期,阿塞拜疆的耳飾和項鏈。
棕色玻璃容器,公元224年到651年(薩珊時期)伊朗哈馬丹省納哈萬德,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馬圈灣紙,公元前202年—8年(西漢),1979年甘肅省敦煌市馬圈灣烽燧出土,甘肅簡牘博物館藏。
阿聯酋米蕾哈出土的公元1世紀—2世紀的石罐。
星形石器,史前時代,老撾烏多姆賽省,老撾國家博物館藏。
鎏金鴛鴦紋銀羽觴。公元618年—907年(唐代)1970年陜西省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以上只是這次“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展出文物中很少一部分。本次展覽是國家文物局配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主辦的“亞洲文明聯展”系列文物展之主展覽。除此之外,“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國家博物館)、“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山宗?水源?路之沖——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展”(首都博物館)等展覽也納入其中。
閃電新聞記者 廖亮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