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9-05-28 09:58:05
走進鞍鋼
重溫中國百年鋼鐵之路(觸摸工業遺產)
本報記者 何 勇
鞍鋼集團博物館前的“建設者”機車
本報記者 何 勇攝
1925年日本建造的老式石灰窯,一直使用到2014年
本報記者 何 勇攝
老式電動渣罐車
本報記者 何 勇攝
鞍鋼集團見證了中國百年鋼鐵工業發展歷程,被稱為“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
“每一塊鋼鐵里,都隱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這是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傳記作者彼得·克拉斯的名言。
鋼鐵工業是重要的基礎產業,被譽為工業的脊梁。中國鋼鐵工業已走過100余年歷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鞍鋼集團。它被稱為“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
在遼寧省鞍山市的各個區域,分布著鞍鋼的幾十處工業遺產。它們是百年中國鋼鐵工業的見證,既經歷了日偽時期寶貴資源被掠奪的苦難,也記錄了新中國鋼鐵工業70載奮斗歷程。
見證百年鋼鐵風云
在鞍山鋼鐵公司附近,有一片占地面積5.5萬平方米的“鞍鋼記憶”公園,這是國內面積最大的鋼鐵主題公園,2015年8月正式開園。公園里,老式機車、軋機、鋼水罐、鋼錠模、石灰豎窯……講述著百年鞍鋼的滄桑歷程。
鞍鋼集團博物館運營部劉淼介紹,鞍鋼最早起源于1916年,經歷了日本殖民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三個歷史階段,留下了大量工業遺產,形成國內最重要的鋼鐵工業遺產群。
日俄戰爭后,覬覦鞍山鐵礦資源已久的日本侵略者侵入東北地區。1916年,日本假借中日合辦名義成立振興鐵礦無限公司,攫取鞍山周邊11個礦區的開采權。1918年,日本侵略者設立鞍山制鐵所。1933年,昭和制鋼所成立,它先后吞并振興公司和弓長嶺鐵礦,實現從采礦、煉鐵、煉鋼到軋鋼的聯合作業。到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昭和制鋼所累計生產超過1000萬噸的鋼鐵。
老1號高爐是這一時期工業遺存的代表。該設備1917年開始興建,1919年投產,直到2005年才停產,使用了近1個世紀。如今,高爐已由原址遷至鞍鋼集團博物館內,在博物館建筑外側,可以看到1號高爐的熱風爐。
在博物館前的廣場上,一臺黑色機車車頭格外引人注目。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企業生產的輕型機車,用于運輸彈藥,出廠時被命名為“伊阿華州達文波特市建設者號”。機車長8.27米,高3.3米,寬2.9米,自重48噸,完全用鉚釘固定。據悉,“建設者”機車一共生產了80臺,其中8臺在1919年運到中國,先后在香港、上海等地使用。這一臺在日偽時期轉到鞍山制鐵所,用來運輸廠區設備。
新中國鋼鐵工業搖籃
在“鞍鋼記憶”公園里,有一臺銹跡斑斑、不起眼的方型設備,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是無縫鋼管定徑機的一部分,正是它生產出了新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方敵對國家對華實行經濟封鎖,無縫鋼管等重要鋼材的進口來源被切斷,發展自己的鋼鐵工業成為經濟建設的當務之急。1949年7月9日,鞍鋼舉行開工典禮,宣告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正式開工。“一五”時期,鞍鋼實施建設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7號煉鐵高爐“三大工程”。這“三大工程”意義非凡,在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中位列首位。
原鞍鋼無縫鋼管廠廠長楊仿人至今仍記憶猶新:1953年10月27日下午兩點半,通紅的鋼坯從1200攝氏度高溫的加熱爐里吐出來,穿孔機里吐出火紅的鋼管頭。新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誕生了!工人們欣喜若狂,打算給毛主席獻上一份禮物。他們切下一段20厘米的鋼管,派專人送到北京。1953年12月26日,毛主席60歲生日那一天,收到了這份特殊的禮物。1954年,《人民日報》刊登了靳尚誼和傅植桂創作的油畫《把第一根無縫鋼管獻給毛主席》。油畫主人公是鉗工邵明祥,他在鋼管上刻下一行字:“獻給敬愛的毛主席”。
緊接著,鍋爐管、地質管、油管和不銹鋼管紛紛軋出,工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得到解決。
人民大會堂、革命博物館等北京“十大建筑”所用的鋼材幾乎全部來自鞍鋼,武漢長江大橋和解放牌卡車也離不開鞍鋼。從20世紀50年代起,鞍鋼向全國各地輸送了超過12萬名專業人才,參與了20余個大型鋼鐵企業和13個省市冶金工業的建設,包鋼、攀鋼、武鋼、寶鋼……幾乎每一個著名鋼鐵廠都有鞍鋼人的貢獻,鞍鋼因此被譽為“共和國鋼鐵工業的搖籃”。
在公園一角,一輛59式坦克靜靜站立著,向世人訴說那段崢嶸歲月。59式中型坦克是中國第一代主戰坦克,1959年開始裝備解放軍裝甲部隊,它的鋼板就是由鞍鋼研制生產。“這臺2300mm三輥勞特式軋機是軋制59式坦克鋼板的設備。”劉淼指著公園里一臺軋機對記者說。這臺軋機是昭和制鋼所時期的遺存,1938年投產,2003年才“退役”。在65年的生產中,它累計軋制鋼板1522萬噸,所產鋼材曾用于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一汽第一臺卡車等。
英模精神代代相傳
走進鞍鋼集團博物館,迎面看到一座長36米、高8米的大型浮雕,浮雕中央是以孟泰、王崇倫為代表的工人群像,再現了一代又一代鞍鋼人為建設鋼鐵強國邁出的鏗鏘步伐。
博物館里有一個專門的展區介紹孟泰。老照片中,孟泰頭戴前進帽,身穿中山裝,臉龐粗糲,笑容質樸。他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全國勞動模范,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譽滿全國的鋼鐵戰線老英雄。
現年84歲的孟泰女兒孟慶珍回憶起父親,一個個故事歷歷在目。
1948年11月,鞍山剛解放不久,黨中央指示鞍鋼盡快恢復生產。經過戰爭摧殘,鋼廠幾成廢墟,不少零件散落或被工人們拿回家保存起來。煉鐵廠配管工孟泰領著工友們起早貪黑,從地上到地下處處回收,不到兩個月就收集了足夠修復3座高爐的材料和零備件。高爐修復過程中,孟泰搶在先、干在前,為修復1號、2號、4號高爐作出巨大貢獻。在抗美援朝時期,孟泰曾冒著飛機空襲的危險,扛著行李日夜堅守在崗位上,誓與高爐共存亡。這種愛廠如家、惜爐如命的精神,極大鼓舞了當時的工人。
展廳一角,停放著一臺老式推土機。講解員范思涵說:“這是雷鋒開過的推土機。”
很多人不知道,雷鋒在參軍前,從湖南來到遼寧的第一站是在鞍鋼當工人,在這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鞍鋼化工總廠開推土機。之后不久,他被選到幾十公里外的弓長嶺礦山參加新建焦化廠工作。當時工廠剛剛建設,沒有住房,沒有飲用水,工人們自己修建宿舍。雷鋒和一群工友組織了青年突擊隊,沒日沒夜地干。已是初冬,泥坑結起冰碴,鎬頭和不開泥,雷鋒穿著靴子用腳踩。靴子陷入泥里拔不出來了,他就光著腳在冷風中和泥。白天拼命工作,晚上雷鋒還在夜校給工人們當老師,教大家識字。
1960年1月,雷鋒如愿以償參加解放軍。在鞍鋼短短不到2年,雷鋒3次被評為工廠先進生產者,18次被評為標兵,5次被評為“紅旗手”,名字傳遍鋼城鞍山。
一面厚重的鋼板墻上,鐫刻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千名鞍鋼勞模的名字。“老英雄”孟泰、“青年的榜樣”王崇倫、“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當代雷鋒”郭明義……這些勞動模范是工人群眾的先進代表,正是千千萬萬鞍鋼工人共同撐起了共和國的鋼鐵脊梁。
工業遺產煥發生機
今年“五一”期間,鞍鋼集團博物館每天都有幾千人來參觀,這讓博物館負責人車千里很興奮。自2015年開放以來,鞍鋼集團博物館日益成為工業旅游勝地,在保護工業遺產的基礎上讓遺產煥發出新的生機。
鞍鋼集團博物館位于“鞍鋼記憶”公園內,是由鞍鋼煉鐵總廠第二燒結車間的主廠房改建而成,也是鞍鋼重要的工業遺產。博物館建筑面積1.26萬平方米,由10個主題展廳和兩個特展組成,館藏歷史照片3000多幅,實物1萬多件,其中珍貴文物300余件。觀眾在博物館內不僅可以觀看文物、了解歷史,還可以借助虛擬現實系統,煉一爐鐵、一爐鋼,感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整個過程。
據悉,鞍鋼現有工業遺產41項,主要位于鞍山市鐵西區,其中通過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有29項。鞍鋼本著大宗設備原址存放、可移動設備入庫保存和建立鋼鐵博物館等保護原則,讓一大批歷史文物得以完整留存。值得一提的是,鞍鋼采取活態利用的保護方式,大部分遺產經改建或翻修后還在使用,只有少部分設備由于工藝原因不再使用。例如始建于1933年的昭和制鋼所生產指揮中心,俗稱“大白樓”,雖然已經86歲高齡,但如今仍作為鞍山鋼鐵公司的辦公樓使用。
在公園西側,停放著一列綠皮火車。走進車廂,硬座上蒙著白布,餐桌上放著搪瓷缸,工作人員熱情地招呼:“給你們倒杯水?”仿佛走進了舊日時光。
據介紹,這列YZ22型客車曾是鞍鋼環市鐵路職工通勤運營客車,車體所用鋼材70%以上由鞍鋼生產。1997年客車停運,后來鐵路系統將它捐贈給鞍鋼集團,它成為“鞍鋼記憶”公園里一道亮眼的風景。不久前,綠皮車開始對游客開放,吸引了許多人前來“打卡”。
正因其保護與利用并重的特點,鞍鋼工業遺產群成為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活化石”。據鞍鋼有關負責人透露,未來將發布《鞍鋼工業遺產保護條例》,舉辦工業遺產專題展等宣傳活動,進一步開發工業遺產旅游項目,將鞍鋼工業遺產群打造成獨具魅力的精神地標和文化符號,讓工業遺產在當代繼續發揮巨大的價值。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