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19-05-31 13:44:05
學術打壓于人類進步無益
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已蔓延到學術圈中。日前,全球最大的非營利性專業技術學會——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以注冊地法規限制為由發出通知,要求其旗下期刊主編禁止采用來自華為的學者擔任審稿人或編輯。據悉,IEEE在160多個國家擁有40余萬名會員,在相關領域中,IEEE發表的技術文獻占到了全球同類文獻的約30%。近幾年來,每年入選IEEE會士的華人約占三分之一。具體到華為,旗下科研人員加入了IEEE的177個子組織,在其中擔任183個重要職位,并擔任部分分支組織的董事會成員。
消息公布,學術界一片嘩然。許多中國學者和學術組織自發行動,抗議這一嚴重違背學術倫理和科學準則的行徑,包括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教授公開聲明辭去IEEE學術職務,中國計算機學會宣布暫時中止與IEEE通訊學會的交流和合作。不僅如此,公眾對于此事的態度也很明朗,“原來知識都是有國界的,原來世界上最大的學術組織是只屬于一個國家的”“這不是法律行為,而是一次100%的政治行為”。
對于IEEE的所作所為,首先要明確其對人類科學發展的負面影響。“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英國哲學家培根在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觀點,至今仍應是某些學術界人士需要牢記的。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從西歐誕生至今,極大地解放了人類的勞動生產力。與此同時,科學家也逐漸演化為一類專門的社會角色,形成了一種有組織的社會建制,雖然從事不同領域的科學活動,但遵循著相同的價值觀、秉持著科學良知,人類文明由此走上了現代化的快車道。不同于社會科學,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如果因為價值判斷和政治因素而排斥交流、學習和研究,其造成的負面影響將由所有人共同承擔。IEEE的通知,毫無疑問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響,正如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指出的:“一名科學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價值判斷之時,也就是對事實充分理解的終結之日。”同樣,IEEE對華為打壓,暴露了當前國際學術組織中一些固有的深層次問題。中國計算機學會表示,一直以來IEEE被認為是一個開放的國際性學術組織,是一個信息技術領域從業者的學術共同體。按照公眾的理解,這一組織應當以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促進知識的繼承與創新為目標,是一個高度自主性的價值中立團體。但顯而易見的是,其在管理和運行中并非遵從人類的共同價值觀,而是服從于所在國利益。在中美貿易摩擦期間,我們能看到美國充分展示了它的經濟權力、意識形態權力和軍事權力,并逐漸開始在多層面發揮其政治權力。一方面,這種“全武行”展示了美國長期以來支配世界的實力依然強勁、心態依然傲慢;另一方面,這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也暴露了其正在逐漸失去自信。二戰以后美國勾畫了以西方為中心但是包容世界的國際機制,一度極為迷惑世人,但當前發生的諸多事例則表明,這些國際秩序和國際規則只是一種支配世界的手段,某些國際組織存在西方的“優先股”,不再是世界性的了。套用哈佛大學前校長博克的觀點,美國政府以價值觀和政治權力來左右國際學術共同體的學術事務,是從根本上對人類學術發展構成了威脅。
話分兩頭,我們還應該看到好的一面。除卻抗議和抵制,中國學術界面對IEEE的壓力,同時也生發出一種發展性和建設性的聲音:當國際平臺的開放與公平原則遭到破壞,我們便要將自己主導的學術平臺和學術組織做強、做大,做好中國和中文的學術品牌。只有把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才能以平等的姿態與別人交流。
應當看到,這樣的聲音和國內學術圈中出現的“英文化”現象有關。學術發展重在交流融通,傳統上大量使用英文寫作,重視國際發表是理所應當的。長期以來,英語很好地擔負起學術通用語言的角色。很自然的,英文期刊和“國際發表”也成了科研評價中的重要參照。但在很多單位,這種參照在“數數量,看索引”的畸形評價體系影響下,演化出了“不看中文期刊,只認海外收錄”的怪現象。更有許多學術組織,為了提升影響力,大辦所謂的“國際會議”:主辦是中國單位,地點在中國,參會者也皆為華人,卻要英文投稿、英文演講、英文交流。
如此一來,不僅工商業界和公眾接觸到前沿科技需要支付高昂的語言成本,長此以往中文也會逐漸喪失表達前沿科技信息的能力,在科技術語上蛻化、在邏輯表達上僵化,甚至在語言生活的圈層中失去極具價值的功能。如今,“IEEE危機”,實際上是“機”大于“危”。這讓中國期刊,尤其是中文期刊得到重視;讓世界知識,尤其是前沿知識,能被中文表達,多被中文表達。在因國際交流需求而不知不覺建起的語言藩籬上打開更大的門洞,讓學術界乃至公眾接觸前沿信息的語言成本不斷下降,事實上可讓我們的學術和社會受益更多。
此事件正是推動我們學術評價體系進一步改革的契機,進一步推動“不唯刊物、不唯索引、不唯國際發表”的改革,重視科研成果本身的影響力、傳播力,增強服務國人的能力,提升中國表達的水平。知識沒有國界,但是表達需要語言,我們不能完全喪失自我,更不要隔絕于世界,而這就需要中國的科技水平、中文的國際影響不斷自我提升。以危為機,秉持共贏理念,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樹立起自己的學術旗幟,中國愿意為人類福祉的改善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饒高琦、趙明昊,分別系北京語言大學助理研究員、吉林大學商學院數量經濟學博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