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08-30 15:55:08
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30日電 題:“沙漠之門”流淌綠色希望
新華社記者潘瑩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毗鄰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60年來當地連續接力,大力實施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三五九”生態林等重點林業工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構筑起一道道宛如“綠色長城”的生態屏障。
從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區向南出發,大約半小時車程,道路盡頭就是被稱為“沙漠之門”的11團。作為面向沙漠最前沿的團場,土地沙漠化曾長期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當地居民更是飽受其苦,大風天來臨,沙子滿天飛,吹得人眼睛都睜不開。
為保護家園和良田免受風沙侵害,11團以“造綠”為己任,2002年起以每年3000畝的規模,將團場南部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化耕地實施退耕地還林,截至目前,累計實施退耕還林工程1.95萬畝。
記者看到,除了農田四周、道路兩旁,成排的樹木連綿不絕,在抵近沙漠腹地的沙丘腳下,也有層層綠意向沙漠蔓延。這些并不高大卻兼顧生態、經濟效益的生態林,不僅實現人進沙退,同時給當地居民增收帶來希望。
據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11團政委李立新介紹,2014年以來,團場在南部沙區地下水為苦咸水的不利條件下,推廣種植檉柳、甘草、黑枸杞為主的林草復合生態林,面積達4.75萬畝。2018年,新推廣2.1萬畝四翅濱藜沙漠“灌木飼料”生態林。
專家介紹,作為一種高度耐旱、耐鹽堿植物,四翅濱藜5年內可生長至1.8米高左右,長成后無須繼續灌溉,平茬后的枝葉可直接用作牛羊、鴨鵝的動物飼料。因其對水的依賴較小,且對改造鹽堿地效果明顯,適宜在南疆推廣。
記者近日采訪時,見到了把四翅濱藜成功引種到11團的阿拉爾市賓利農民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義。
2018年,袁義舉家來到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拿出300萬元積蓄,在11團嘗試種植四翅濱藜,發展綠色生態治沙產業。
在11團大力支持下,試種成功后這里引入國內最先進的滴灌節水技術,只見一條條手指粗的黑色滴灌帶遍布田間。袁義說,通過新疆天業節水公司提供的牧草淺埋式滴灌技術,從最初5%發芽率,到今天發芽率做到93%,已經突破了文獻資料所寫的75%發芽率。
11團副團長楊潔明說,四翅濱藜既改善環境又助力脫貧,明年團場計劃擴增12800畝,將在這里不斷形成沙漠中的牧場。
隨著“沙漠之門”環境改善、人氣漸旺,近年來這里成為熱門旅游景點。今年,一師阿拉爾市11團13連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鄉村名單。
眼下,通過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方式,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將防沙治沙和發展沙漠生態經濟相結合,持續推進生態林建設。截至目前,當地人工種植的生態經濟林已超過110萬畝,農田林網化率達90%,森林覆蓋率達到21%。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