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09-02 16:54:09
一個遼西小山村的振興夢想
新華社沈陽9月2日電 題:一個遼西小山村的振興夢想
新華社記者孫仁斌、丁非白
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曾是對遼寧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鄉村的描繪。在地處遼西的朝陽市建平縣小平房村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紅瓦白墻的小樓整齊林立、鮮花盛放的街道干凈清潔,地里稻浪翻滾,山上瓜果飄香……訴說著這個小山村的振興夢想。
定力:產業發展讓村民“掉進福窩窩里”
一排排路燈點亮了小平房村的夜色。村民們三三兩兩走出家門,來到街心廣場,跳起廣場舞,扭起大秧歌。在這里納涼的村民陳合和記者拉起了家常。
“我家里10多畝地,都被村里流轉過去了,一畝地年租金1000元,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額外給養老金600元,70歲以上給800元。”68歲的陳合說,他的兒子兒媳也不必外出打工,除了地租,到村里的合作社、食品加工廠上班,年收入接近6萬元。
記者在村口的地頭看到了正在查看蘿卜長勢的35歲的村民李紅蕾,他是村農業合作社理事長。“這500畝蘿卜是給韓國種的,已經簽了訂單,收購保底價1.2元一斤,他們收回去做泡菜用。”李紅蕾說,農田一年種兩季,春天種小麥,麥收后種蘿卜。“全村5300多畝土地,流轉后統一種植,農民可以來上工,村集體也增收。”
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錢學余說,小平房村發展的“第一桶金”是礦山,上世紀90年代初,小平房村堅持把村里的四座鐵礦留在了集體手中。從那時起,村里陸續建立的工廠、合作社都歸集體所有,土地流轉后,種植經營所得,大部分都回饋給村民。
活力:小村莊也要“產業升級”
走進村里的酒廠,一瓶瓶以南國梨為原料制成的白酒從流水線上列隊“走”下。離酒廠不遠,是村里建設的鮮榨果汁生產線,工人們正在檢修設備,為即將收獲的南國梨深加工做準備。
大學畢業后回村當“村官”的村黨委副書記王志祥介紹,從2013年開始,村里就請沈陽農業大學設計了果汁、果酒生產線。“每年3000多畝的南國梨,收獲后賣掉一部分,剩下的加工成果汁和白酒,避免了水果集中上市被果販壓價或滯銷,還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近年來,村里一直在研究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根。”錢學余說,近年來,村里關停大部分礦山、石灰廠、鑄鐵廠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進行礦山生態修復。“我們通過土地平整又整理出2000多畝耕地,現已全部種植了果樹和景觀樹。”村里還開發建設了天秀山森林公園,帶動村民發展旅游業,走一二三產融合的多元發展道路。
動力:建起“智囊團”,用好“發動機”
62歲的村原黨委副書記林國清閑暇時總喜歡到村委會轉轉,作為在村里工作了37年的老黨員,他對村子充滿感情。他總愛琢磨村里的工作,給村干部們提提建議。
“村里重大事項必須經過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錢學余說,村里的119名黨員和村干部是村子發展的“智囊團”,村民們則是村莊發展的“發動機”。
每年春節前,黨員干部要對全村881戶、3100多名村民進行走訪,聽取群眾對村里工作的意見建議,以此作為對村干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并改進來年村里的工作。
“一方面村民給村干部打分,另一方面,我們發動村民訂立村規民約,集體給村民打分,把這個分數作為年底福利分紅的依據。”錢學余說。
在村里采訪時記者看到,垃圾分類、污水集中處理、村容村貌規劃做得井井有條,電子大屏幕上,隨處可見滾動播放的村規民約條文。
經過多年來持續發展,目前,小平房村集體固定資產超過2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萬元。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榮譽稱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