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11-11 17:04:11
新華網南京11月10日電(虞啟忠)在經歷了鄉鎮企業高速發展、寸土寸金的蘇南,鄉村環境治理有哪些深刻思考?新時代,蘇南鄉村又是如何推進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近日,“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走進江蘇蘇州昆山市和相城區,實地探訪了兩個樣本,感受他們對生態建設的思考。
走心,鄉村廢棄磚窯廠變身“夢工廠”
一座建造于上世紀80年代、隱身鄉村因為揚塵污染被關停的磚窯廠,能做什么?
相對于很多地方一拆了之,蘇州昆山錦溪鎮祝甸村的干部和村民卻腦洞大開,將磚窯廠變身為磚窯文化館、眾創空間、書屋、手工坊,還有窯燒咖啡屋、酒窖、雪茄吧等。這里現在正成為很多攝制組的取景地,很多年輕人舉辦磚窯婚禮的打卡地,更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創業者前來創業。
依托“水園田居”資源稟賦的“窯”“水”“農耕”特色文化,祝甸村走出了一條別樣的鄉村振興路。
錦溪祝家甸,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的美譽。在錦溪,一直有這樣一個說法:“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這里曾經遍布制作金磚的窯廠,其金磚文化和古窯文化成為了錦溪歷史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為遠眺祝甸村磚窯文化館全貌
進入祝甸村,遠遠可以看到一個高聳的煙囪,這里便是祝甸村磚窯文化館所在地。“這里原址是殿西磚瓦二廠,1981年建造的,90年代,因為揚塵污染嚴重,環境整治時被責令關停。”錦溪鎮黨委宣傳委員趙瑜說。
關停后拆還是不拆,擺在了政府面前。“不拆其實一開始來自村民,并不是行政。”趙瑜說,磚窯和農耕是錦溪鎮的一個傳統,這里的村民一直傳承著種地和燒磚。揚塵污染影響村民生活,大家都支持關停,但如果關停后拆除,從情感是隔斷了當地磚窯文化,村民們不希望一拆了之。
不拆,又能做什么?怎么做?村民們無法回答。對此,鎮政府和村委會,一方面堅持對磚窯廠進行安全維護,一方面積極對外尋求合作。經過反復尋找,對建筑不進行大規模改造,只是微整形,在安全美觀的情況下,將磚窯廠打造成磚窯文化館并融入政府招商理念的大膽設想最終形成。2015年,政府邀請了中國工程院士對廢棄的磚窯廠進行了設計,主體框架結構還是保留,磚窯主體一層空間被規劃為輕餐飲區和小型主題課堂,窯洞中設有意大利米汀Emanuele餐廳,餐廳集酒窖、雪茄吧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文化館二層空間為磚文化展示區、大型會議區等配套功能區。“現在這里已經是名聲在外,周一到周五錦溪鎮的雙創團隊分享會和小型會議會在這里舉行,周末則是親子活動的好去處。”趙瑜說,窯廠的煙囪是1981年10月分建造的,當時由2個工人花了一年多時間一層一層壘加上去,現在會建造煙囪的工匠也很少了,保留煙囪也是一個活態的傳承,而這里曾經是燒金磚的地方,情比金堅,昆山很多年輕人來辦磚窯婚禮,討個好口彩,這些對于市民和孩子們來說,都是比較活潑和活態的。
圖為祝甸村磚窯文化館配套的民宿實景
廢舊磚窯廠變身“夢工廠”的意義還遠不止這些。因為政府對磚窯廠的規劃也會征求當地老百姓的意見,當地村民也是規劃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政府通過項目的引入,對老百姓的創業、鄉村文明等觀念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隨著磚窯文化館的品牌輻射越來越強,民宿、窯燒咖啡屋、手工坊等適合年輕人創業的項目不斷吸引著當地鄉村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鄉村振興的主力是年輕人。他們回鄉創業無疑給村莊帶來了更強的生命力。他們將城市文明帶回鄉村,他們更加注重鄉村治理,比如垃圾分類等,這些又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父老鄉親,維護生態、共建美好家園成為大家一種自覺的行為。”趙瑜說,錦溪鎮面積不是很大,東部是科創工業集聚區、中部是古鎮區,祝甸村所在的西部是生態農業區,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做法,讓鄉村振興工作目標更明確,隨著政府和村民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將祝甸村打造成江蘇最美田園鄉村的夢想越來越真實。
思痛,農業回歸讓昔日工業集聚村迎來“二次”生命
“不發展,就是最好的發展。”這句話,對于地處江南的沈橋村干部群眾來說,從來沒有如此深刻。
蘇州相城區,前些年以村級經濟為重,區域內村級工業園眾多,“散亂污”企業(作坊)集聚,是蘇州五個市轄區中的生態洼地。
隸屬于蘇州相城區太平街道的沈橋村,地處陽澄湖西岸,面積3.12平方公里。2016年前,村級沈橋工業園聚集了167家企業(作坊),其中,家具作坊110家,且多為無證無照企業。彼時,行走在沈橋村,私搭亂建隨處可見,空氣中彌漫著油漆味兒。附近蜆山河,直通陽澄湖,由于“散亂污”企業違規排放,水質黑臭,長期不達標。太平街道沈橋村村黨委副書記戴利偉說:“那時村民不敢開窗戶、出門戴口罩,這里因為揚塵、污水等環境問題經常被周邊居民、學校投訴,被市領導暗訪、督辦。”
為了每畝幾百元的租金,卻失去自由呼吸、失去碧水藍天,村民們完全沒有料到環境污染會對自己生活造成如此重大的影響。街道和村委痛定思痛也開始反思這樣的村經濟發展模式代價太大。
2017 年,沈橋村以沈橋工業園環境整治為契機,在街道的統一指揮下,全力開展“263”專項行動。“我們將村集體土地上的企業全部清理,騰出空地350畝左右,復墾復耕栽種水稻和雞豆米,村莊環境有效提升。”戴利偉說。在沈橋村我們看到,金燦燦的水稻即將進入收割季節,村民們自留地上長滿了各種有機蔬菜,區域內的河道清淤并建造了生態護坡,河道和道路兩旁都種上了樹木和花草,看上去一派江南田園風光,百姓再次露出了笑臉。
圖為廢棄廠房被改造成陽州湖舟船文化館免費向公眾開放
而在不遠處的集鎮旁,一處臨街的廢棄廠方被改造成沈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蘇州陽澄湖舟船文化館。據戴利偉介紹,沈橋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目前,沈橋村依托千米陽澄湖岸線及其傳統非遺文化資源優勢,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為契機,聯合多方力量打造蘇州·陽澄湖舟船文化館、蟋蟀盆展示館等文化場館。下一步,沈橋村將積極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充分展示太平非遺文化魅力,讓更多的人走進非遺,了解非遺,進一步打造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
“沈橋村三面環水,區位優勢絕佳,是離城市最近的一片綠洲,大片農田出租給小企業小作坊,違背了綠色發展規律,最后因為散亂污被叫停付出了治理、復墾復耕的巨大代價,走了一段彎路。好在,這些污染只是對大氣環境等造成了危害,沒有對土壤造成污染,還可以復墾復耕,否則對下一代來說,我們就是罪人。”戴利偉反思說。
據悉,現在沈橋村已經被納入相城區整體規劃,守住生態底線,還碧水藍天于民是蘇州相城區太平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
“綠色生態是沈橋村的金飯碗,將來可以從傳統農業向高效現代農業轉型,也可以作為城市功能升級的儲備區,讓土地畝產更高、更科學,成為相城區新的經濟亮點和增長點。”戴利偉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