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9-11-23 18:10:11
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新中國的“第一”)
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在制定 “十二年科學規劃”時,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時任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提出,要研發我國自己的計算機。當時,電子計算機在我國還是空白學科,“十二年科學規劃”將與“兩彈一星”直接配套的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列為國家四項“緊急措施”。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表演,每秒運算速度為30次,成為我國計算技術這門學科建立的標志。
親歷者說
陳長林: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103機研發人員
1956年8月25日,我國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成立,華羅庚任主任。
當時,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出現已有10年,工作應該如何開始?大家一致的意見是:先學習蘇聯已有的技術,在此基礎上,根據我國條件,開展自己的研究。即“先仿制后創新,仿制為了創新”。
研發工作很快鋪開。“派人去蘇聯考察和學習;抽調大學畢業班學生開辦計算技術訓練班;集中一批在相近專業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科技人員到計算所協作開創計算機事業。”參與當年研制工作的張梓昌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其中,盡快掌握整機技術是重點之一。計算所決定仿制蘇聯大型計算機和M—3小型計算機作為突破口。仿制沒有實樣,是按照蘇聯圖紙為藍本進行生產、安裝、調試。
1957年12月,M—3圖紙開始分批運抵北京,仿制工作立即展開,因而成為第一項整機任務。M—3是蘇聯的型號,我國在試制時稱為“八一型”機,在工業生產時定名為“103機”。隨著工作開展和人員增多,項目組內部又分設了五個小組:電源小組、運算器小組、控制器小組、磁鼓小組、輸入輸出小組。
當時計算所沒有生產力量,試制生產工作由四機部738廠承擔。最終,738廠用時8個月,完成了第一部計算機的制造工作。1958年8月1日,這部計算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宣告中國人制造的第一架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參觀貼士
山東曲阜師范大學一直保存著一件103機。103機體積龐大,僅主機就有好幾個大型機柜,占地40平方米。機體內有近4000個半導體鍺二極管和800個電子管。
吳月輝 【編輯:陳海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