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2020-01-17 20:17:01
央視網消息:美麗中國作為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重要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是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方案。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引和方法論指導;另一方面,美麗中國的建設實踐,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需解決兩個價值沖突,一是“人的尺度”必然否定“環境價值”嗎?另一個是“生態”與“資本”始終對立嗎?馬克思主義辯證與實踐的生態觀,從唯物主義角度入手,在社會活動中重視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和諧關系,為解答環境價值問題的沖突提供了必要的方向指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認為,人對自然的“支配”不是生態問題的原因,是由于對待自然的“特殊方式”所引起的。美麗中國在經濟維度構建的是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現實中,以濕地修復為例,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與森林、海洋共屬地球三大生態系統,物質層面河流、湖泊、水庫、灘涂等等都屬濕地,兼具豐富陸、水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蓄洪抗旱等方面發揮重要生態調節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必須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這意味著濕地保護與修護需要有強大的生態產業和服務的支撐,而沒有生態的資本化,這一切很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就道出了資本、生態產業可以成為生態建設的歷史動力,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關于資本兩重性的辯證視域,即“具有非常革命的作用”和“偉大的文明作用”。
美麗中國還需要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思想資源作為價值支撐,以推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中國化發展。中國哲學探討自然與人(天人)關系的學說,在價值論層面旨在描述天人應確立什么樣的關系才與人在天地間的生存發展需要相稱。有的學派側重天人相合,即強調聯系、統一;有的學派突出天人相分,即著眼區別和對立。以“主合派”舉例:宋代張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正蒙》中說“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確立人為天地立心的主體性;程顥“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人的仁愛,是天的價值體現。天人合一是誠明生生的生命境界,主體通過自我完善才能進入“萬物一體”的理想境界。另一是“主分派”:荀子認為“天行有常”,天人本來就有區別,人應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制天命而用之”;劉禹錫認為天人“實相異”“交相勝”,“人能勝乎天者,法也”,從治理社會的能力高揚了人的價值。明末清初王夫之則把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關系對立統一起來,系統提出了“以人造天”“盡人道而合天德”的命題,追求天人和諧統一的價值境界。
(作者:方松華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