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0-02-26 08:50:02
■編者按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春耕在即,農時緊迫。本報記者深入田間地頭,蹲點采訪,全面展現當前山東各地加強春耕備耕和越冬作物田間管理,推動農資企業加快復工復產,打通農資供應、農機作業、農民下田等堵點的春季農業生產真實境況。
菏澤:
第一書記奔走田間地頭這一天
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幫助農民不誤農時,抓好春季農業生產?2月25日,記者在菏澤市牡丹區跟隨省派第一書記們奔走田間地頭,為農民農業生產“會診”解憂。
時間上午10時許
家庭農場里解難題
春寒料峭,安興鎮船郭村榮樂家庭農場東側,一河碧水蕩漾。
40歲的郭心濤,一邊修剪果樹枝,一邊介紹農場的情況。6年前,他返鄉創業,流轉150畝土地種果樹。愛鉆研的郭心濤,種的果樹不一般:“這棵果樹能結三種水果:杏、桃、李子。”
說起目前的發展情況,郭心濤表示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周轉不過來。“以前從一家銀行貸款了25萬元。現在進行春季農業生產,需要資金150萬元。可是必須先把這25萬元還上,才能再貸款。現在手頭緊張,這周轉的25萬元怎么還,正在作難呢!”
掛職牡丹區委副書記的賈國斌和省派第一書記陳文軍、孫乃棟、江凱,就郭心濤的難題進行了現場“會診”。“會診”后,賈國斌立即給泰山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菏澤中心支公司總經理侯本強打電話,介紹了郭心濤的情況。侯本強當即表示,公司將利用省里的“政銀保”政策,盡快來農場考察,同時可以為農場提供相關保障和支持。
郭心濤長舒一口氣,這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大家在農場里邊走邊商量,為郭心濤農場下一步發展支招:“不要自己悶著頭干,要和科研院所合作;要在名優稀特上下功夫,多方開拓市場;沿河建一條路,依托農場,發展觀光旅游……”隨后,第一書記們和菏澤學院農學院聯系,菏澤學院農學院的負責同志有意向在農場建教學實踐基地。第一書記還和一家食品加工企業負責人聯系,探討對農場的水果進行深加工。
“第一書記一來,給我送來及時雨,給我吃了‘定心丸’。我要再流轉200畝地種果樹,每50畝一個品種,同時搞林下養殖,發展觀光旅游,帶動更多鄉親發家致富……”郭心濤對下一步的發展充滿信心。
時間下午1時許
村委會里的“頭腦風暴”
“干勁有,但如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如何找項目找路子?有時候我感覺迷茫。”船郭村黨支部書記郭心合坦言。
“要充分發揮鄉土人才的作用,像郭心濤返鄉創業,有項目、有壓力。上午我們幫他解決幾個問題,但如何幫他化解風險,需要村黨支部參與。他的項目做大了,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形成人才、土地、資金和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船郭村村委會辦公室內,第一書記們認真聽著,并為船郭村的發展“支招”。
“每個村都有自己的優勢,村黨支部的負責同志要換思路,跳出船郭村看船郭村,找準自己的比較優勢精準發力。咱村基礎好,自然風景好,兩條河交匯而過,又有農場,發展觀光旅游有很大的空間。”
“要在‘特’字上做文章,有個村的小伙子養觀賞鴿,通過網絡把鴿子賣到全國,一對鴿子賣一萬多元,值得我們借鑒。”
第一書記們你一言我一語,不知不覺,兩個小時就過去了。
時間下午4時許
扶貧大棚里找銷路
這幾天,吳店鎮牛樓村90后青年吳壯壯,面對怒放的金黃色觀賞向日葵,有點犯愁。
去年,他承包了扶貧大棚,從云南引種了觀賞向日葵和玫瑰。向日葵批發價一棵3到5元,一個大棚一年產4萬棵,效益可觀。吳壯壯準備大干一場,沒想到遇到疫情。
“受疫情影響,滯銷。現在,還有2萬棵觀賞向日葵和3萬棵綠化用的玫瑰苗賣不出去。為了種花,我借款25萬元,本想著春節后掙回來。”吳壯壯給省派牛樓村第一書記丁茂坤說,“為了省錢,我沒雇人,一家人在大棚里忙活,有時候凌晨4點就起床。”
丁茂坤和賈國斌商量:“把花分束扎好,寫上‘第一書記扶貧項目’字樣,擺放在公眾場所,幫助吳壯壯推銷。”
“我們把這個思路拓展下,比如,一家連鎖超市在菏澤有多家連鎖店,我們可以把花擺進超市。對接好電商平臺,在網上打開市場,可以聯系促銷……”賈國斌一邊說著,一邊和熟悉的電商平臺負責人聯系。第一個電商平臺是做食品的,不適合賣花;第二個電商平臺是做牡丹苗銷售的,正好可以售花。隨后,賈國斌又聯系到超市負責人,讓吳壯壯和超市負責人對接。
“春季農業生產,農民還有不少困難。這幾天大家要在田間地頭忙活,幫助農民解決具體問題,同心協力共克時艱。”賈國斌說。
濰坊:
往年擔心花不開,今年擔心花照開,“江北第一花鎮”借“空窗期”探索農業升級之路——
韜光養“卉”待花開
往年春節假期,記者總會開車去青州市黃樓街道買上幾盆花卉,為假期增添些許“春意”。黃樓街道素有“江北第一花鎮”的美稱,2月20日上午,記者又一次驅車趕到這里,只是與以往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相比,今年的黃樓顯得有些冷清。
“有影響,畢竟春節期間是傳統的銷售旺季。”在黃樓街道黃樓村的一間花棚中,蹲著的劉民太正在為自家的芹葉牡丹剪枝。
往年此時,劉民太最擔心的是花不開,如今他最擔心的是花照開。“街道聘請的專家、街道干部多次來棚里,他們給支招延長花期,等到疫情緩和時再上市。”聽了建議的劉民太選擇了延長花期。
類似于劉民太這樣的花卉種植戶在黃樓街道可以說到處都是,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花卉產業已經成了黃樓街道的當家產業。不僅農戶成群搞花卉,還涌現了百余家花卉龍頭企業。種植規模大、資金投入高,讓不少花卉企業在這次疫情中也經歷了一番“洗禮”。
受疫情影響,山東七葉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定正月初六全員上班的日子一推再推。“工人都是附近村的,但不少管理人員是外地的,沒法及時返回到工作崗位上。”公司總經理蔣海濱告訴記者,這幾天銷售經理等崗位員工才陸續從外地返回。
“主要受限于流通環節與花卉市場。”七葉樹公司90%以上的產品都是外銷,他們目前最迫切希望的就是恢復物流、外地花卉市場陸續開放。春節期間,蔣海濱多了一個習慣——翻看手機上的疫情新聞,估算著市場回暖的大體時間。
蔣海濱一邊盼著市場的整體“回暖”,一邊也對企業節前的“突擊”調整感到慶幸。春節前,蔣海濱與公司管理層一致商量決定——將原本春節期間上市的繡球花延后花期。“節前及時降溫,減少溫室的加溫環節,讓這批繡球的花期從3月初延后到4月初。”
疫情下,如何減少對花卉產業的影響?
“需要資金支持的,咱們要主動對接金融機構。”“務必提前辦理好綠色通行證,物流一恢復,讓咱們的花卉就能運出去。”當天12時20分,走訪完花卉企業的黃樓街道黨工委書記龐德貞才趕回街道辦公樓,與街道花卉辦的負責同志商量對策。
“這不,昨天鎮上帶著銀行來企業,詢問企業是否需要信貸支持。”蔣海濱告訴記者,企業目前也面臨資金流的壓力,有了金融機構的支持,讓他的心里有了底。
除了眼前的銷路問題,當地花卉產業如何再出發?
在龐德貞看來,黃樓街道的花卉產業發展了多年,打出了品牌,借助著疫情防控的“空窗期”,應該韜光養“卉”,通過拓寬銷售渠道、提升花卉品質、培育育種企業等措施,力促花卉產業上檔升級。“我們將利用淘寶、微信、抖音等平臺,鼓勵支持‘主播帶貨’‘網紅帶貨’等新型網絡銷售手段,打破常規、謀求突破。謀劃花卉電商村、電子交易平臺發展,搶占‘互聯網+’花卉銷售的高地。”龐德貞說。
與龐德貞的看法相同,蔣海濱在春節期間也在思考著“互聯網+”。引發蔣海濱思考的是與其合作的電商們。“從大年初四開始,這些電商對多肉等產品線上銷售就沒停過。都是網上下單,產品延后發貨,我們先代為培育著。”蔣海濱注意到,離企業近的本土電商近幾天拿貨頻率明顯加快,遠在江蘇的一個客戶也剛剛派車拉走200多箱的多肉盆栽。
“除了抓住‘互聯網+’,花卉企業應該拓寬思路,增加品種,避免單一品種、單一銷售季。”蔣海濱說,他們已經在調整經營思路,目前以多年生的花園植物為主,既可以做盆栽,也可以做工程用途,而單一花期的品種已不再涉足。
這與黃樓街道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們要引導花卉企業、農戶結合實際調整花卉產品種植結構。”龐德貞告訴記者,只有韜光養“卉”,才能春暖花開。
淄博:
蔬菜長了病專家線上“療”
這兩天,一場降雪讓氣溫驟降。
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鎮于家村于長蓮種的西葫蘆個別植株出現了干葉甚至死棵的現象。
于長蓮種了3畝地2個蔬菜大棚。因為疫情,農業專家到不了現場。于長蓮很是緊張,她通過手機視頻聯系了山東思遠農業有限公司的作物專家張福東進行遠程咨詢,得到及時的答復后,她心里的石頭也落了地。
“幸虧有‘農保姆’這個線上平臺,否則在疫情這個節點可能會很麻煩。”于長蓮說。
“農保姆”由山東思遠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白京波與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開發,也是國內首家標準化智慧農業服務管理系統。目前,系統內已匯聚了20余種果蔬的標準化服務大數據,包括326門標準化種植學習課程等。
5年前,于長蓮加入了“農保姆”服務平臺,她是較早受益于“互聯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菜農之一。在她看來,與以前拿著“問題菜”找技術員請教相比,“農保姆”服務更專業、更及時,從種植收入上來講也有明顯增加。
疫情發生以來,張福東及其他幾位作物專家線上指導的農戶遠不止于長蓮一家,臨淄區至少有6000人次的菜農接受了他們的線上指導。在張福東看來,如果線下服務一個人一天最多24個大棚,線上服務可同時為幾百人解疑釋惑。目前,在皇城鎮有3萬畝左右的大棚由他們技術團隊提供服務,菜農遇到的種植問題的解答6成以上通過線上完成。
“很快,我們將迎來‘5G+智慧農業’,作為大棚蔬菜生產來說,信息化、智能化、大數據共享應用會更加廣泛。自動化設施諸如自動放風機、微電腦噴藥機、智能水肥一體化等應用將快速普及;對光、溫、氣、濕度數據采集,疫情檢測的信息上傳更快捷;線上服務、直播、會議等常規工作實現隨時隨地進行。”對于即將到來的5G技術,張福東也是充滿了期待。
“全鎮有蔬菜大棚約1.6萬個,種植面積近7萬畝。依托‘農保姆’APP及各村田間課堂,皇城鎮構建起線上線下立體化、全方位的服務培訓體系,標準化生產技術已覆蓋全鎮5500余戶農民。”皇城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剛介紹說。
皇城鎮積極探索“智慧農業”發展模式,通過在大棚內加裝環境信息采集監測、生產環境智能控制、視頻采集與遠程監控等系統,實現菜農手機操控大棚自動澆水、施肥、控溫。截至目前,許家、于家等五個基地的386個大棚已完成智能化改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