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0-02-26 09:17:02
疫情之下,
自然教育機構深陷行業寒冬
◆本報記者陳妍凌
武漢居民匡紅已經快1個月沒出過小區了。作為“樂跋自然”自然教育機構負責人,他原本春節后有滿滿當當的工作安排:一系列新員工、社區自然導師培訓會和10多場公眾自然教育活動。如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培訓和課程轉為線上,大部分線下活動延期。
全國自然教育網絡日前面向249個自然教育機構/個人開展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自然教育行業影響》(以下簡稱《報告》)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取消或推遲的活動/課程數量達5080場,八成以上機構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將下降,且如果市場沒有起色,將有七成機構在暑期結束前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全國自然教育網絡秘書處秘書金辰感嘆:“這是場行業寒冬。”
危機當前,從業機構正努力通過開辟線上課程等方式自救,同時也盼望獲得來自政府、公益基金會等各方的更多支持,讓還處在發展初期的自然教育行業扛過風雪。
疫情突至,行業旺季成“寒冬”
寒假和春節假期疊加,是每年自然教育機構開展線下活動的旺季之一。各家機構今年早早便安排下豐富的活動項目,準備大展拳腳。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
1月中旬,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負責人王愉關注到疫情信息。從1月20日開始,她和同事們連開討論會,成立冬令營疾控小分隊,分析自身營期的特點以及可能的風險,補充完善安全預案,制定營前健康指導、營期健康管理規則和疫情風險緊急應對措施,向報名營員和家長發布了健康和接觸史追蹤問卷。他們還咨詢和了解了營期所在地的疾控管理辦法、疾控中心電話,周邊的發熱門診和醫院位置等信息。
然而,隨著疫情信息的陸續披露,嚴峻的防控形勢擺在大家面前。自1月23日起,陸續有家長提出退營。機構尊重家長意見,給予全額退款。4天之后,7個未成行的冬令營全部取消。
同樣取消大量活動的,還有一家總部位于北京的自然教育機構。機構取消了10場為期6天以上的長線活動、10場短線活動和20多場單日、半日活動。根據相關規定,未成行的國內活動項目,實際發生成本可由機構與客戶協商共擔,但部分家長并不樂意為此買單。國際路線項目則已全款支付住宿、機票等,退改簽更不易。為了維護客戶關系,這家機構選擇盡量靠自己的能力承擔相應損失。所以,單就活動取消這一項,機構就直接損失約200萬元。
《報告》顯示,48%的機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使運營成本變高。支付應付賬款中增加了非常規項,即由于疫情原因導致課程活動全線取消,由此造成的包括國際研學預定費用(酒店定金及機票退費)及在國內退改免費政策出具前的退改費用等。除此之外,基地建設投入、前期營銷推廣投入等成本,因為新冠疫情無法在計劃期內獲得收益,也成為增加的成本。
調查發現,半數以上機構現金流緊張,74%的機構賬上余額無法支撐6個月,64%的機構只能支撐不超過3個月。已有少數機構無法抵御此次風險,宣布離開自然教育行業。
困境頻現,“現實很骨感”
受疫情波及的,不僅是寒假期間的業務。以中小學生為重要服務對象的自然教育,還面臨春季甚至暑期業務受損的考驗。
四川、廣東、山東、山西等地近日明確,中小學校因延遲開學耽誤的教學時間,可通過周末調課、壓縮暑期假期等方式補償。也就是說,孩子們下學期的課余時間將非常有限。一位自然教育從業者坦言:“自然教育相比其他主課的課外班,競爭力比較弱,家長會優先滿足主課補習,再考慮自然教育課程。”如此一來,于自然教育機構而言,損失又多了一重。
《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自然教育機構造成的主要是負面影響,表現在營業收入減少、現金流緊張、預計報課減少、運營成本增高、員工復工率低等方面。
近六成受訪機構表示,在疫情結束前,都將遠程辦公。這使得以活動和課程為主業的機構因業務量銳減,導致員工工作量不足,部分有招募計劃的機構也因為疫情中止了新人入職。一些機構采用減少員工浮動績效的方式控制成本。
目前63%的機構表示,人員保持不變,沒有出現明顯的增員或減員現象。相關分析認為,這可能與從業者熱愛自然、喜歡從事教育及和孩子互動的工作等強烈主觀意愿相關。盡管如此,調研人員仍然提醒,長時間的停工降薪并不利于行業人才的儲備及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究竟會持續多久,目前尚未可知。調研人員表示,這也為自然教育行業帶來了不確定性,使行業陷入被動。
調查顯示,擁有1~5人專職員工的小規模機構,資金大多能撐3個月,6~10人的機構資金存量相對表現比較平穩,抗風險能力略強。而受訪機構中,45%的機構是1~5人的小規模運營機構,20人以上規模的機構僅占15%。
有8年歷史的一家機構負責人坦言,面對此次困境,“也只能扛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機構自救,線上開課能否贏得新機遇?
疫情考驗著自然教育機構的抗風險能力,也考驗其客戶忠誠度。
自然教育機構——“植物私塾”取消的春節后兩期冬令營活動,就實現了營員“零退費”。營員自愿選擇轉而參加機構的夏令營,搶占往年“一席難求”的夏令營名額。機構創始人張新宇說:“客戶長期參加我們的活動,與機構有很深的聯結。”
疫情也給他和團隊提供了難得的轉軌契機,認真思考研究原本淺嘗輒止的線上課程業務。
2月1日,張新宇在朋友圈“求朋友們推薦適合教育直播的入口”。半個月后,他就在喜馬拉雅App上直播開課了。《每一株植物都在對你說話》課程,吸引了超過7.3萬聽眾。“我第一次直播,比較生疏,但還是蠻有趣的。”張新宇說,自己過去對線上開展自然教育有顧慮,但是通過這段時間的思考,覺得線上線下是可以互補的。
《報告》顯示,57%的機構明確提出發展線上業務的計劃,17%不計劃發展線上業務,另有26%的機構還在考慮中。
不過,線上試水考驗多。一家自然教育機構本月緊急制作課件、籌備上線網課,但反響和收入與平素的線下業務相去甚遠。負責人感慨:“開網課是非常時期的無奈之舉。”
“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做線上課程。”張新宇認為,線上是完全不同的生態,線上課程單價下降或免費,如果沒有足夠龐大的流量,就意味著轉型失敗。線上開課,要有做課程的思維,還要有做“節目”的思維。
不少機構認為,線上教育已經成為現實,自然教育的線上課程也可能是種趨勢,但是線上課程還不能取代線下注重場景和體驗的自然活動。
但無論形式怎么變,“教育內容為王”不變。《報告》顯示,約四成受訪者認為,疫情是一次很好的可以放慢節奏、修煉內功、提升課程質量的機會。近半數機構認為疫情是一次機遇,讓從業者反思機構的業務構成是否健康,從而助推機構突破舒適區,進行轉型探索。
據統計,自然教育機構陸續采取的應對措施包括,利用時間進行機構盤點和戰略規劃(68%)、提升員工能力(63%)、課程設計研發(57%)、以及加大自媒體傳播力度(42%),制作和營銷線上課程(32%),開發文創產品(23%)等。部分機構還開源節流,開放下半年活動預報名、爭取合作伙伴預付款等,優先解決現金流問題,確保活下去。
《報告》建議,機構、平臺和政府攜手克難
《報告》比照2003年SARS疫情后消費者的表現,綜合政策引導等因素后預測,雖然此次疫情讓公眾對于聚集性活動、野生動物產生恐慌心理,但公眾對于更加健康、自然友好型消費方式會有更多的傾向性。有研究人員預測旅游業的恢復時間約需要13~15個月,類比自然教育行業,其機構體量小,雖然敏感脆弱,但是生命力較強,所以恢復的時間相比成熟的旅游業會更短。
疫情之下,公眾對于下一階段是否參加自然教育活動,態度糾結而復雜。匡紅日前就此對用戶做了個小調研,發現結果兩極化。一部分人怕出事,選擇“盡量別參加了”,另一部分則呼朋引伴,盼望疫情結束后花更多時間在自然中,深入了解自然。
相關資料顯示,SARS疫情結束后,更多的消費者選擇自然旅游目的地。因此,《報告》提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以鄉村、自然保護地等為目的地的自然教育活動相比城市的會更快恢復;以武漢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東部城市,業務恢復較為緩慢;基于對消費能力、可支配時間的評估,短期的、個性化的自然教育課程會更受歡迎。
不過,疫情讓餐飲、住宿等服務業受創嚴重,公眾對于安全風險會格外敏感。因此,對新近或正在大力投入營地硬件建設的機構,《報告》建議,疫情過后,可采取分工合作的經營模式,降低業務全面開發帶來的風險。
此次危機也引發了對自然教育行業脆弱性的反思。從業者表示,行業定位不清,缺乏規范;行業多元結構不足,無法形成健康的生態;行業開放性不足,缺乏影響社會層面的行業發聲;即便發展初期紅利猶存,但粗放式發展帶來的弊端也不少。
《報告》建議,從業機構、行業平臺和政府等各方攜手克難。比如,從業機構優化內部管理、調整業務結構,增強抗風險能力,做好客戶維護;行業平臺加強業內需求分析并整合外部資源,為從業機構發聲,爭取權益;政府部門在推動《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的同時,給予自然教育行業政策和資金扶持,幫助行業早日走出低谷,用自然教育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為生態保護長期護航,避免類似疫情重演。
延伸閱讀
以自然為師,疫情這堂課不能白上了
“我倒不是擔心自己會失業,”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講師冬小麥說,“我真正擔心的是疫情帶來的這堂‘人生大課’,稀里糊涂地白上了!”
“公眾的感受是碎片化的、不全面的。”張新宇認為,公眾對疫情產生畏懼和恐慌,意識到新型冠狀病毒宿主可能是野生動物,拒絕食用珍稀野生動物,這些是表層認知,至于為什么需要重新構建人與自然的關系,公眾尚未認識到位。“很多人還沒有建立起系統的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這種理解必須建立在人們自身掌握大量知識的基礎上,同時要有公共輿論平臺上極為充分的傳播。”
在冬小麥看來,維護完整、健康、平衡的生態系統,不是不吃野生動物就可以了,它還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和每一寸農藥化肥侵蝕的土地、每一個瀕臨滅絕的物種有關,和每一袋垃圾、每一張抽紙、每一次消費行為有關。而接受自然教育,也不是為了讓人有機會炫耀自己識得多少動植物、滿足獵奇心或者顯示征服力地把玩蜘蛛、蝙蝠,而是以自然為師,了解自然、尊重自然。
所幸,從業者近段時間在網上不遺余力的觀念輸出,收到了積極的反饋。這些天,讓王愉有些意外又備受鼓舞的是,疫情期間,報名參加機構今年自然教育活動的學員增加了。她問家長們,對疫情過后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有什么建議。家長們說:“走近大自然懷抱,感受來自大山大河的力量,學會敬畏自然。”“增加一些病毒、細菌等微生物、地質知識的講解。”“對于大青春期的孩子,有更為深、廣的自然知識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思考。”
王愉說,自然教育應該要帶領人重新反思我們與自然的關系和聯接,也應該帶領更多人走向人與自然關系修復的道路。“這是一個行業的使命。”
冬小麥也表示:“自然教育不是講道理,而是陪伴一個一個的人,把‘道理’過成一天一天的生活,才有意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