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0-02-27 07:58:02
2月25日,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雙樓村農民駕駛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在麥田里進行噴藥作業。劉勤利攝/光明圖片
眼下,全國從南到北陸續進入春耕備耕和春季田管時節。億萬農民不誤農時、搶抓農時忙春耕,為夏糧豐收播種希望。
一年之計在于春。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保持農業農村發展穩定、打贏脫貧攻堅戰尤為重要,春耕備耕意義特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春播糧食面積占全年的一半以上,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備耕這場開年關鍵一戰,糧食再奪豐收、農民持續增收就有了堅實基礎。
科技春耕——農技人員“點對點”服務送到家
平整土地、覆蓋地膜、培土壓膜……在江西定南縣天九鎮石盆村,200多畝的五指毛桃中藥材種植基地,一派春耕繁忙景象。“近年來中藥材市場火爆,為搶抓農時,我們迅速組織工人進行春耕。”基地負責人鐘永全說,為幫助我們做好春耕,縣農技人員到基地進行種植指導,為耕種提供技術保障。
為加強技術指導,定南縣農技骨干組建“防疫春耕服務隊”、黨員干部組建“黨員先鋒隊”,一邊做好疫情防控,一邊為農戶在農機服務、種子選配、農技幫扶等方面提供點對點服務。
而在山東諸城,線上服務方式讓技術指導安全又便捷。2月25日,諸城市農村農業局農技專家王德高,通過微信視頻為蔬菜種植大戶王清富種植的蔬菜找出“病灶”,并開出“方子”。王清富很高興,“有專家在手機微信里為俺單獨講解,方便又及時,解了俺的燃眉之急”。
諸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韓明光說:“采取網上辦公、線上服務、視頻培訓、微信平臺遠程指導等形式,讓農技專家的‘一張嘴,兩條腿’,變為指尖上‘零距離’指導,為春季農業生產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很受歡迎。”
有了技術指導,農民們種地變得有的放矢。在黑龍江,為擴大科技培訓效果,農業部門組織全省16個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17名首席專家和480名科研推廣專家,通過微信推送、專家視頻講解、“快手”直播、電視欄目講座等方式,全方位開展遠程農業技術培訓及指導服務,其中,玉米種植技術科普動漫累計點擊量超過了81萬次。
高效春耕——“田保姆”集約服務春耕春管
在河北省南和縣大郝村的萬畝示范方麥田里,來自山東省供銷社農業服務公司的農機手李久合忙著查勘苗情。“我們和村民簽訂了協議,全面托管了農田從種到收的業務,這么大的種植量,還得靠農機呀!”李久合說,他干了26年的農機手,駕駛的聯合收割機都換5代了,越來越先進。
2月中旬,東北大地還在封凍中,但在防控疫情蔓延的同時當地農戶已在謀劃春耕備耕。黑龍江蘭西縣農業農村局引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小農戶進行線上對接,組織開發了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平臺,利用網絡簽訂服務合同,農戶實現了“不見面就能簽約、不出門就能種地”。
截至目前,全縣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種植合作社帶頭人已經與農戶達成50萬畝耕地的托管服務意向。通過統一集中服務和規模經營,預計將減少近10萬人次的農業生產人員流動。
隨著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的深化,我國農村土地流轉規模越來越大,為土地規模化經營提供了條件,以“田保姆”為特征的土地托管服務,在方便農戶的同時不斷提升著我國農業的集約化水平。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田保姆”的優勢越發明顯。“春耕生產中,農資的高效流通、農業技術的推廣、社會化服務的落地,離不開高素質農民的參與。”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產業經濟室主任劉長全說,所謂高素質農民,既包括農業企業負責人、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新型主體,也包括了返鄉下鄉從事農業的農民工、退伍軍人等。在春耕生產中,他們積極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依托“統一整地、統一購種、統一購肥、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的服務模式,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有效減少了人員流動。
智慧春耕——機械化補上農業生產短板
春耕備耕忙,農時不等人。
在廣西崇左江州區新和鎮孔香萬畝甘蔗基地,一架植保無人機飛越上空噴灑農藥,與其相關聯的電腦上清晰顯示出蔗苗的密度、長勢等信息。基地負責人勞中運打開手機App,輸入指令,水肥一體化灌溉便開始進行。“有了‘智慧農機’,5個人就可以管理萬畝蔗地,還能節約20%的肥料、30%的水,真是一舉多得。”勞中運說。
而在黑龍江,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嫩江農場借助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航天智慧農業系統,精準控制播種機自動勻速播種、施肥,將每千米行駛誤差控制在2厘米以內。目前,北大荒集團的所有農機都配備了衛星定位自動導航駕駛系統、智能數據監控和傳輸系統,一臺收獲機24小時就可以作業1200畝。
農機化在春耕備耕中大顯身手,成為今年春季農業生產的主旋律。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表明,今春全國投入大中型拖拉機、耕整機、工廠化育秧設備、高速插秧機、寬幅精量播種機等各類農機具預計達到2000萬臺套以上。預計今年投入春季農業生產的植保無人機超過3萬臺,北斗定位無人駕駛拖拉機及配套精準作業農機具超過2萬臺套。
“長期以來,農業基礎薄弱,農民種田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業機械化是億萬農民的渴望,也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短板,如今通過機械化和信息化,這個短板在漸漸補齊。”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說。(記者 李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