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0-03-08 18:50:03
新華社客戶端濟南3月8日電(記者王志)疫情防控期間,春耕農資供應和勞務用工等成了難題。在山東濟南平陰縣孝直鎮和圣苑村,包了5畝地的村民王義軍跟其他4戶村民一起組成戰“疫”農業生產“互助組”,大家牽手互助,僅用5天就種完五家的共20畝馬鈴薯。“農時一點沒誤,工錢一分沒花。”王義軍樂呵呵地說。
孝直鎮是濟南市“菜籃子工程”示范基地,經過多年發展,這個鎮形成5萬畝無公害“馬鈴薯—夏玉米—大白菜”的“三作三收”種植模式,畝均效益近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也是全鎮6萬農民的“飯碗”。
春種馬鈴薯,各種農資必不可少。根據多年的種植經驗,孝直鎮的菜農們在春節前就將春播需要的肥料備好放在家中,但竹坯、薄膜等其他農資還需要從東平、肥城等鄰縣現用現買。
若在往年,菜農一個電話,農資商就會送貨到地頭。但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菜農們的春播節奏。
“疫情要防,土豆也得想辦法種!”孝直鎮黨委書記胡茂國說,鎮里在東、南兩個卡口設置專門的農資中轉站,外地運輸農資的車輛在中轉站卸下貨,經鎮里嚴格消毒后,再由村民出車將農資拉回各村,既避免了疫情傳播,又保證了春播農資供應。
王義軍告訴記者,春種馬鈴薯涉及播種、灌溉、施肥、覆膜等多個環節,一氣呵成,用工很多。以往,他們都是通過勞務合作社請外地的“幫工隊”,一人一天100元工錢。
疫情期間,人員不能隨意流動、聚集,播種馬鈴薯的工作量卻沒有減少,一家一戶最多只有兩三個勞力,不足以應付這么繁多的工序。
“外地人不能用,就用本地人。”在田間地頭做技術指導的孝直鎮農業辦主任孫久明提議,組成戰“疫”農業生產“互助組”。“春播季節,村民大多不出村,誰家發燒、咳嗽藏也藏不住,就讓相互有需要的鄰居、地鄰組成互助組,有人的出人,有機器的出機器,相互幫襯著把馬鈴薯種下去。”
經過細化完善,孝直鎮確定了“互助組”的“四二一”互助規范。“四”是四個“不”:有發燒癥狀的人員不用;年老體弱者不用;因疫情正在隔離人員不用;非本鎮人員不用。“二”是兩個“必須”:下地干活必須佩戴口罩;回家必須徹底消毒。“一”就是一個“立即”:發現有發燒人員立即隔離。
在鎮村干部的組織帶動下,孝直鎮各村的菜農紛紛響應,陸續組成大大小小的“互助組”。從1月底到2月底,全鎮5萬畝馬鈴薯陸續播種完畢,前后僅用了一個月,與往年農時相差無幾。
孝直鎮鎮長蘇東潤算了一筆賬:按一畝地平均用工2人、每人一天100元計算,農業生產‘互助組’為全鎮菜農的5萬畝馬鈴薯省下了千萬元的勞務支出。
“按照今年的行情,預計頭茬馬鈴薯的價格不會低于4元/公斤,而往年平均價在3元/公斤,今年又會是一個豐收年。”王義軍滿懷信心。(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