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網
2020-05-13 19:18:05
“快上線,一起來玩游戲。”“等我先回房間一趟,別被我媽發現了。”疫情期間,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問題進一步放大,過度消費等問題更加突出,有關消費糾紛與投訴也急劇增多。在社交平臺、網絡論壇上,經常能看到家長發帖吐槽自家孩子沉迷游戲。氣憤、無奈之余,家長也在追問: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難以自拔,該怎么辦?許多游戲、網絡平臺已經采用“青少年模式”,為何還是不管用?(5月12日《中國青年報》)
從根本上說,“青少年模式”不是游戲、網絡平臺自身發展的必要程序,而是順應監管部門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思維邏輯或要求,迫不得已附加在游戲、網絡之上的一種設置。這注定“青少年模式”的無奈性或不徹底性。而且,“青少年模式”中“激活”彈窗引導、限定時長、限定時間段、限定功能、智能識別等設置,只起了暫時中止或稍息的作用,不能完全杜絕青少年沉迷其中。如果青少年利用家長的賬號進入,“青少年模式”就更形同虛設,作用一點也體現不出來了??梢姡?ldquo;青少年模式”不可能成為防止青少年沉迷的萬能模式。
那么,是不是“青少年模式”毫無意義呢?當然不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當外在的影響、教育、督促無效或暫時使不上勁的情況下,部分青少年的個體自覺還是會有一定作用的。游戲、網絡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對游戲者的督促和提醒,會使一部分青少年朋友理智地放棄游戲,中止網上暢游。這意味著,“青少年模式”有作用,但不是有無限大的作用。
因此,要求游戲、網絡平臺完善“青少年模式”,改進設置服務方式,更大發揮“青少年模式”的作用,不可或缺。重要的是,也要提醒家長、學校不能依賴游戲、網絡平臺的“青少年模式”。游戲、網絡平臺的逐利性合法成立,“青少年模式”卻有違其初衷,不無限放大游戲、網絡平臺的社會責任,家庭、學校對未成年人的監管責任,決不能被忽略或松懈。
事實上,無論未來的“青少年模式”如何完善、可靠,有關部門依法依規介入游戲、網絡平臺的力度多大,家長、教師都應當在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戲、網絡中起到積極的主導作用。
法律規定,保護未成年人,是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責任。這看似無可挑剔,但人人有責時,責任是有大小、主次之分的。即與未成年人關系越近,承擔的責任越大。法律還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流浪、沉迷網絡以及賭博、吸毒、賣淫等行為。可見,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監護人要負主要責任,其次就是學校和教師了。
應該注意,青少年在疫情期間沉迷游戲或過度消費,固然與游戲、網絡平臺仍存在實名認證等漏洞,部分游戲涉嫌違規有關,但寬松的環境使然也是重要方面。疫情期間,許多成人都處于作息失控狀態,有什么理由讓未成年人高度自覺,遠離游戲、網絡呢?
只有意識到“青少年模式”不是防沉迷的萬能模式,家長首當其沖地扮演好監護人的角色,青少年、適度游戲才值得期待,無須多慮。為此,家長對孩子要多一些關心,多一些教育,多一些引導,成為青少年防沉迷的決定因素,學校和社會為青少年參與其他活動提供更多更好機會,也義不容辭。這樣,減少和避免游戲、網絡平臺遭遇太多吐槽,理性評估“青少年模式”,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也才不會走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