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5-25 17:06:05
中國自古流傳“夸父追日”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理解,人為啥要窮其一生追著日頭跑。
生活在高原上的呂有榮,或許是最能理解夸父的人之一。他活了70多歲,命運的沉浮一直決定于自己“追了”一輩子的太陽。
自小,呂有榮就生活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沙溝山。這里地處青藏高原的淺山地區,冬季氣候高寒,夏季光照強烈,土地干旱貧瘠。
從衛星俯瞰,這里山大溝深,就像被斧子重重劈過似的。即便把衛星圖放到最大尺寸,也難以在山里找出成片的土地。多條溝壑將散布于山坳里破舊的老村子隔絕開來。
↑從衛星看沙溝山所在區域,大地像被斧子重重劈過似的。
看遍沙溝山,靠山難吃山。不成片的耕地十年九旱。對高原上強烈的陽光,呂有榮和鄉親們又愛又恨。
日頭出來了,怕太陽。“我們就像快干涸的河里的魚,掙扎著生存。地太旱了,辛辛苦苦播下的苗子,多半枯死旱死,有的還被冰雹打了。”
日頭走了,又盼太陽。每次刮風下雨后,山路變得坑坑洼洼,稍不注意就會發生山體滑坡、人畜跌落的危險。有一年雪天,村里一個小伙得了急病,大伙兒用拖車要把他運往10公里外的衛生院去。好不容易走到山下,人就咽了氣。
↑呂有榮生活在沙溝山時的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打不上糧、喝不上水、娶不上媳婦……高原上艷陽高照,卻照不進村民的心里。“住在山上時,大自然對我們太狠了!”呂有榮想起生于斯長于斯的沙溝山,即使當著記者的面,也忍不住幾次掉下了眼淚。
好在村民們盼來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2016年11月,129戶村民告別祖輩們世代居住的大山,陸續搬遷至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新村。
與山里形成鮮明對比,新村里樓房規劃整齊,八縱一橫的水泥路面平坦寬闊,成行的太陽能路燈一字排開。遠眺周邊,群山環抱,林海綿綿。剛搬進新村的時候,呂有榮失眠了好幾天,“這不是做夢吧?這不是天上才有的好日子嗎?”
↑衛星記錄,15年來,班彥新村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好日子才剛剛開始,呂有榮和太陽的情緣還在延續。
荒地變新居了,收入從哪里來呢?
雖然走出了大山,但高海拔、地廣人稀、干旱少雨這些制約村民生活的自然條件依然還在。青海反其道而行之,把目光聚焦到太陽上——這個傳統農業的劣勢,正是光伏產業的優勢!
班彥新村,村民家的屋頂上、豬圈邊“種”滿了光伏板,村東側建起了光伏項目。每年,得天獨厚的太陽能資源幫助貧困戶在光伏發電中收益28.5萬元,而且持續獲益20年。
↑班彥新村村民家的屋頂上、豬圈邊“種”滿了光伏板。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在充足的電能支撐下,班彥村臨街的村民們開鋪子做買賣,干起了養殖豬的營生,傳統的土族刺繡和青稞酩餾酒也開始規?;a了。
曬著太陽就有錢賺。呂有榮把新家改造成農家樂,家電裝上了,自來水喝上了,天然氣也用上了。農家樂的收入和年底領取的每戶2500元的光伏補貼讓他終于摘下戴了多年的“貧困帽”。
↑呂有榮在新家門口講起了現在的幸福生活。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青海充分利用光照資源稟賦,將光伏扶貧發展成為破解貧困地區產業匱乏難題、保障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產業。衛星記錄了,一個個光伏項目平地而起,在青海大地上猶如魚鱗陣列、藍海翻濤,帶來了勃勃生機。
2019年6月27日,隨著裝機容量為2.37萬千瓦的青海省互助縣村級光伏扶貧2號電站的正式投產,青海全省1622個貧困村實現了光伏扶貧項目全覆蓋。
如今,呂有榮依然天天看日頭,還是看著太陽“望天收”。只不過,以前收入微薄,靠的是油菜、小麥;現在,收入大幅增長,靠的是電能、游客。衛星在天上看到了班彥村的過去、現在,也讓人們看到了光伏扶貧的未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