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0-05-26 05:13:05
雖已進入夏天,但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孫潔委員卻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一個“冷門”的領域——低溫津貼。“這個話題每逢冬天就會升溫,可不見落實。”
每年入夏,符合條件的戶外勞動者都能領到一筆暖心的“清涼費”,也就是高溫津貼。“可數九寒冬的‘速凍天’里,戶外勞動者卻很少享受過低溫津貼。”孫潔委員呼吁出臺低溫津貼制度的一席話,引發了部分委員對于加強低溫勞動保護的共鳴。
冷
——未被低溫津貼“暖到”
鄭寶有在吉林從事雪雕工作已有20多年。雪雕總是在最寒冷的時節進行。即便已經入夏,但回憶起冬天在零下30多攝氏度、滴水成冰的戶外,每天站七八個小時的工作,鄭寶有依然刻骨銘心。
“領過低溫津貼嗎?”記者問。“這個,真沒有。”在鄭師傅看來,刺骨寒風中長時間在戶外操作,若能有個溫暖躲風的地方,讓他們吃口熱飯、工間休息,就再好不過了。
低溫津貼在原勞動部于2004年施行的《最低工資規定》中曾被提到過。北京、上海、寧夏、陜西、遼寧等地也在制定最低工資標準時規定,低溫工作環境下的津貼不作為最低工資的組成部分,用人單位應按規定另行支付。
記者調查了解到,像鄭師傅這樣沒享受過低溫津貼的戶外勞動者不在少數,很多勞動者不清楚什么天氣算低溫。孫潔委員梳理發現,1994年制定的《低溫作業分級》國家標準中,明確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工作地點平均氣溫等于或低于5攝氏度的即為低溫作業。
“長期以來,無論是高溫還是低溫天氣,環衛工人、快遞小哥、交通警察等戶外作業人員始終堅守崗位,為保障社會正常運轉和人們日常生活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東北出生、長大的全國總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原主任李守鎮委員,對于勞動者在戶外低溫作業的艱辛感同身受。他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應當更加關心勞動者的冷暖,保護他們的安全與健康。
缺
——政策尚不明確統一
前段時間,上海市總工會曾開展線上調查,7000多名職工參與,90%以上的受訪職工認為應建立低溫津貼制度,低溫作業容易造成冷凍傷,還會誘發、加重心腦血管疾病。
的確,2013年修訂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便將“凍傷”列為新增職業病之一,隨后,全國總工會等4部門在2015年修訂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中,將低溫列為新增職業病危害因素之一。
“目前,我們對于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作業非常重視,有高溫津貼,有防暑降溫費,但對低溫天氣作業的職業健康保護還缺乏專門的政策和標準。”李守鎮委員表示。
與類似《高溫天氣勞動保護辦法》等相關明確的高溫保護規定相比,李守鎮委員表示,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關于低溫保護的明確規定還比較缺乏,更談不上有力的貫徹落實。
對此,孫潔委員表示認同,目前,有關低溫勞保的政策尚沒有明確統一的國家標準,只是在最低工資規定中被提及。各省在發放低溫津貼方面缺乏細化的政策規定,用人單位津貼發放無據,監管部門執法無規,讓低溫津貼的發放并未落到實處。
盼
——覆蓋以一線職工為主的群體
參考《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的形式,李守鎮委員建議,加快制定國家層面低溫天氣勞動保護專項政策法規,明確低溫天氣作業范圍、適用人群、勞動保護措施、低溫津貼及防寒用品發放標準、工作及休息時間標準等,并強化落實和責任追究制度。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氣溫差異大,各行各業情況也不盡相同,要結合地區和行業實際,建立低溫津貼制度。”李守鎮委員表示。
孫潔委員建議,先在較為寒冷的北方地區試點低溫津貼制度,明確溫度標準、補貼標準以及資金籌措方式等。對于覆蓋群體,孫潔委員認為,應以長時間露天作業的一線職工為主。
此外,李守鎮委員認為,要引導用人單位積極履行責任,根據所在地的氣候條件和生產實際,合理安排職工的工作時間,盡量減少低溫天氣條件下非必要的室外作業。同時,按照標準發放防寒保暖用品,加強職工個人防護,確保低溫天氣作業職工獲得職業健康保護。
本報記者 李丹青 陳曉燕 郝赫
(本報北京5月25日電) 【編輯:于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