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6-29 14:36:06
新華社西安6月29日電 題:秦嶺“熊貓向導”:“失業”之后又“樂業”
新華社記者張斌、徐漢
62歲的何慶貴又上山了。
羊腸小路并不好走,但這個秦嶺山民卻腳步輕快,這是長久山林生活練就的本領。
何慶貴的家鄉在陜西佛坪縣,這里森林覆蓋率超過90%,境內野生大熊貓、羚牛、金絲猴、朱鹮“秦嶺四寶”齊聚。2015年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這里野生大熊貓有130只左右。
20世紀70年代末,為了保護野生大熊貓及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在佛坪設立了保護區,不但要限制開發,而且一些當地農戶本就不多的山地、林地也要“讓”給大熊貓們居住。何慶貴所在的三官廟村就位于保護區的核心區,隨著保護力度加大,2006年這個村整村搬遷。
令何慶貴沒想到的是,才與大熊貓告別沒多久,他就又重新回到山上,成為一名“熊貓向導”。
因為熟悉大熊貓的活動蹤跡,加上“山路都在腦子里刻著”,每當有科研人員上山考察,人家就喜歡雇他。“老何是不二人選。”這種樸素的肯定,讓他覺得,這份職業他能干到爬不了山、走不動路那天。
“2013年以前,我和科研人員幾乎在山上一待就是半年。”草密林深,常常還會與野生動物不期而遇,他樂享其間,報酬也可觀。但漸漸地,何慶貴發現,自己被一些更為科學化的手段所取代,比如紅外相機和不斷更新的監測設備。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力度,一些先進的智能設備和監測方法被應用于動植物保護中。借助現代通信、地理信息和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科學研究的準確性進一步提升,也更有利于提升生態保護的成效。
“現在,每年上山就二十幾天,跟以前相比差遠嘍!”何慶貴是有些難過的,倒不是覺得自己收入少了,而是因為一種面臨“失業”的不知所措。這種感覺和當年得知一家要搬遷下山時的感覺相似。
何慶貴也慶幸,在當地政府的號召下,他早早地養殖了土蜂,還種植有100畝山茱萸。春天,漫山遍野的山茱萸花染黃一面面山坡;秋天,顏色如枸杞一樣的山茱萸果實成熟,作為藥材也能賣上好價。
這次上山,何慶貴是要去查看自己養在山上的土蜂。“盡管向導這個職業干不下去了,但我現在每年靠土蜂蜜和山茱萸就能收入4萬元。”何慶貴說,失業后現在又有好營生,日子也挺好。
多年來,何慶貴的家鄉佛坪一直堅持“生態立縣、林藥興縣、旅游強縣”的發展戰略,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帶火了旅游業。2019年,佛坪全縣旅游創收7.07億元,同比增長36.75%。“每逢節假日,酒店和民宿都是客滿。”佛坪清水灣酒店負責人說。
“我們縣生態好嘛,現在吃的就是‘生態飯’。”佛坪縣長角壩鎮沙窩村是當地的鄉村旅游示范村,村里代代紅農家樂老板代輝說,沙窩村現在有100多人從事鄉村旅游業。
盡管上山的日子少了,但何慶貴覺得,自己與大熊貓為鄰的親密感還在。“生態越來越好,大熊貓經常溜下山來,有時看見人,轉個頭繼續吃竹子,一點都不怕。”他說,“大熊貓已經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守護好它們就是守護我們自己的生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