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
2020-06-30 16:46:06
在云南麗江華坪縣,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高考生正在緊張備戰。這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招收的主要是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后無法繼續求學的山區女生。
華坪女高建校12年,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里走進大學。2019年高考,華坪女高118名畢業生,一本上線率達到40.67%,本科上線率82.37%,排名麗江市第一。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學校的創始人兼校長,63歲的張桂梅。
“哪怕我自己出錢,也一定要讓她讀書”
張桂梅是東北人,17歲那年來到云南支邊,后隨丈夫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鎮第一中學任教。喜洲是張桂梅丈夫的老家,張桂梅以為那里將會是她余生的歸宿。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張桂梅黯然神傷,申請從大理調出,被調到麗江市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
張桂梅很快發現,這里的教育環境和之前所在的學校相差不少。有的家長帶著一大包角票交學費;有的孩子只吃飯、舍不得吃菜;有的女孩兒從課堂上消失,回家嫁人……張桂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張桂梅讓村干部跟學生家里溝通,說自己出錢,一定讓孩子讀書。“我不讓這個班的孩子因為交不起書費輟學,我拼老命,一邊教書一邊往回找孩子。”
“像乞丐一樣”籌集經費
卻被罵是“騙子”
2001年,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讓身為教師的張桂梅兼任院長。兒童之家收養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遺棄在福利院門口的健康女嬰,無兒無女的張桂梅成了她們的“媽媽”。
兒童之家和民族中學的經歷讓張桂梅萌生了一個想法:籌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
從2002年起,張桂梅就開始四處奔走。她帶著優秀教師的證件和對自己的報道,背著孤兒院最小的孩子,滿大城市去籌集經費,就像乞丐一樣。但人們的回應常常是:騙子。
一條破了洞的褲子
成為夢想與現實的轉機
從2002年到2007年,張桂梅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外地籌款,但總共只籌措到一萬元,遠遠不夠開辦一所學校需要的資金。
2007年,張桂梅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到北京開會時,一位細心的記者發現,張桂梅穿的牛仔褲居然破了兩個洞,她開始了解張桂梅的故事。
接下來,一篇“我有一個夢想”的報道讓張桂梅和她的女子高中夢在全國傳開。全國紛紛支持,麗江市和華坪縣各拿出100萬元,幫助張桂梅辦校。
2008年8月,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正式開學,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由縣財政保障,學校建設由教育局負責。張桂梅擔任校長,并吸引來了16名教職員工。
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首屆共招收女生100名,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因為入學分數沒有門檻,學生普遍基礎較差,成績始終提不上去。
張桂梅到山里家訪時,學生的爺爺奶奶說,孫女讀高中了,他們可以放心了。張桂梅回學校就把老師集中起來說:“干就干,不干就辭職走人,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給我們了,最少教出來二本。
絕境之下,是什么讓師生們一起“拼了”?
這個當時看起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讓不少教師打了退堂鼓,加之學校條件簡陋,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師中就有9名提出辭職。眼看學校快要辦不下去,心灰意冷的張桂梅整理資料準備交接,但老師們的資料讓她眼前一亮,剩下的8個人里有6名黨員。
他們在學校二樓畫了一面黨旗,把誓詞寫在上面。大家還沒宣誓完就全哭了。
從那之后,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夜里12點后休息,3分鐘之內從教室趕到食堂,吃飯不超過10分鐘……在女高,每件事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
知識在山里人的心中究竟是什么分量?張桂梅直言,“女孩子受教育,是可以改變三代人的。”
而為了改變命運,張桂梅與老師們付出的“幾乎是生命”。有女老師做腫瘤手術,張桂梅勸其請假,她卻說“醫生說能穿衣服我就回來,我不請假……”
2011年,華坪女高第一屆畢業生參加高考本科上線69人,綜合上線率達100%,張桂梅交出的成績單打消了人們的疑慮。從2011年起,華坪女高連續9年高考綜合上線率100%,一本上線率從首屆的4.26%上升到2019年的40.67%,排名全市第一。
“只要她們過得比我好,就足夠了”
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她患上了肺氣腫、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10余種疾病。
6年前,因為胳膊疼得抬不起來,張桂梅停止了授課,轉當后勤。她是校長,也是保安,每天拿著小喇叭,催促學生起床吃飯做操。每年寒暑假,她都堅持到貧困山區做家訪,把“知識改變命運、文化擺脫貧困”的理念帶進大山。
張桂梅說:“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在為社會做貢獻時,我們覺得值了。不管怎樣,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們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對我是最大的安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