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0-07-10 16:12:07
◎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俞慧友 陳曦
“十八洞村因精準扶貧而聞名,青山綠水是它的容顏,但貧窮也一度是它的底色。”湖南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苗族阿妹施林嬌如此描述她的家鄉。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在此首倡“精準扶貧”。巨變在這個藏在武陵山腹地、不為人知的偏僻村寨上演。苗家姑娘心中一度“與全面小康的距離是那么遙不可及”的家鄉,實現全面脫貧,奔著康莊大道而去。
是的,總書記來了,湖南的父老鄉親開心地笑了,小康的日子在前頭。
航拍湖南湘西十八洞村
家鄉好了,姑娘回了
十八洞村有“帶貨主播”了
臘肉、山泉水、獼猴桃、苗繡……這些十八洞村百姓們自吃自用的東西,如今都成了“帶貨主播”施林嬌直播平臺上的搶手貨。
去年大學畢業的施林嬌,在外短暫打工了一陣,選擇返鄉創業。拉上同村的伙伴,通過直播平臺,施林嬌化身十八洞村“代言人”,幫老鄉們網售土特產品。
施林嬌的回歸,著實有些“背景”。“以前的家鄉,是出了名的窮旮旯,山高路險,沒啥收入,村民找對象都是‘老大難’。”她說得很坦誠。
不過,在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指示下,如今的家鄉,大不一樣:飛地經濟下的獼猴桃產業有分紅了,山泉水也能賣錢了,農家樂火起來了,鄉親們腰包也鼓起來了。
2016年底,十八洞村脫貧摘帽。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3818元。
“以前沒有水,地上都是泥,現在通了自來水,房前屋后石板路。”曾在自家門口與總書記握上手的十八洞村村民楊冬仕,滿面笑容地說起村里的變化。
這樣的變化比比皆是。以前背井離鄉十多年的打工仔楊正邦,現在當上了農家樂“小老板”。申請5萬元貸款辦蜜蜂養殖合作社的吳滿金,給剛出生的小女兒取名“龍思恩”以表“知恩圖報”之心。為村民提供62個工作崗位的施進蘭,自己在寨子里做講解員,妻子忙活農家樂,兒子倒騰直播……
如同楊冬仕的酒坊名“幸福人家”一般,如今的十八洞村生活甜美,且蒸蒸日上。
這樣好的家鄉,施林嬌有什么理由不回來?
十八洞村里的苗鄉“網紅” 施林嬌在直播中和觀眾打招呼(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攝
古老苗寨百姓
過上向往的生活
十八洞村近百公里外的古丈縣翁草村,是熱門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第三季拍攝地。如今,這里的百姓,也真過上了向往的生活。
兩年多前,在剛來翁草村駐村幫扶的工作隊隊長、村第一書記歐三任眼里,這片有著青石板、古苗寨、潺潺溪流的村落,委實是個“世外桃源”,美則美矣,但交通不便,經濟落后,年輕人“流失率”高。
幾番摸索,“茶旅融合”為這里破了局。
熱門綜藝節目讓村落聲名遠播,發展旅游也就有了“由頭”。此外,還須有產業支撐。茶,就是這片致富“金葉子”。
小小一片葉子背后,還有一段來自黨中央、總書記親切關懷的往事。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提出愿捐贈茶苗,助力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很快,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國務院扶貧辦會同有關方面,牽線搭橋。3個月后,黃杜村向包括翁草村在內的3個貧困村,捐贈了150萬株白茶苗。于是就有了翁草村的“白葉一號”基地。
歐三任介紹,“白葉一號”項目落地后,村里流轉土地750畝,有效種植面積660畝,覆蓋當地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6戶共430人。
和大部分村民一樣,2014年納入建檔立卡戶的苗族大姐龍啟芳,在自家土地流轉后來基地干活,2018年就脫了貧。
“通過兩年精心培管,‘白葉一號’成活率能達90%以上。不久前的試采中,浙江的白茶種植專家都被‘圈粉’了,直說沒想到古丈也能種出這么好的白茶!”歐三任很興奮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修復百姓生活生態
“膠囊”治好水港“環保病”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岳陽市君山華龍碼頭,考察長江岳陽段生態建設情況,并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做出重要指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守護好一江碧水。
城陵磯港是湖南唯一通江達海的長江深水港口,是我國內河主要樞紐港之一。對這座百年老港來說,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更是一張亟須作答的“環保考卷”。
彼時的百年老港,因污染嚴重正面臨生死存亡危機。設施陳舊,大量貨物露天堆存,工作人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19年6月,老港環保提質改造工程上馬,長470米,寬110米,高46.5米,總面積5.1萬平方米的巨型“膠囊”拔地而起,對散貨進行全封閉管理。這也是長江流域的首例。
據湖南省港務集團董事長徐國兵介紹,碼頭前沿新配置3臺卸船機,平臺后沿設輸送機,物料通過轉運站被送至“膠囊”倉庫,倉庫內配置的3臺堆取料機進行裝卸作業,再通過皮帶機連接1臺裝車機進行裝火車作業,裝車機可一次對55節車廂(約3500噸)進行裝車作業。裝車完畢后,通過岳陽北站連接京廣鐵路,可輸送鐵礦石到省內各大鋼廠,煤炭可輻射至云貴川,百年老港煥然一新。
指著不遠處的銀白色倉庫,湖南省港務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尹顯東很高興:“這個‘膠囊’能治病!能治我們的環保病!”
小康日子的“土”和“潮”
什么是小康?湖南老百姓的答案,最“土”又最“潮”。
在郴州汝城縣,1.7萬貧困戶,靠著辣椒產業,脫了貧致了富。當地沙洲村,靠著“半條被子”興起紅色旅游,百姓學得一門“看家手藝”,也在家門口靠著雙手奔了小康。
汝城,只是一個縮影。在湘西州、張家界、衡陽、常德……湖南人民依著各自的“土路子”,發展出小龍蝦養殖、白茶種植、電商直播、茶旅文化、紅色旅游等各色產業,把脫貧攻堅的好政策,化為實實在在的好產業,掙出幸幸福福的小康新生活。
在這些地方還有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令人欣喜,那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在城市或多或少打拼過的他們,背起行囊,回到家鄉。這不只是因為他們的“鄉戀與鄉愁”,更因為他們的家鄉蘊藏著“希望”——在家門口創業興業、過上小康日子的希望。
他們是新農村建設者,開農家樂、賣土特產、發展鄉村旅游;他們更是新技術實踐者,揮科技利刃,拔窮根興新業。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里,他們辟出新天地,過上了“熱辣辣”的美好生活,演繹著一個個嶄新的湖南“創業致富故事”。
“興一個產業、活一片熱土、富一方百姓”。觀念和意識的嬗變,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社區的重建、文明的進步。鄉村的廣闊天地,有的是圓致富夢的機會。
而另一邊,是湖南人民奔小康的“潮”。
在瀏陽,藍思科技的3D玻璃屏生產線令人驚嘆;在株洲,高級公廁“建寧驛站”的智能大屏引人駐足;在常德,引進德國技術改造出的“綠腰帶”穿紫河和“海綿城市”的旖旎風光值得好好感受……
湖南的“潮”點很多。湘西有一座從電影中走出的文旅重鎮“芙蓉鎮”,武陵源山里有一年招待60國來客的高端民宿,長沙有門前永遠大排長龍的“超級文和友”,有外地年輕人念念不忘、到長沙必打卡的“茶顏悅色”,還有太平老街里的夜生活、聞名全國的“夜經濟”……在那些地方,湖南人“潮”得不像話,也幸福得不像話。
常言道,“湘女多情”,大概也源自三湘四水本就能“勾魂”。短短幾天時間,這里老百姓的幸福小康生活走不完也看不夠。只想再多停留,和刀剛火辣的湖南人一起,以“拿辣椒當飯吃”的豪情,奔向他們最鄉土又最新潮的小康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
相信勤勞勇敢的湖南人也會一如既往,用誠實勞動實現夢想、破解難題、鑄就輝煌。
相關鏈接:
黃土地遇上“黑科技”,老百姓挑起“金扁擔”
小小花木盆景,致富一個村
河南:生機勃發的中原沃土,充滿希望的綠色田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江蘇:生態“綠心”助力鄉村振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