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sm极度另类视频,日本三级韩国三级欧美三级,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全部

“金扁擔”,這里的農民真挑上了!

來源:人民網

作者:

2020-07-23 14:40:07

“我那時餓著肚子問周圍的老百姓,你們覺得什么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當知青時的日子。

那時,鄉親們回答,希望將來干活挑著金扁擔。

“我想這個目標也在實現中。‘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總書記說。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就農業現代化指出,如果不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不把農業現代化搞上去,現代化事業就有缺失,全面小康就沒有達標。

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背景下,“金扁擔”如何挑起綠水青山?

帶著這個問題,“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農業大省吉林調研采訪,探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金扁擔”。

安居樂業 新農村村民生活有保障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部,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說的就是這里。就是這樣一個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的地方,卻曾經是吉林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地區。帶著疑問,調研采訪從這里開始。

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是典型的朝鮮族聚集村,絕大多數村民是朝鮮族,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127人,現已全部脫貧。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里考察調研,提出三點期望:要打出糧食品牌、新農村要進行“廁所革命”、全面小康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如今,光東村已發展成知名的朝鮮族民俗村。

光東村的稻田。李洋攝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我們進村的時候正下著中雨,但鞋子和褲角沒有沾到一丁點兒泥土。村子里鮮花盛開,道路潔凈整齊。路邊一顆顆紅櫻桃,掛著亮晶晶的雨珠,讓人忍不住摘下來嘗嘗。

朝鮮族老阿媽朱今淑熱情地把我們讓到她家的炕上。她兩個兒子如今都住在城里,逢年過節回來看望。

“怎么不跟孩子進城住?”

“還是這里好。小時候在這里長大的,這是我的故鄉。”

讓老阿媽不肯離開的,除了眷戀不舍的故鄉情,還有5年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土地分紅不少、村容村貌變化。她最感激的是旱廁改造:“東北的冬天特別冷,上廁所就是遭罪。現在的衛生廁所方便又干凈!”對于已經70歲的老阿媽來說,上廁所足不出戶,的確是生活品質的一大改善。

不止是光東村。延邊州委常委、和龍市委書記金烈說:“到2020年10月,和龍全市的旱廁將全部清零,污水處理全部做完,實現農村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向城市看齊。”

不止“廁所革命”,新建老年活動中心、鋪設瀝青馬路、實施供水保障項目、安裝路燈……一點一滴的改變正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南坪鎮柳洞村是典型的少數民族邊境村,群山環抱,青瓦白墻,排列成行。之前,這里的村民分散居住在附近15公里的山巒之間。落實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后,柳洞村將村民集中起來搬進新居。柳洞村原有貧困人口52戶75人,2017年已全部脫貧。

“我們把房子蓋好、裝修好、安好電器,村民直接拎包入住!”在村民蘇美娥大娘家里,柳洞村第一書記姜慶松指著房間里的陳設一一介紹。

蘇美娥家之前因殘致貧,如今光景好多了。“我記不清收入多少了,但我都寫著呢。”大娘彎腰從抽屜里翻出一張謄寫工整的賬單,土地流轉、低保、養老保險、殘疾人補助、邊境補貼、村里養牛養貂分紅等等共計3.7萬元,一年下來吃穿不愁。大娘家的墻上還貼著一張醫療清單,寫著醫保政策以及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對口醫生的姓名和聯系電話。

蘇美娥大娘的賬單。李洋攝

村支書金浩告訴我們,現在吉林省實行城鄉醫療保險,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村民的醫療支出大幅減少。原來村民每年要繳納290元醫保,政府補貼其中的160元。去年政府全部兜底,村民不用再花一分錢。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如今正變成現實。

“接二連三” 拉動產業扶貧新業態

“年紀大了也沒活兒干,成天瞎轉悠,一年家里收入只有三千多,還不夠我老伴吃藥的。”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徐明福連連擺手。

徐明福曾是和龍市八家子鎮1368名貧困人口中的一員。已經脫貧的他有個心愿,希望鎮里的桑黃產業越做越好,因為他在桑黃基地有一份工作,收入多了好幾倍。

農戶在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觀察桑黃種植情況。李洋攝

隨記者一同調研的菌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介紹:“桑黃是食用菌的一種,在抗癌、調節血脂血糖、治療痛風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市場前景好,現在國際上的售價快趕上靈芝了。”

“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去年實現收益52萬元,今年預計150萬元。”鎮黨委副書記王世明說,通過桑黃種植可以拉動貧困戶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收入從何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一天能有130元。除了在這摘,我還去其他農場,一個月差不多天天都有活兒干。”在汪清縣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采摘木耳的郎大叔不假思索地回答著我們的提問,手里的活計卻沒停下。僅靠采摘木耳這一項收入,郎大叔一年就能掙8000元。

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農民將剛收獲的木耳裝袋運輸。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據介紹,汪清縣黑木耳產值約34億元,像郎大叔這樣從事木耳相關產業的有近4萬余人,占全縣有勞動能力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二。

4萬余人從事的木耳產業,不單靠種植和采摘: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年包裝2500噸黑木耳的生產線已建設完成;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嘗試將木耳深加工成即食產品;全縣標準化菌包廠已達到53家……圍繞著木耳粗加工、深加工,一條清晰的產業鏈正在成型。

除了木耳這項“地利”,汪清縣還占有“天時”。

汪清縣光伏發電項目。李洋攝

進入汪清縣13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現場,車行十幾分鐘,一排排巨大的光伏板始終出現在視野中。遠遠望去,恰如古詩所寫的“甲光向日金鱗開”,場面蔚為壯觀。汪清縣項目推進服務中心副主任馬輝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扶貧收益1500萬元,為5000戶貧困戶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光伏板下的田地則進行現代農業種植,將來還要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的光伏產業園。

桑黃、木耳深加工,“光伏+農業”,產業鏈條的不斷豐富和延伸助推扶貧方式新變化。

“產業扶貧是最重要的穩定扶貧方式。”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越杰跟隨我們一路調研,心中早已有了一本賬,“打造產業鏈,暢通輸血管是脫貧后應繼續思考的問題。”

李玉院士以食用菌為例談到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桑黃產業、木耳產業可以幫助地區實現脫貧,但在保障‘脫貧不返貧’方面還需要對食用菌進行加工,讓它們變成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樣才能持續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對此有一個精妙的說法,叫促進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即進一步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還是數字最為直觀。以全國知名的產糧大縣吉林省榆樹市為例,去年,榆樹農業總產值171.3億元,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則達到了228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1.33倍。

有了穩固的產業鏈,產業扶貧才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真正得民心、走得遠。

五谷豐登 農產品創品牌還需發力

今年是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永芳回鄉創業的第五年。出于對家鄉的眷戀,她擱下做了近20多年的軟裝生意,從青島回到了汪清。

跟隨孫永芳走進園區,立體式木耳種植大棚、無人叉車、智能化生產車間刷新了調研團隊對木耳栽植的傳統印象。

“所有設備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光流水線圖紙我們就改了50多次。”站在生產車間門前“做中國最好的有機木耳”大標語下,孫永芳講得很有底氣。

但立志用高科技重新定義行業標準的她也不得不面對品牌建設的難題:“我們的產品好,但這個行業還沒有特別細分的標準,市場知名度不夠高,很難做到優質優價。”

“最大的難點是銷售問題。”孫永芳坦言。品牌建設歸根到底還是落在“銷售”上。

打造品牌是典型的現代營銷理念,當它遇上經銷商主導市場時,便成了一道難破解的題目。

林巖是汪清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負責人,他對前景很樂觀。“前幾年自己種木耳技術不行,賠錢賠得老上火了”,他說,“后來脫貧攻堅政策好,在政府幫扶下開始標準化生產,農場一年的收入就有200多萬,真是這輩子都不敢想的事兒!”

但提到銷售,他既高興又有點惱火。高興木耳不愁賣,惱火有的經銷商為了把價格壓下去在好木耳中摻次貨。

經銷商對崔玉清而言則有不一樣的意義。

崔玉清是吉林省金裕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他的企業與榆樹市政府共同打造了一塊優質水稻生產基地。

農民在榆樹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勞作。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相較品牌推廣,銷售渠道更讓崔玉清困擾:“我們賣給經銷商一噸米,假設我們能賺150元,他們就能賺到200元。”

“沒想過直銷?”我們不解。

崔玉清則有些無奈:“我們是小企業,負擔不起在各個地區建立銷售點的成本,還不如把米賣給經銷商。”

“沒有嘗試過網絡銷售?”

“我們沒有專業的人才進行管理。”

榆樹大米、延邊大米、和龍大米、梅河大米……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守著“皇家貢米”的美譽,幾天里我們接觸到的農產品區域品牌在省內口碑不錯,也正在為打造全國性的農業品牌而努力。

吉林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2018年發布的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做大做強“吉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突出地理信息和企業信息,提升品牌產品附加值。

“還是要把品牌建設好”,張越杰認為,“要三個方面同步發力:一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二是企業品牌建設,三是產品品牌建設。可以由政府牽頭搭建農產品區域公共平臺、農村電商平臺等,但品牌歸根到底是市場行為,政府發揮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最關鍵的還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品牌建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要有長遠規劃。建議各企業重視科技支撐,開發市場稀缺品,同時做好產品宣傳。”

金山銀山 要靠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

“我接著回答你上個問題。”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總經理姜玉升摘下安全帽,抖了抖襯衫,擦了擦頭上的汗珠,對記者說。他剛從22米高的糧倉上爬樓梯下來,身后是榆樹直屬庫壯觀的糧倉群。背靠著號稱“天下第一糧倉”的榆樹市,榆樹直屬庫儲藏的糧食足夠全市人民吃上500天。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上個世紀,一個糧庫只能儲藏一兩百噸糧食,而且儲藏條件差,糧食一年就變質。現在存上三年沒問題!”姜玉升說,“過去保管2萬噸糧食需要5到8個保管員,現在依托高科技手段,1個人就能保管4到5萬噸糧食。”

高科技手段在糧食儲藏環節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三農”工作作出的明確指示。

現代農業是什么樣? 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實例。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榆樹市五棵樹鎮是中央五部門認定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這里的廣隆村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遠近聞名,是新型經營主體的代表。村總支書記、合作社理事長叢建一邊帶調研團隊參觀合作社大院里價值百萬的各類農機,一邊回答提問。

“村里多少耕地采用機械化作業?”

“合作社今年流轉耕地945公頃,使全村1047公頃的土地流轉率達到91%,耕地基本連成片,適合大規劃機械化作業,形成集約經營規模化。”

“合作社的經營情況怎么樣?”

“2019年純利潤210萬元!”

據介紹,吉林省已發展合作社等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5600多個,創建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3個。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下,土地規模經營水平達到44.8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持續提升產業體系——

汪清吉天然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基地。李洋攝

在汪清縣柳樹河村,一排排現代化牛舍分布山間,牛兒不時走到它們的“運動場”踱步吃草。因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規劃,區域內的黃牛不再放牧散養。

汪清縣的思路是走現代化產業之路,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經營的方式,投資6.35億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建設了占地156萬余平方米的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項目的粗精飼料來自農作物,同時配套建設有機肥廠,提高資源轉化率,建設安全良性循環的經濟體系。

今年,吉林省提出了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工程。目前,已累計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6個,農業產業強鎮達到2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創建單位41個,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到27個。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全市420萬畝玉米田基本不施入化學農藥防治害蟲;加大米豆輪作的推廣力度,大豆茬是最好的養地茬,通過推廣該項技術可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施入,也可達到土地用養結合目的……”問起榆樹如何通過農業現代化手段保障糧食安全,榆樹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郎曉峰娓娓道來。

農業現代化不僅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也給榆樹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去年,榆樹市農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524元,比2018年增長8.6%。

根據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全省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水平,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75.6億斤,增產49億斤,增產量占全國41.2%,居全國第一位。

……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列出了30項工作,其中包括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這些,我們在吉林省都看到了進展。

行進在松遼平原的大地上,“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農業現代化”從電腦上的字符,變成了生動活躍的人間煙火。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吉林時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吉林省牢記總書記囑托,挑起農業農村現代化“金扁擔”,輕舟已過萬重山。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大道康莊”吉林篇 | 農業金扁擔 挑起綠水青山》 劉紅、姚奕、任佳暉、梁秋坪、王天樂、李洋

“我那時餓著肚子問周圍的老百姓,你們覺得什么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當知青時的日子。

那時,鄉親們回答,希望將來干活挑著金扁擔。

“我想這個目標也在實現中。‘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總書記說。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就農業現代化指出,如果不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不把農業現代化搞上去,現代化事業就有缺失,全面小康就沒有達標。

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背景下,“金扁擔”如何挑起綠水青山?

帶著這個問題,“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農業大省吉林調研采訪,探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金扁擔”。

安居樂業 新農村村民生活有保障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部,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說的就是這里。就是這樣一個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的地方,卻曾經是吉林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地區。帶著疑問,調研采訪從這里開始。

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是典型的朝鮮族聚集村,絕大多數村民是朝鮮族,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127人,現已全部脫貧。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里考察調研,提出三點期望:要打出糧食品牌、新農村要進行“廁所革命”、全面小康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如今,光東村已發展成知名的朝鮮族民俗村。

光東村的稻田。李洋攝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我們進村的時候正下著中雨,但鞋子和褲角沒有沾到一丁點兒泥土。村子里鮮花盛開,道路潔凈整齊。路邊一顆顆紅櫻桃,掛著亮晶晶的雨珠,讓人忍不住摘下來嘗嘗。

朝鮮族老阿媽朱今淑熱情地把我們讓到她家的炕上。她兩個兒子如今都住在城里,逢年過節回來看望。

“怎么不跟孩子進城住?”

“還是這里好。小時候在這里長大的,這是我的故鄉。”

讓老阿媽不肯離開的,除了眷戀不舍的故鄉情,還有5年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土地分紅不少、村容村貌變化。她最感激的是旱廁改造:“東北的冬天特別冷,上廁所就是遭罪。現在的衛生廁所方便又干凈!”對于已經70歲的老阿媽來說,上廁所足不出戶,的確是生活品質的一大改善。

不止是光東村。延邊州委常委、和龍市委書記金烈說:“到2020年10月,和龍全市的旱廁將全部清零,污水處理全部做完,實現農村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向城市看齊。”

不止“廁所革命”,新建老年活動中心、鋪設瀝青馬路、實施供水保障項目、安裝路燈……一點一滴的改變正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南坪鎮柳洞村是典型的少數民族邊境村,群山環抱,青瓦白墻,排列成行。之前,這里的村民分散居住在附近15公里的山巒之間。落實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后,柳洞村將村民集中起來搬進新居。柳洞村原有貧困人口52戶75人,2017年已全部脫貧。

“我們把房子蓋好、裝修好、安好電器,村民直接拎包入住!”在村民蘇美娥大娘家里,柳洞村第一書記姜慶松指著房間里的陳設一一介紹。

蘇美娥家之前因殘致貧,如今光景好多了。“我記不清收入多少了,但我都寫著呢。”大娘彎腰從抽屜里翻出一張謄寫工整的賬單,土地流轉、低保、養老保險、殘疾人補助、邊境補貼、村里養牛養貂分紅等等共計3.7萬元,一年下來吃穿不愁。大娘家的墻上還貼著一張醫療清單,寫著醫保政策以及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對口醫生的姓名和聯系電話。

蘇美娥大娘的賬單。李洋攝

村支書金浩告訴我們,現在吉林省實行城鄉醫療保險,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村民的醫療支出大幅減少。原來村民每年要繳納290元醫保,政府補貼其中的160元。去年政府全部兜底,村民不用再花一分錢。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如今正變成現實。

“接二連三” 拉動產業扶貧新業態

“年紀大了也沒活兒干,成天瞎轉悠,一年家里收入只有三千多,還不夠我老伴吃藥的。”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徐明福連連擺手。

徐明福曾是和龍市八家子鎮1368名貧困人口中的一員。已經脫貧的他有個心愿,希望鎮里的桑黃產業越做越好,因為他在桑黃基地有一份工作,收入多了好幾倍。

農戶在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觀察桑黃種植情況。李洋攝

隨記者一同調研的菌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介紹:“桑黃是食用菌的一種,在抗癌、調節血脂血糖、治療痛風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市場前景好,現在國際上的售價快趕上靈芝了。”

“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去年實現收益52萬元,今年預計150萬元。”鎮黨委副書記王世明說,通過桑黃種植可以拉動貧困戶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收入從何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一天能有130元。除了在這摘,我還去其他農場,一個月差不多天天都有活兒干。”在汪清縣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采摘木耳的郎大叔不假思索地回答著我們的提問,手里的活計卻沒停下。僅靠采摘木耳這一項收入,郎大叔一年就能掙8000元。

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農民將剛收獲的木耳裝袋運輸。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據介紹,汪清縣黑木耳產值約34億元,像郎大叔這樣從事木耳相關產業的有近4萬余人,占全縣有勞動能力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二。

4萬余人從事的木耳產業,不單靠種植和采摘: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年包裝2500噸黑木耳的生產線已建設完成;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嘗試將木耳深加工成即食產品;全縣標準化菌包廠已達到53家……圍繞著木耳粗加工、深加工,一條清晰的產業鏈正在成型。

除了木耳這項“地利”,汪清縣還占有“天時”。

汪清縣光伏發電項目。李洋攝

進入汪清縣13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現場,車行十幾分鐘,一排排巨大的光伏板始終出現在視野中。遠遠望去,恰如古詩所寫的“甲光向日金鱗開”,場面蔚為壯觀。汪清縣項目推進服務中心副主任馬輝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扶貧收益1500萬元,為5000戶貧困戶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光伏板下的田地則進行現代農業種植,將來還要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的光伏產業園。

桑黃、木耳深加工,“光伏+農業”,產業鏈條的不斷豐富和延伸助推扶貧方式新變化。

“產業扶貧是最重要的穩定扶貧方式。”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越杰跟隨我們一路調研,心中早已有了一本賬,“打造產業鏈,暢通輸血管是脫貧后應繼續思考的問題。”

李玉院士以食用菌為例談到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桑黃產業、木耳產業可以幫助地區實現脫貧,但在保障‘脫貧不返貧’方面還需要對食用菌進行加工,讓它們變成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樣才能持續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對此有一個精妙的說法,叫促進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即進一步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還是數字最為直觀。以全國知名的產糧大縣吉林省榆樹市為例,去年,榆樹農業總產值171.3億元,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則達到了228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1.33倍。

有了穩固的產業鏈,產業扶貧才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真正得民心、走得遠。

五谷豐登 農產品創品牌還需發力

今年是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永芳回鄉創業的第五年。出于對家鄉的眷戀,她擱下做了近20多年的軟裝生意,從青島回到了汪清。

跟隨孫永芳走進園區,立體式木耳種植大棚、無人叉車、智能化生產車間刷新了調研團隊對木耳栽植的傳統印象。

“所有設備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光流水線圖紙我們就改了50多次。”站在生產車間門前“做中國最好的有機木耳”大標語下,孫永芳講得很有底氣。

但立志用高科技重新定義行業標準的她也不得不面對品牌建設的難題:“我們的產品好,但這個行業還沒有特別細分的標準,市場知名度不夠高,很難做到優質優價。”

“最大的難點是銷售問題。”孫永芳坦言。品牌建設歸根到底還是落在“銷售”上。

打造品牌是典型的現代營銷理念,當它遇上經銷商主導市場時,便成了一道難破解的題目。

林巖是汪清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負責人,他對前景很樂觀。“前幾年自己種木耳技術不行,賠錢賠得老上火了”,他說,“后來脫貧攻堅政策好,在政府幫扶下開始標準化生產,農場一年的收入就有200多萬,真是這輩子都不敢想的事兒!”

但提到銷售,他既高興又有點惱火。高興木耳不愁賣,惱火有的經銷商為了把價格壓下去在好木耳中摻次貨。

經銷商對崔玉清而言則有不一樣的意義。

崔玉清是吉林省金裕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他的企業與榆樹市政府共同打造了一塊優質水稻生產基地。

農民在榆樹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勞作。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相較品牌推廣,銷售渠道更讓崔玉清困擾:“我們賣給經銷商一噸米,假設我們能賺150元,他們就能賺到200元。”

“沒想過直銷?”我們不解。

崔玉清則有些無奈:“我們是小企業,負擔不起在各個地區建立銷售點的成本,還不如把米賣給經銷商。”

“沒有嘗試過網絡銷售?”

“我們沒有專業的人才進行管理。”

榆樹大米、延邊大米、和龍大米、梅河大米……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守著“皇家貢米”的美譽,幾天里我們接觸到的農產品區域品牌在省內口碑不錯,也正在為打造全國性的農業品牌而努力。

吉林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2018年發布的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做大做強“吉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突出地理信息和企業信息,提升品牌產品附加值。

“還是要把品牌建設好”,張越杰認為,“要三個方面同步發力:一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二是企業品牌建設,三是產品品牌建設。可以由政府牽頭搭建農產品區域公共平臺、農村電商平臺等,但品牌歸根到底是市場行為,政府發揮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最關鍵的還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品牌建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要有長遠規劃。建議各企業重視科技支撐,開發市場稀缺品,同時做好產品宣傳。”

金山銀山 要靠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

“我接著回答你上個問題。”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總經理姜玉升摘下安全帽,抖了抖襯衫,擦了擦頭上的汗珠,對記者說。他剛從22米高的糧倉上爬樓梯下來,身后是榆樹直屬庫壯觀的糧倉群。背靠著號稱“天下第一糧倉”的榆樹市,榆樹直屬庫儲藏的糧食足夠全市人民吃上500天。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上個世紀,一個糧庫只能儲藏一兩百噸糧食,而且儲藏條件差,糧食一年就變質。現在存上三年沒問題!”姜玉升說,“過去保管2萬噸糧食需要5到8個保管員,現在依托高科技手段,1個人就能保管4到5萬噸糧食。”

高科技手段在糧食儲藏環節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三農”工作作出的明確指示。

現代農業是什么樣? 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實例。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榆樹市五棵樹鎮是中央五部門認定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這里的廣隆村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遠近聞名,是新型經營主體的代表。村總支書記、合作社理事長叢建一邊帶調研團隊參觀合作社大院里價值百萬的各類農機,一邊回答提問。

“村里多少耕地采用機械化作業?”

“合作社今年流轉耕地945公頃,使全村1047公頃的土地流轉率達到91%,耕地基本連成片,適合大規劃機械化作業,形成集約經營規模化。”

“合作社的經營情況怎么樣?”

“2019年純利潤210萬元!”

據介紹,吉林省已發展合作社等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5600多個,創建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3個。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下,土地規模經營水平達到44.8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持續提升產業體系——

汪清吉天然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基地。李洋攝

在汪清縣柳樹河村,一排排現代化牛舍分布山間,牛兒不時走到它們的“運動場”踱步吃草。因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規劃,區域內的黃牛不再放牧散養。

汪清縣的思路是走現代化產業之路,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經營的方式,投資6.35億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建設了占地156萬余平方米的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項目的粗精飼料來自農作物,同時配套建設有機肥廠,提高資源轉化率,建設安全良性循環的經濟體系。

今年,吉林省提出了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工程。目前,已累計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6個,農業產業強鎮達到2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創建單位41個,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到27個。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全市420萬畝玉米田基本不施入化學農藥防治害蟲;加大米豆輪作的推廣力度,大豆茬是最好的養地茬,通過推廣該項技術可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施入,也可達到土地用養結合目的……”問起榆樹如何通過農業現代化手段保障糧食安全,榆樹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郎曉峰娓娓道來。

農業現代化不僅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也給榆樹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去年,榆樹市農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524元,比2018年增長8.6%。

根據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全省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水平,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75.6億斤,增產49億斤,增產量占全國41.2%,居全國第一位。

……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列出了30項工作,其中包括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這些,我們在吉林省都看到了進展。

行進在松遼平原的大地上,“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農業現代化”從電腦上的字符,變成了生動活躍的人間煙火。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吉林時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吉林省牢記總書記囑托,挑起農業農村現代化“金扁擔”,輕舟已過萬重山。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大道康莊”吉林篇 | 農業金扁擔 挑起綠水青山》 劉紅、姚奕、任佳暉、梁秋坪、王天樂、李洋

“我那時餓著肚子問周圍的老百姓,你們覺得什么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當知青時的日子。

那時,鄉親們回答,希望將來干活挑著金扁擔。

“我想這個目標也在實現中。‘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總書記說。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就農業現代化指出,如果不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不把農業現代化搞上去,現代化事業就有缺失,全面小康就沒有達標。

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背景下,“金扁擔”如何挑起綠水青山?

帶著這個問題,“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農業大省吉林調研采訪,探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金扁擔”。

安居樂業 新農村村民生活有保障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部,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說的就是這里。就是這樣一個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的地方,卻曾經是吉林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地區。帶著疑問,調研采訪從這里開始。

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是典型的朝鮮族聚集村,絕大多數村民是朝鮮族,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127人,現已全部脫貧。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里考察調研,提出三點期望:要打出糧食品牌、新農村要進行“廁所革命”、全面小康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如今,光東村已發展成知名的朝鮮族民俗村。

光東村的稻田。李洋攝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我們進村的時候正下著中雨,但鞋子和褲角沒有沾到一丁點兒泥土。村子里鮮花盛開,道路潔凈整齊。路邊一顆顆紅櫻桃,掛著亮晶晶的雨珠,讓人忍不住摘下來嘗嘗。

朝鮮族老阿媽朱今淑熱情地把我們讓到她家的炕上。她兩個兒子如今都住在城里,逢年過節回來看望。

“怎么不跟孩子進城住?”

“還是這里好。小時候在這里長大的,這是我的故鄉。”

讓老阿媽不肯離開的,除了眷戀不舍的故鄉情,還有5年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土地分紅不少、村容村貌變化。她最感激的是旱廁改造:“東北的冬天特別冷,上廁所就是遭罪。現在的衛生廁所方便又干凈!”對于已經70歲的老阿媽來說,上廁所足不出戶,的確是生活品質的一大改善。

不止是光東村。延邊州委常委、和龍市委書記金烈說:“到2020年10月,和龍全市的旱廁將全部清零,污水處理全部做完,實現農村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向城市看齊。”

不止“廁所革命”,新建老年活動中心、鋪設瀝青馬路、實施供水保障項目、安裝路燈……一點一滴的改變正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南坪鎮柳洞村是典型的少數民族邊境村,群山環抱,青瓦白墻,排列成行。之前,這里的村民分散居住在附近15公里的山巒之間。落實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后,柳洞村將村民集中起來搬進新居。柳洞村原有貧困人口52戶75人,2017年已全部脫貧。

“我們把房子蓋好、裝修好、安好電器,村民直接拎包入住!”在村民蘇美娥大娘家里,柳洞村第一書記姜慶松指著房間里的陳設一一介紹。

蘇美娥家之前因殘致貧,如今光景好多了。“我記不清收入多少了,但我都寫著呢。”大娘彎腰從抽屜里翻出一張謄寫工整的賬單,土地流轉、低保、養老保險、殘疾人補助、邊境補貼、村里養牛養貂分紅等等共計3.7萬元,一年下來吃穿不愁。大娘家的墻上還貼著一張醫療清單,寫著醫保政策以及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對口醫生的姓名和聯系電話。

蘇美娥大娘的賬單。李洋攝

村支書金浩告訴我們,現在吉林省實行城鄉醫療保險,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村民的醫療支出大幅減少。原來村民每年要繳納290元醫保,政府補貼其中的160元。去年政府全部兜底,村民不用再花一分錢。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如今正變成現實。

“接二連三” 拉動產業扶貧新業態

“年紀大了也沒活兒干,成天瞎轉悠,一年家里收入只有三千多,還不夠我老伴吃藥的。”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徐明福連連擺手。

徐明福曾是和龍市八家子鎮1368名貧困人口中的一員。已經脫貧的他有個心愿,希望鎮里的桑黃產業越做越好,因為他在桑黃基地有一份工作,收入多了好幾倍。

農戶在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觀察桑黃種植情況。李洋攝

隨記者一同調研的菌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介紹:“桑黃是食用菌的一種,在抗癌、調節血脂血糖、治療痛風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市場前景好,現在國際上的售價快趕上靈芝了。”

“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去年實現收益52萬元,今年預計150萬元。”鎮黨委副書記王世明說,通過桑黃種植可以拉動貧困戶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收入從何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一天能有130元。除了在這摘,我還去其他農場,一個月差不多天天都有活兒干。”在汪清縣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采摘木耳的郎大叔不假思索地回答著我們的提問,手里的活計卻沒停下。僅靠采摘木耳這一項收入,郎大叔一年就能掙8000元。

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農民將剛收獲的木耳裝袋運輸。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據介紹,汪清縣黑木耳產值約34億元,像郎大叔這樣從事木耳相關產業的有近4萬余人,占全縣有勞動能力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二。

4萬余人從事的木耳產業,不單靠種植和采摘: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年包裝2500噸黑木耳的生產線已建設完成;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嘗試將木耳深加工成即食產品;全縣標準化菌包廠已達到53家……圍繞著木耳粗加工、深加工,一條清晰的產業鏈正在成型。

除了木耳這項“地利”,汪清縣還占有“天時”。

汪清縣光伏發電項目。李洋攝

進入汪清縣13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現場,車行十幾分鐘,一排排巨大的光伏板始終出現在視野中。遠遠望去,恰如古詩所寫的“甲光向日金鱗開”,場面蔚為壯觀。汪清縣項目推進服務中心副主任馬輝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扶貧收益1500萬元,為5000戶貧困戶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光伏板下的田地則進行現代農業種植,將來還要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的光伏產業園。

桑黃、木耳深加工,“光伏+農業”,產業鏈條的不斷豐富和延伸助推扶貧方式新變化。

“產業扶貧是最重要的穩定扶貧方式。”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越杰跟隨我們一路調研,心中早已有了一本賬,“打造產業鏈,暢通輸血管是脫貧后應繼續思考的問題。”

李玉院士以食用菌為例談到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桑黃產業、木耳產業可以幫助地區實現脫貧,但在保障‘脫貧不返貧’方面還需要對食用菌進行加工,讓它們變成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樣才能持續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對此有一個精妙的說法,叫促進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即進一步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還是數字最為直觀。以全國知名的產糧大縣吉林省榆樹市為例,去年,榆樹農業總產值171.3億元,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則達到了228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1.33倍。

有了穩固的產業鏈,產業扶貧才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真正得民心、走得遠。

五谷豐登 農產品創品牌還需發力

今年是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永芳回鄉創業的第五年。出于對家鄉的眷戀,她擱下做了近20多年的軟裝生意,從青島回到了汪清。

跟隨孫永芳走進園區,立體式木耳種植大棚、無人叉車、智能化生產車間刷新了調研團隊對木耳栽植的傳統印象。

“所有設備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光流水線圖紙我們就改了50多次。”站在生產車間門前“做中國最好的有機木耳”大標語下,孫永芳講得很有底氣。

但立志用高科技重新定義行業標準的她也不得不面對品牌建設的難題:“我們的產品好,但這個行業還沒有特別細分的標準,市場知名度不夠高,很難做到優質優價。”

“最大的難點是銷售問題。”孫永芳坦言。品牌建設歸根到底還是落在“銷售”上。

打造品牌是典型的現代營銷理念,當它遇上經銷商主導市場時,便成了一道難破解的題目。

林巖是汪清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負責人,他對前景很樂觀。“前幾年自己種木耳技術不行,賠錢賠得老上火了”,他說,“后來脫貧攻堅政策好,在政府幫扶下開始標準化生產,農場一年的收入就有200多萬,真是這輩子都不敢想的事兒!”

但提到銷售,他既高興又有點惱火。高興木耳不愁賣,惱火有的經銷商為了把價格壓下去在好木耳中摻次貨。

經銷商對崔玉清而言則有不一樣的意義。

崔玉清是吉林省金裕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他的企業與榆樹市政府共同打造了一塊優質水稻生產基地。

農民在榆樹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勞作。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相較品牌推廣,銷售渠道更讓崔玉清困擾:“我們賣給經銷商一噸米,假設我們能賺150元,他們就能賺到200元。”

“沒想過直銷?”我們不解。

崔玉清則有些無奈:“我們是小企業,負擔不起在各個地區建立銷售點的成本,還不如把米賣給經銷商。”

“沒有嘗試過網絡銷售?”

“我們沒有專業的人才進行管理。”

榆樹大米、延邊大米、和龍大米、梅河大米……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守著“皇家貢米”的美譽,幾天里我們接觸到的農產品區域品牌在省內口碑不錯,也正在為打造全國性的農業品牌而努力。

吉林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2018年發布的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做大做強“吉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突出地理信息和企業信息,提升品牌產品附加值。

“還是要把品牌建設好”,張越杰認為,“要三個方面同步發力:一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二是企業品牌建設,三是產品品牌建設。可以由政府牽頭搭建農產品區域公共平臺、農村電商平臺等,但品牌歸根到底是市場行為,政府發揮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最關鍵的還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品牌建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要有長遠規劃。建議各企業重視科技支撐,開發市場稀缺品,同時做好產品宣傳。”

金山銀山 要靠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

“我接著回答你上個問題。”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總經理姜玉升摘下安全帽,抖了抖襯衫,擦了擦頭上的汗珠,對記者說。他剛從22米高的糧倉上爬樓梯下來,身后是榆樹直屬庫壯觀的糧倉群。背靠著號稱“天下第一糧倉”的榆樹市,榆樹直屬庫儲藏的糧食足夠全市人民吃上500天。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上個世紀,一個糧庫只能儲藏一兩百噸糧食,而且儲藏條件差,糧食一年就變質。現在存上三年沒問題!”姜玉升說,“過去保管2萬噸糧食需要5到8個保管員,現在依托高科技手段,1個人就能保管4到5萬噸糧食。”

高科技手段在糧食儲藏環節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三農”工作作出的明確指示。

現代農業是什么樣? 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實例。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榆樹市五棵樹鎮是中央五部門認定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這里的廣隆村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遠近聞名,是新型經營主體的代表。村總支書記、合作社理事長叢建一邊帶調研團隊參觀合作社大院里價值百萬的各類農機,一邊回答提問。

“村里多少耕地采用機械化作業?”

“合作社今年流轉耕地945公頃,使全村1047公頃的土地流轉率達到91%,耕地基本連成片,適合大規劃機械化作業,形成集約經營規模化。”

“合作社的經營情況怎么樣?”

“2019年純利潤210萬元!”

據介紹,吉林省已發展合作社等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5600多個,創建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3個。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下,土地規模經營水平達到44.8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持續提升產業體系——

汪清吉天然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基地。李洋攝

在汪清縣柳樹河村,一排排現代化牛舍分布山間,牛兒不時走到它們的“運動場”踱步吃草。因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規劃,區域內的黃牛不再放牧散養。

汪清縣的思路是走現代化產業之路,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經營的方式,投資6.35億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建設了占地156萬余平方米的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項目的粗精飼料來自農作物,同時配套建設有機肥廠,提高資源轉化率,建設安全良性循環的經濟體系。

今年,吉林省提出了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工程。目前,已累計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6個,農業產業強鎮達到2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創建單位41個,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到27個。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全市420萬畝玉米田基本不施入化學農藥防治害蟲;加大米豆輪作的推廣力度,大豆茬是最好的養地茬,通過推廣該項技術可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施入,也可達到土地用養結合目的……”問起榆樹如何通過農業現代化手段保障糧食安全,榆樹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郎曉峰娓娓道來。

農業現代化不僅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也給榆樹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去年,榆樹市農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524元,比2018年增長8.6%。

根據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全省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水平,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75.6億斤,增產49億斤,增產量占全國41.2%,居全國第一位。

……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列出了30項工作,其中包括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這些,我們在吉林省都看到了進展。

行進在松遼平原的大地上,“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農業現代化”從電腦上的字符,變成了生動活躍的人間煙火。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吉林時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吉林省牢記總書記囑托,挑起農業農村現代化“金扁擔”,輕舟已過萬重山。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大道康莊”吉林篇 | 農業金扁擔 挑起綠水青山》 劉紅、姚奕、任佳暉、梁秋坪、王天樂、李洋

“我那時餓著肚子問周圍的老百姓,你們覺得什么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當知青時的日子。

那時,鄉親們回答,希望將來干活挑著金扁擔。

“我想這個目標也在實現中。‘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總書記說。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就農業現代化指出,如果不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不把農業現代化搞上去,現代化事業就有缺失,全面小康就沒有達標。

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背景下,“金扁擔”如何挑起綠水青山?

帶著這個問題,“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農業大省吉林調研采訪,探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金扁擔”。

安居樂業 新農村村民生活有保障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部,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說的就是這里。就是這樣一個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的地方,卻曾經是吉林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地區。帶著疑問,調研采訪從這里開始。

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是典型的朝鮮族聚集村,絕大多數村民是朝鮮族,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127人,現已全部脫貧。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里考察調研,提出三點期望:要打出糧食品牌、新農村要進行“廁所革命”、全面小康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如今,光東村已發展成知名的朝鮮族民俗村。

光東村的稻田。李洋攝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我們進村的時候正下著中雨,但鞋子和褲角沒有沾到一丁點兒泥土。村子里鮮花盛開,道路潔凈整齊。路邊一顆顆紅櫻桃,掛著亮晶晶的雨珠,讓人忍不住摘下來嘗嘗。

朝鮮族老阿媽朱今淑熱情地把我們讓到她家的炕上。她兩個兒子如今都住在城里,逢年過節回來看望。

“怎么不跟孩子進城住?”

“還是這里好。小時候在這里長大的,這是我的故鄉。”

讓老阿媽不肯離開的,除了眷戀不舍的故鄉情,還有5年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土地分紅不少、村容村貌變化。她最感激的是旱廁改造:“東北的冬天特別冷,上廁所就是遭罪。現在的衛生廁所方便又干凈!”對于已經70歲的老阿媽來說,上廁所足不出戶,的確是生活品質的一大改善。

不止是光東村。延邊州委常委、和龍市委書記金烈說:“到2020年10月,和龍全市的旱廁將全部清零,污水處理全部做完,實現農村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向城市看齊。”

不止“廁所革命”,新建老年活動中心、鋪設瀝青馬路、實施供水保障項目、安裝路燈……一點一滴的改變正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南坪鎮柳洞村是典型的少數民族邊境村,群山環抱,青瓦白墻,排列成行。之前,這里的村民分散居住在附近15公里的山巒之間。落實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后,柳洞村將村民集中起來搬進新居。柳洞村原有貧困人口52戶75人,2017年已全部脫貧。

“我們把房子蓋好、裝修好、安好電器,村民直接拎包入住!”在村民蘇美娥大娘家里,柳洞村第一書記姜慶松指著房間里的陳設一一介紹。

蘇美娥家之前因殘致貧,如今光景好多了。“我記不清收入多少了,但我都寫著呢。”大娘彎腰從抽屜里翻出一張謄寫工整的賬單,土地流轉、低保、養老保險、殘疾人補助、邊境補貼、村里養牛養貂分紅等等共計3.7萬元,一年下來吃穿不愁。大娘家的墻上還貼著一張醫療清單,寫著醫保政策以及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對口醫生的姓名和聯系電話。

蘇美娥大娘的賬單。李洋攝

村支書金浩告訴我們,現在吉林省實行城鄉醫療保險,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村民的醫療支出大幅減少。原來村民每年要繳納290元醫保,政府補貼其中的160元。去年政府全部兜底,村民不用再花一分錢。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如今正變成現實。

“接二連三” 拉動產業扶貧新業態

“年紀大了也沒活兒干,成天瞎轉悠,一年家里收入只有三千多,還不夠我老伴吃藥的。”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徐明福連連擺手。

徐明福曾是和龍市八家子鎮1368名貧困人口中的一員。已經脫貧的他有個心愿,希望鎮里的桑黃產業越做越好,因為他在桑黃基地有一份工作,收入多了好幾倍。

農戶在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觀察桑黃種植情況。李洋攝

隨記者一同調研的菌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介紹:“桑黃是食用菌的一種,在抗癌、調節血脂血糖、治療痛風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市場前景好,現在國際上的售價快趕上靈芝了。”

“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去年實現收益52萬元,今年預計150萬元。”鎮黨委副書記王世明說,通過桑黃種植可以拉動貧困戶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收入從何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一天能有130元。除了在這摘,我還去其他農場,一個月差不多天天都有活兒干。”在汪清縣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采摘木耳的郎大叔不假思索地回答著我們的提問,手里的活計卻沒停下。僅靠采摘木耳這一項收入,郎大叔一年就能掙8000元。

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農民將剛收獲的木耳裝袋運輸。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據介紹,汪清縣黑木耳產值約34億元,像郎大叔這樣從事木耳相關產業的有近4萬余人,占全縣有勞動能力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二。

4萬余人從事的木耳產業,不單靠種植和采摘: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年包裝2500噸黑木耳的生產線已建設完成;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嘗試將木耳深加工成即食產品;全縣標準化菌包廠已達到53家……圍繞著木耳粗加工、深加工,一條清晰的產業鏈正在成型。

除了木耳這項“地利”,汪清縣還占有“天時”。

汪清縣光伏發電項目。李洋攝

進入汪清縣13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現場,車行十幾分鐘,一排排巨大的光伏板始終出現在視野中。遠遠望去,恰如古詩所寫的“甲光向日金鱗開”,場面蔚為壯觀。汪清縣項目推進服務中心副主任馬輝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扶貧收益1500萬元,為5000戶貧困戶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光伏板下的田地則進行現代農業種植,將來還要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的光伏產業園。

桑黃、木耳深加工,“光伏+農業”,產業鏈條的不斷豐富和延伸助推扶貧方式新變化。

“產業扶貧是最重要的穩定扶貧方式。”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越杰跟隨我們一路調研,心中早已有了一本賬,“打造產業鏈,暢通輸血管是脫貧后應繼續思考的問題。”

李玉院士以食用菌為例談到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桑黃產業、木耳產業可以幫助地區實現脫貧,但在保障‘脫貧不返貧’方面還需要對食用菌進行加工,讓它們變成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樣才能持續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對此有一個精妙的說法,叫促進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即進一步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還是數字最為直觀。以全國知名的產糧大縣吉林省榆樹市為例,去年,榆樹農業總產值171.3億元,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則達到了228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1.33倍。

有了穩固的產業鏈,產業扶貧才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真正得民心、走得遠。

五谷豐登 農產品創品牌還需發力

今年是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永芳回鄉創業的第五年。出于對家鄉的眷戀,她擱下做了近20多年的軟裝生意,從青島回到了汪清。

跟隨孫永芳走進園區,立體式木耳種植大棚、無人叉車、智能化生產車間刷新了調研團隊對木耳栽植的傳統印象。

“所有設備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光流水線圖紙我們就改了50多次。”站在生產車間門前“做中國最好的有機木耳”大標語下,孫永芳講得很有底氣。

但立志用高科技重新定義行業標準的她也不得不面對品牌建設的難題:“我們的產品好,但這個行業還沒有特別細分的標準,市場知名度不夠高,很難做到優質優價。”

“最大的難點是銷售問題。”孫永芳坦言。品牌建設歸根到底還是落在“銷售”上。

打造品牌是典型的現代營銷理念,當它遇上經銷商主導市場時,便成了一道難破解的題目。

林巖是汪清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負責人,他對前景很樂觀。“前幾年自己種木耳技術不行,賠錢賠得老上火了”,他說,“后來脫貧攻堅政策好,在政府幫扶下開始標準化生產,農場一年的收入就有200多萬,真是這輩子都不敢想的事兒!”

但提到銷售,他既高興又有點惱火。高興木耳不愁賣,惱火有的經銷商為了把價格壓下去在好木耳中摻次貨。

經銷商對崔玉清而言則有不一樣的意義。

崔玉清是吉林省金裕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他的企業與榆樹市政府共同打造了一塊優質水稻生產基地。

農民在榆樹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勞作。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相較品牌推廣,銷售渠道更讓崔玉清困擾:“我們賣給經銷商一噸米,假設我們能賺150元,他們就能賺到200元。”

“沒想過直銷?”我們不解。

崔玉清則有些無奈:“我們是小企業,負擔不起在各個地區建立銷售點的成本,還不如把米賣給經銷商。”

“沒有嘗試過網絡銷售?”

“我們沒有專業的人才進行管理。”

榆樹大米、延邊大米、和龍大米、梅河大米……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守著“皇家貢米”的美譽,幾天里我們接觸到的農產品區域品牌在省內口碑不錯,也正在為打造全國性的農業品牌而努力。

吉林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2018年發布的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做大做強“吉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突出地理信息和企業信息,提升品牌產品附加值。

“還是要把品牌建設好”,張越杰認為,“要三個方面同步發力:一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二是企業品牌建設,三是產品品牌建設。可以由政府牽頭搭建農產品區域公共平臺、農村電商平臺等,但品牌歸根到底是市場行為,政府發揮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最關鍵的還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品牌建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要有長遠規劃。建議各企業重視科技支撐,開發市場稀缺品,同時做好產品宣傳。”

金山銀山 要靠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

“我接著回答你上個問題。”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總經理姜玉升摘下安全帽,抖了抖襯衫,擦了擦頭上的汗珠,對記者說。他剛從22米高的糧倉上爬樓梯下來,身后是榆樹直屬庫壯觀的糧倉群。背靠著號稱“天下第一糧倉”的榆樹市,榆樹直屬庫儲藏的糧食足夠全市人民吃上500天。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上個世紀,一個糧庫只能儲藏一兩百噸糧食,而且儲藏條件差,糧食一年就變質。現在存上三年沒問題!”姜玉升說,“過去保管2萬噸糧食需要5到8個保管員,現在依托高科技手段,1個人就能保管4到5萬噸糧食。”

高科技手段在糧食儲藏環節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三農”工作作出的明確指示。

現代農業是什么樣? 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實例。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榆樹市五棵樹鎮是中央五部門認定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這里的廣隆村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遠近聞名,是新型經營主體的代表。村總支書記、合作社理事長叢建一邊帶調研團隊參觀合作社大院里價值百萬的各類農機,一邊回答提問。

“村里多少耕地采用機械化作業?”

“合作社今年流轉耕地945公頃,使全村1047公頃的土地流轉率達到91%,耕地基本連成片,適合大規劃機械化作業,形成集約經營規模化。”

“合作社的經營情況怎么樣?”

“2019年純利潤210萬元!”

據介紹,吉林省已發展合作社等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5600多個,創建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3個。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下,土地規模經營水平達到44.8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持續提升產業體系——

汪清吉天然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基地。李洋攝

在汪清縣柳樹河村,一排排現代化牛舍分布山間,牛兒不時走到它們的“運動場”踱步吃草。因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規劃,區域內的黃牛不再放牧散養。

汪清縣的思路是走現代化產業之路,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經營的方式,投資6.35億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建設了占地156萬余平方米的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項目的粗精飼料來自農作物,同時配套建設有機肥廠,提高資源轉化率,建設安全良性循環的經濟體系。

今年,吉林省提出了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工程。目前,已累計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6個,農業產業強鎮達到2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創建單位41個,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到27個。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全市420萬畝玉米田基本不施入化學農藥防治害蟲;加大米豆輪作的推廣力度,大豆茬是最好的養地茬,通過推廣該項技術可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施入,也可達到土地用養結合目的……”問起榆樹如何通過農業現代化手段保障糧食安全,榆樹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郎曉峰娓娓道來。

農業現代化不僅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也給榆樹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去年,榆樹市農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524元,比2018年增長8.6%。

根據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全省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水平,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75.6億斤,增產49億斤,增產量占全國41.2%,居全國第一位。

……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列出了30項工作,其中包括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這些,我們在吉林省都看到了進展。

行進在松遼平原的大地上,“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農業現代化”從電腦上的字符,變成了生動活躍的人間煙火。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吉林時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吉林省牢記總書記囑托,挑起農業農村現代化“金扁擔”,輕舟已過萬重山。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大道康莊”吉林篇 | 農業金扁擔 挑起綠水青山》 劉紅、姚奕、任佳暉、梁秋坪、王天樂、李洋

“我那時餓著肚子問周圍的老百姓,你們覺得什么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當知青時的日子。

那時,鄉親們回答,希望將來干活挑著金扁擔。

“我想這個目標也在實現中。‘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總書記說。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就農業現代化指出,如果不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不把農業現代化搞上去,現代化事業就有缺失,全面小康就沒有達標。

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背景下,“金扁擔”如何挑起綠水青山?

帶著這個問題,“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農業大省吉林調研采訪,探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金扁擔”。

安居樂業 新農村村民生活有保障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部,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說的就是這里。就是這樣一個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的地方,卻曾經是吉林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地區。帶著疑問,調研采訪從這里開始。

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是典型的朝鮮族聚集村,絕大多數村民是朝鮮族,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127人,現已全部脫貧。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里考察調研,提出三點期望:要打出糧食品牌、新農村要進行“廁所革命”、全面小康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如今,光東村已發展成知名的朝鮮族民俗村。

光東村的稻田。李洋攝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我們進村的時候正下著中雨,但鞋子和褲角沒有沾到一丁點兒泥土。村子里鮮花盛開,道路潔凈整齊。路邊一顆顆紅櫻桃,掛著亮晶晶的雨珠,讓人忍不住摘下來嘗嘗。

朝鮮族老阿媽朱今淑熱情地把我們讓到她家的炕上。她兩個兒子如今都住在城里,逢年過節回來看望。

“怎么不跟孩子進城住?”

“還是這里好。小時候在這里長大的,這是我的故鄉。”

讓老阿媽不肯離開的,除了眷戀不舍的故鄉情,還有5年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土地分紅不少、村容村貌變化。她最感激的是旱廁改造:“東北的冬天特別冷,上廁所就是遭罪。現在的衛生廁所方便又干凈!”對于已經70歲的老阿媽來說,上廁所足不出戶,的確是生活品質的一大改善。

不止是光東村。延邊州委常委、和龍市委書記金烈說:“到2020年10月,和龍全市的旱廁將全部清零,污水處理全部做完,實現農村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向城市看齊。”

不止“廁所革命”,新建老年活動中心、鋪設瀝青馬路、實施供水保障項目、安裝路燈……一點一滴的改變正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南坪鎮柳洞村是典型的少數民族邊境村,群山環抱,青瓦白墻,排列成行。之前,這里的村民分散居住在附近15公里的山巒之間。落實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后,柳洞村將村民集中起來搬進新居。柳洞村原有貧困人口52戶75人,2017年已全部脫貧。

“我們把房子蓋好、裝修好、安好電器,村民直接拎包入住!”在村民蘇美娥大娘家里,柳洞村第一書記姜慶松指著房間里的陳設一一介紹。

蘇美娥家之前因殘致貧,如今光景好多了。“我記不清收入多少了,但我都寫著呢。”大娘彎腰從抽屜里翻出一張謄寫工整的賬單,土地流轉、低保、養老保險、殘疾人補助、邊境補貼、村里養牛養貂分紅等等共計3.7萬元,一年下來吃穿不愁。大娘家的墻上還貼著一張醫療清單,寫著醫保政策以及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對口醫生的姓名和聯系電話。

蘇美娥大娘的賬單。李洋攝

村支書金浩告訴我們,現在吉林省實行城鄉醫療保險,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村民的醫療支出大幅減少。原來村民每年要繳納290元醫保,政府補貼其中的160元。去年政府全部兜底,村民不用再花一分錢。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如今正變成現實。

“接二連三” 拉動產業扶貧新業態

“年紀大了也沒活兒干,成天瞎轉悠,一年家里收入只有三千多,還不夠我老伴吃藥的。”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徐明福連連擺手。

徐明福曾是和龍市八家子鎮1368名貧困人口中的一員。已經脫貧的他有個心愿,希望鎮里的桑黃產業越做越好,因為他在桑黃基地有一份工作,收入多了好幾倍。

農戶在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觀察桑黃種植情況。李洋攝

隨記者一同調研的菌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介紹:“桑黃是食用菌的一種,在抗癌、調節血脂血糖、治療痛風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市場前景好,現在國際上的售價快趕上靈芝了。”

“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去年實現收益52萬元,今年預計150萬元。”鎮黨委副書記王世明說,通過桑黃種植可以拉動貧困戶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收入從何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一天能有130元。除了在這摘,我還去其他農場,一個月差不多天天都有活兒干。”在汪清縣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采摘木耳的郎大叔不假思索地回答著我們的提問,手里的活計卻沒停下。僅靠采摘木耳這一項收入,郎大叔一年就能掙8000元。

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農民將剛收獲的木耳裝袋運輸。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據介紹,汪清縣黑木耳產值約34億元,像郎大叔這樣從事木耳相關產業的有近4萬余人,占全縣有勞動能力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二。

4萬余人從事的木耳產業,不單靠種植和采摘: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年包裝2500噸黑木耳的生產線已建設完成;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嘗試將木耳深加工成即食產品;全縣標準化菌包廠已達到53家……圍繞著木耳粗加工、深加工,一條清晰的產業鏈正在成型。

除了木耳這項“地利”,汪清縣還占有“天時”。

汪清縣光伏發電項目。李洋攝

進入汪清縣13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現場,車行十幾分鐘,一排排巨大的光伏板始終出現在視野中。遠遠望去,恰如古詩所寫的“甲光向日金鱗開”,場面蔚為壯觀。汪清縣項目推進服務中心副主任馬輝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扶貧收益1500萬元,為5000戶貧困戶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光伏板下的田地則進行現代農業種植,將來還要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的光伏產業園。

桑黃、木耳深加工,“光伏+農業”,產業鏈條的不斷豐富和延伸助推扶貧方式新變化。

“產業扶貧是最重要的穩定扶貧方式。”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越杰跟隨我們一路調研,心中早已有了一本賬,“打造產業鏈,暢通輸血管是脫貧后應繼續思考的問題。”

李玉院士以食用菌為例談到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桑黃產業、木耳產業可以幫助地區實現脫貧,但在保障‘脫貧不返貧’方面還需要對食用菌進行加工,讓它們變成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樣才能持續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對此有一個精妙的說法,叫促進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即進一步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還是數字最為直觀。以全國知名的產糧大縣吉林省榆樹市為例,去年,榆樹農業總產值171.3億元,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則達到了228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1.33倍。

有了穩固的產業鏈,產業扶貧才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真正得民心、走得遠。

五谷豐登 農產品創品牌還需發力

今年是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永芳回鄉創業的第五年。出于對家鄉的眷戀,她擱下做了近20多年的軟裝生意,從青島回到了汪清。

跟隨孫永芳走進園區,立體式木耳種植大棚、無人叉車、智能化生產車間刷新了調研團隊對木耳栽植的傳統印象。

“所有設備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光流水線圖紙我們就改了50多次。”站在生產車間門前“做中國最好的有機木耳”大標語下,孫永芳講得很有底氣。

但立志用高科技重新定義行業標準的她也不得不面對品牌建設的難題:“我們的產品好,但這個行業還沒有特別細分的標準,市場知名度不夠高,很難做到優質優價。”

“最大的難點是銷售問題。”孫永芳坦言。品牌建設歸根到底還是落在“銷售”上。

打造品牌是典型的現代營銷理念,當它遇上經銷商主導市場時,便成了一道難破解的題目。

林巖是汪清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負責人,他對前景很樂觀。“前幾年自己種木耳技術不行,賠錢賠得老上火了”,他說,“后來脫貧攻堅政策好,在政府幫扶下開始標準化生產,農場一年的收入就有200多萬,真是這輩子都不敢想的事兒!”

但提到銷售,他既高興又有點惱火。高興木耳不愁賣,惱火有的經銷商為了把價格壓下去在好木耳中摻次貨。

經銷商對崔玉清而言則有不一樣的意義。

崔玉清是吉林省金裕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他的企業與榆樹市政府共同打造了一塊優質水稻生產基地。

農民在榆樹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勞作。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相較品牌推廣,銷售渠道更讓崔玉清困擾:“我們賣給經銷商一噸米,假設我們能賺150元,他們就能賺到200元。”

“沒想過直銷?”我們不解。

崔玉清則有些無奈:“我們是小企業,負擔不起在各個地區建立銷售點的成本,還不如把米賣給經銷商。”

“沒有嘗試過網絡銷售?”

“我們沒有專業的人才進行管理。”

榆樹大米、延邊大米、和龍大米、梅河大米……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守著“皇家貢米”的美譽,幾天里我們接觸到的農產品區域品牌在省內口碑不錯,也正在為打造全國性的農業品牌而努力。

吉林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2018年發布的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做大做強“吉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突出地理信息和企業信息,提升品牌產品附加值。

“還是要把品牌建設好”,張越杰認為,“要三個方面同步發力:一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二是企業品牌建設,三是產品品牌建設。可以由政府牽頭搭建農產品區域公共平臺、農村電商平臺等,但品牌歸根到底是市場行為,政府發揮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最關鍵的還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品牌建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要有長遠規劃。建議各企業重視科技支撐,開發市場稀缺品,同時做好產品宣傳。”

金山銀山 要靠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

“我接著回答你上個問題。”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總經理姜玉升摘下安全帽,抖了抖襯衫,擦了擦頭上的汗珠,對記者說。他剛從22米高的糧倉上爬樓梯下來,身后是榆樹直屬庫壯觀的糧倉群。背靠著號稱“天下第一糧倉”的榆樹市,榆樹直屬庫儲藏的糧食足夠全市人民吃上500天。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上個世紀,一個糧庫只能儲藏一兩百噸糧食,而且儲藏條件差,糧食一年就變質。現在存上三年沒問題!”姜玉升說,“過去保管2萬噸糧食需要5到8個保管員,現在依托高科技手段,1個人就能保管4到5萬噸糧食。”

高科技手段在糧食儲藏環節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三農”工作作出的明確指示。

現代農業是什么樣? 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實例。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榆樹市五棵樹鎮是中央五部門認定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這里的廣隆村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遠近聞名,是新型經營主體的代表。村總支書記、合作社理事長叢建一邊帶調研團隊參觀合作社大院里價值百萬的各類農機,一邊回答提問。

“村里多少耕地采用機械化作業?”

“合作社今年流轉耕地945公頃,使全村1047公頃的土地流轉率達到91%,耕地基本連成片,適合大規劃機械化作業,形成集約經營規模化。”

“合作社的經營情況怎么樣?”

“2019年純利潤210萬元!”

據介紹,吉林省已發展合作社等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5600多個,創建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3個。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下,土地規模經營水平達到44.8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持續提升產業體系——

汪清吉天然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基地。李洋攝

在汪清縣柳樹河村,一排排現代化牛舍分布山間,牛兒不時走到它們的“運動場”踱步吃草。因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規劃,區域內的黃牛不再放牧散養。

汪清縣的思路是走現代化產業之路,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經營的方式,投資6.35億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建設了占地156萬余平方米的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項目的粗精飼料來自農作物,同時配套建設有機肥廠,提高資源轉化率,建設安全良性循環的經濟體系。

今年,吉林省提出了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工程。目前,已累計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6個,農業產業強鎮達到2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創建單位41個,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到27個。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全市420萬畝玉米田基本不施入化學農藥防治害蟲;加大米豆輪作的推廣力度,大豆茬是最好的養地茬,通過推廣該項技術可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施入,也可達到土地用養結合目的……”問起榆樹如何通過農業現代化手段保障糧食安全,榆樹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郎曉峰娓娓道來。

農業現代化不僅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也給榆樹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去年,榆樹市農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524元,比2018年增長8.6%。

根據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全省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水平,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75.6億斤,增產49億斤,增產量占全國41.2%,居全國第一位。

……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列出了30項工作,其中包括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這些,我們在吉林省都看到了進展。

行進在松遼平原的大地上,“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農業現代化”從電腦上的字符,變成了生動活躍的人間煙火。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吉林時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吉林省牢記總書記囑托,挑起農業農村現代化“金扁擔”,輕舟已過萬重山。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大道康莊”吉林篇 | 農業金扁擔 挑起綠水青山》 劉紅、姚奕、任佳暉、梁秋坪、王天樂、李洋

“我那時餓著肚子問周圍的老百姓,你們覺得什么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當知青時的日子。

那時,鄉親們回答,希望將來干活挑著金扁擔。

“我想這個目標也在實現中。‘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總書記說。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就農業現代化指出,如果不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不把農業現代化搞上去,現代化事業就有缺失,全面小康就沒有達標。

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背景下,“金扁擔”如何挑起綠水青山?

帶著這個問題,“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農業大省吉林調研采訪,探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金扁擔”。

安居樂業 新農村村民生活有保障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部,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說的就是這里。就是這樣一個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的地方,卻曾經是吉林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地區。帶著疑問,調研采訪從這里開始。

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是典型的朝鮮族聚集村,絕大多數村民是朝鮮族,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127人,現已全部脫貧。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里考察調研,提出三點期望:要打出糧食品牌、新農村要進行“廁所革命”、全面小康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如今,光東村已發展成知名的朝鮮族民俗村。

光東村的稻田。李洋攝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我們進村的時候正下著中雨,但鞋子和褲角沒有沾到一丁點兒泥土。村子里鮮花盛開,道路潔凈整齊。路邊一顆顆紅櫻桃,掛著亮晶晶的雨珠,讓人忍不住摘下來嘗嘗。

朝鮮族老阿媽朱今淑熱情地把我們讓到她家的炕上。她兩個兒子如今都住在城里,逢年過節回來看望。

“怎么不跟孩子進城住?”

“還是這里好。小時候在這里長大的,這是我的故鄉。”

讓老阿媽不肯離開的,除了眷戀不舍的故鄉情,還有5年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土地分紅不少、村容村貌變化。她最感激的是旱廁改造:“東北的冬天特別冷,上廁所就是遭罪。現在的衛生廁所方便又干凈!”對于已經70歲的老阿媽來說,上廁所足不出戶,的確是生活品質的一大改善。

不止是光東村。延邊州委常委、和龍市委書記金烈說:“到2020年10月,和龍全市的旱廁將全部清零,污水處理全部做完,實現農村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向城市看齊。”

不止“廁所革命”,新建老年活動中心、鋪設瀝青馬路、實施供水保障項目、安裝路燈……一點一滴的改變正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南坪鎮柳洞村是典型的少數民族邊境村,群山環抱,青瓦白墻,排列成行。之前,這里的村民分散居住在附近15公里的山巒之間。落實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后,柳洞村將村民集中起來搬進新居。柳洞村原有貧困人口52戶75人,2017年已全部脫貧。

“我們把房子蓋好、裝修好、安好電器,村民直接拎包入住!”在村民蘇美娥大娘家里,柳洞村第一書記姜慶松指著房間里的陳設一一介紹。

蘇美娥家之前因殘致貧,如今光景好多了。“我記不清收入多少了,但我都寫著呢。”大娘彎腰從抽屜里翻出一張謄寫工整的賬單,土地流轉、低保、養老保險、殘疾人補助、邊境補貼、村里養牛養貂分紅等等共計3.7萬元,一年下來吃穿不愁。大娘家的墻上還貼著一張醫療清單,寫著醫保政策以及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對口醫生的姓名和聯系電話。

蘇美娥大娘的賬單。李洋攝

村支書金浩告訴我們,現在吉林省實行城鄉醫療保險,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村民的醫療支出大幅減少。原來村民每年要繳納290元醫保,政府補貼其中的160元。去年政府全部兜底,村民不用再花一分錢。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如今正變成現實。

“接二連三” 拉動產業扶貧新業態

“年紀大了也沒活兒干,成天瞎轉悠,一年家里收入只有三千多,還不夠我老伴吃藥的。”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徐明福連連擺手。

徐明福曾是和龍市八家子鎮1368名貧困人口中的一員。已經脫貧的他有個心愿,希望鎮里的桑黃產業越做越好,因為他在桑黃基地有一份工作,收入多了好幾倍。

農戶在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觀察桑黃種植情況。李洋攝

隨記者一同調研的菌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介紹:“桑黃是食用菌的一種,在抗癌、調節血脂血糖、治療痛風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市場前景好,現在國際上的售價快趕上靈芝了。”

“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去年實現收益52萬元,今年預計150萬元。”鎮黨委副書記王世明說,通過桑黃種植可以拉動貧困戶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收入從何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一天能有130元。除了在這摘,我還去其他農場,一個月差不多天天都有活兒干。”在汪清縣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采摘木耳的郎大叔不假思索地回答著我們的提問,手里的活計卻沒停下。僅靠采摘木耳這一項收入,郎大叔一年就能掙8000元。

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農民將剛收獲的木耳裝袋運輸。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據介紹,汪清縣黑木耳產值約34億元,像郎大叔這樣從事木耳相關產業的有近4萬余人,占全縣有勞動能力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二。

4萬余人從事的木耳產業,不單靠種植和采摘: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年包裝2500噸黑木耳的生產線已建設完成;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嘗試將木耳深加工成即食產品;全縣標準化菌包廠已達到53家……圍繞著木耳粗加工、深加工,一條清晰的產業鏈正在成型。

除了木耳這項“地利”,汪清縣還占有“天時”。

汪清縣光伏發電項目。李洋攝

進入汪清縣13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現場,車行十幾分鐘,一排排巨大的光伏板始終出現在視野中。遠遠望去,恰如古詩所寫的“甲光向日金鱗開”,場面蔚為壯觀。汪清縣項目推進服務中心副主任馬輝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扶貧收益1500萬元,為5000戶貧困戶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光伏板下的田地則進行現代農業種植,將來還要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的光伏產業園。

桑黃、木耳深加工,“光伏+農業”,產業鏈條的不斷豐富和延伸助推扶貧方式新變化。

“產業扶貧是最重要的穩定扶貧方式。”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越杰跟隨我們一路調研,心中早已有了一本賬,“打造產業鏈,暢通輸血管是脫貧后應繼續思考的問題。”

李玉院士以食用菌為例談到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桑黃產業、木耳產業可以幫助地區實現脫貧,但在保障‘脫貧不返貧’方面還需要對食用菌進行加工,讓它們變成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樣才能持續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對此有一個精妙的說法,叫促進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即進一步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還是數字最為直觀。以全國知名的產糧大縣吉林省榆樹市為例,去年,榆樹農業總產值171.3億元,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則達到了228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1.33倍。

有了穩固的產業鏈,產業扶貧才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真正得民心、走得遠。

五谷豐登 農產品創品牌還需發力

今年是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永芳回鄉創業的第五年。出于對家鄉的眷戀,她擱下做了近20多年的軟裝生意,從青島回到了汪清。

跟隨孫永芳走進園區,立體式木耳種植大棚、無人叉車、智能化生產車間刷新了調研團隊對木耳栽植的傳統印象。

“所有設備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光流水線圖紙我們就改了50多次。”站在生產車間門前“做中國最好的有機木耳”大標語下,孫永芳講得很有底氣。

但立志用高科技重新定義行業標準的她也不得不面對品牌建設的難題:“我們的產品好,但這個行業還沒有特別細分的標準,市場知名度不夠高,很難做到優質優價。”

“最大的難點是銷售問題。”孫永芳坦言。品牌建設歸根到底還是落在“銷售”上。

打造品牌是典型的現代營銷理念,當它遇上經銷商主導市場時,便成了一道難破解的題目。

林巖是汪清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負責人,他對前景很樂觀。“前幾年自己種木耳技術不行,賠錢賠得老上火了”,他說,“后來脫貧攻堅政策好,在政府幫扶下開始標準化生產,農場一年的收入就有200多萬,真是這輩子都不敢想的事兒!”

但提到銷售,他既高興又有點惱火。高興木耳不愁賣,惱火有的經銷商為了把價格壓下去在好木耳中摻次貨。

經銷商對崔玉清而言則有不一樣的意義。

崔玉清是吉林省金裕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他的企業與榆樹市政府共同打造了一塊優質水稻生產基地。

農民在榆樹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勞作。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相較品牌推廣,銷售渠道更讓崔玉清困擾:“我們賣給經銷商一噸米,假設我們能賺150元,他們就能賺到200元。”

“沒想過直銷?”我們不解。

崔玉清則有些無奈:“我們是小企業,負擔不起在各個地區建立銷售點的成本,還不如把米賣給經銷商。”

“沒有嘗試過網絡銷售?”

“我們沒有專業的人才進行管理。”

榆樹大米、延邊大米、和龍大米、梅河大米……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守著“皇家貢米”的美譽,幾天里我們接觸到的農產品區域品牌在省內口碑不錯,也正在為打造全國性的農業品牌而努力。

吉林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2018年發布的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做大做強“吉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突出地理信息和企業信息,提升品牌產品附加值。

“還是要把品牌建設好”,張越杰認為,“要三個方面同步發力:一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二是企業品牌建設,三是產品品牌建設。可以由政府牽頭搭建農產品區域公共平臺、農村電商平臺等,但品牌歸根到底是市場行為,政府發揮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最關鍵的還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品牌建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要有長遠規劃。建議各企業重視科技支撐,開發市場稀缺品,同時做好產品宣傳。”

金山銀山 要靠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

“我接著回答你上個問題。”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總經理姜玉升摘下安全帽,抖了抖襯衫,擦了擦頭上的汗珠,對記者說。他剛從22米高的糧倉上爬樓梯下來,身后是榆樹直屬庫壯觀的糧倉群。背靠著號稱“天下第一糧倉”的榆樹市,榆樹直屬庫儲藏的糧食足夠全市人民吃上500天。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上個世紀,一個糧庫只能儲藏一兩百噸糧食,而且儲藏條件差,糧食一年就變質。現在存上三年沒問題!”姜玉升說,“過去保管2萬噸糧食需要5到8個保管員,現在依托高科技手段,1個人就能保管4到5萬噸糧食。”

高科技手段在糧食儲藏環節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三農”工作作出的明確指示。

現代農業是什么樣? 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實例。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榆樹市五棵樹鎮是中央五部門認定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這里的廣隆村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遠近聞名,是新型經營主體的代表。村總支書記、合作社理事長叢建一邊帶調研團隊參觀合作社大院里價值百萬的各類農機,一邊回答提問。

“村里多少耕地采用機械化作業?”

“合作社今年流轉耕地945公頃,使全村1047公頃的土地流轉率達到91%,耕地基本連成片,適合大規劃機械化作業,形成集約經營規模化。”

“合作社的經營情況怎么樣?”

“2019年純利潤210萬元!”

據介紹,吉林省已發展合作社等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5600多個,創建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3個。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下,土地規模經營水平達到44.8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持續提升產業體系——

汪清吉天然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基地。李洋攝

在汪清縣柳樹河村,一排排現代化牛舍分布山間,牛兒不時走到它們的“運動場”踱步吃草。因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規劃,區域內的黃牛不再放牧散養。

汪清縣的思路是走現代化產業之路,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經營的方式,投資6.35億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建設了占地156萬余平方米的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項目的粗精飼料來自農作物,同時配套建設有機肥廠,提高資源轉化率,建設安全良性循環的經濟體系。

今年,吉林省提出了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工程。目前,已累計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6個,農業產業強鎮達到2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創建單位41個,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到27個。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全市420萬畝玉米田基本不施入化學農藥防治害蟲;加大米豆輪作的推廣力度,大豆茬是最好的養地茬,通過推廣該項技術可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施入,也可達到土地用養結合目的……”問起榆樹如何通過農業現代化手段保障糧食安全,榆樹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郎曉峰娓娓道來。

農業現代化不僅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也給榆樹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去年,榆樹市農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524元,比2018年增長8.6%。

根據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全省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水平,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75.6億斤,增產49億斤,增產量占全國41.2%,居全國第一位。

……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列出了30項工作,其中包括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這些,我們在吉林省都看到了進展。

行進在松遼平原的大地上,“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農業現代化”從電腦上的字符,變成了生動活躍的人間煙火。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吉林時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吉林省牢記總書記囑托,挑起農業農村現代化“金扁擔”,輕舟已過萬重山。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大道康莊”吉林篇 | 農業金扁擔 挑起綠水青山》 劉紅、姚奕、任佳暉、梁秋坪、王天樂、李洋

“我那時餓著肚子問周圍的老百姓,你們覺得什么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當知青時的日子。

那時,鄉親們回答,希望將來干活挑著金扁擔。

“我想這個目標也在實現中。‘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總書記說。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就農業現代化指出,如果不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不把農業現代化搞上去,現代化事業就有缺失,全面小康就沒有達標。

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背景下,“金扁擔”如何挑起綠水青山?

帶著這個問題,“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農業大省吉林調研采訪,探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金扁擔”。

安居樂業 新農村村民生活有保障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部,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說的就是這里。就是這樣一個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的地方,卻曾經是吉林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地區。帶著疑問,調研采訪從這里開始。

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是典型的朝鮮族聚集村,絕大多數村民是朝鮮族,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127人,現已全部脫貧。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里考察調研,提出三點期望:要打出糧食品牌、新農村要進行“廁所革命”、全面小康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如今,光東村已發展成知名的朝鮮族民俗村。

光東村的稻田。李洋攝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我們進村的時候正下著中雨,但鞋子和褲角沒有沾到一丁點兒泥土。村子里鮮花盛開,道路潔凈整齊。路邊一顆顆紅櫻桃,掛著亮晶晶的雨珠,讓人忍不住摘下來嘗嘗。

朝鮮族老阿媽朱今淑熱情地把我們讓到她家的炕上。她兩個兒子如今都住在城里,逢年過節回來看望。

“怎么不跟孩子進城住?”

“還是這里好。小時候在這里長大的,這是我的故鄉。”

讓老阿媽不肯離開的,除了眷戀不舍的故鄉情,還有5年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土地分紅不少、村容村貌變化。她最感激的是旱廁改造:“東北的冬天特別冷,上廁所就是遭罪。現在的衛生廁所方便又干凈!”對于已經70歲的老阿媽來說,上廁所足不出戶,的確是生活品質的一大改善。

不止是光東村。延邊州委常委、和龍市委書記金烈說:“到2020年10月,和龍全市的旱廁將全部清零,污水處理全部做完,實現農村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向城市看齊。”

不止“廁所革命”,新建老年活動中心、鋪設瀝青馬路、實施供水保障項目、安裝路燈……一點一滴的改變正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南坪鎮柳洞村是典型的少數民族邊境村,群山環抱,青瓦白墻,排列成行。之前,這里的村民分散居住在附近15公里的山巒之間。落實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后,柳洞村將村民集中起來搬進新居。柳洞村原有貧困人口52戶75人,2017年已全部脫貧。

“我們把房子蓋好、裝修好、安好電器,村民直接拎包入住!”在村民蘇美娥大娘家里,柳洞村第一書記姜慶松指著房間里的陳設一一介紹。

蘇美娥家之前因殘致貧,如今光景好多了。“我記不清收入多少了,但我都寫著呢。”大娘彎腰從抽屜里翻出一張謄寫工整的賬單,土地流轉、低保、養老保險、殘疾人補助、邊境補貼、村里養牛養貂分紅等等共計3.7萬元,一年下來吃穿不愁。大娘家的墻上還貼著一張醫療清單,寫著醫保政策以及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對口醫生的姓名和聯系電話。

蘇美娥大娘的賬單。李洋攝

村支書金浩告訴我們,現在吉林省實行城鄉醫療保險,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村民的醫療支出大幅減少。原來村民每年要繳納290元醫保,政府補貼其中的160元。去年政府全部兜底,村民不用再花一分錢。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如今正變成現實。

“接二連三” 拉動產業扶貧新業態

“年紀大了也沒活兒干,成天瞎轉悠,一年家里收入只有三千多,還不夠我老伴吃藥的。”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徐明福連連擺手。

徐明福曾是和龍市八家子鎮1368名貧困人口中的一員。已經脫貧的他有個心愿,希望鎮里的桑黃產業越做越好,因為他在桑黃基地有一份工作,收入多了好幾倍。

農戶在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觀察桑黃種植情況。李洋攝

隨記者一同調研的菌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介紹:“桑黃是食用菌的一種,在抗癌、調節血脂血糖、治療痛風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市場前景好,現在國際上的售價快趕上靈芝了。”

“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去年實現收益52萬元,今年預計150萬元。”鎮黨委副書記王世明說,通過桑黃種植可以拉動貧困戶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收入從何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一天能有130元。除了在這摘,我還去其他農場,一個月差不多天天都有活兒干。”在汪清縣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采摘木耳的郎大叔不假思索地回答著我們的提問,手里的活計卻沒停下。僅靠采摘木耳這一項收入,郎大叔一年就能掙8000元。

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農民將剛收獲的木耳裝袋運輸。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據介紹,汪清縣黑木耳產值約34億元,像郎大叔這樣從事木耳相關產業的有近4萬余人,占全縣有勞動能力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二。

4萬余人從事的木耳產業,不單靠種植和采摘: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年包裝2500噸黑木耳的生產線已建設完成;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嘗試將木耳深加工成即食產品;全縣標準化菌包廠已達到53家……圍繞著木耳粗加工、深加工,一條清晰的產業鏈正在成型。

除了木耳這項“地利”,汪清縣還占有“天時”。

汪清縣光伏發電項目。李洋攝

進入汪清縣13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現場,車行十幾分鐘,一排排巨大的光伏板始終出現在視野中。遠遠望去,恰如古詩所寫的“甲光向日金鱗開”,場面蔚為壯觀。汪清縣項目推進服務中心副主任馬輝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扶貧收益1500萬元,為5000戶貧困戶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光伏板下的田地則進行現代農業種植,將來還要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的光伏產業園。

桑黃、木耳深加工,“光伏+農業”,產業鏈條的不斷豐富和延伸助推扶貧方式新變化。

“產業扶貧是最重要的穩定扶貧方式。”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越杰跟隨我們一路調研,心中早已有了一本賬,“打造產業鏈,暢通輸血管是脫貧后應繼續思考的問題。”

李玉院士以食用菌為例談到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桑黃產業、木耳產業可以幫助地區實現脫貧,但在保障‘脫貧不返貧’方面還需要對食用菌進行加工,讓它們變成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樣才能持續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對此有一個精妙的說法,叫促進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即進一步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還是數字最為直觀。以全國知名的產糧大縣吉林省榆樹市為例,去年,榆樹農業總產值171.3億元,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則達到了228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1.33倍。

有了穩固的產業鏈,產業扶貧才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真正得民心、走得遠。

五谷豐登 農產品創品牌還需發力

今年是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永芳回鄉創業的第五年。出于對家鄉的眷戀,她擱下做了近20多年的軟裝生意,從青島回到了汪清。

跟隨孫永芳走進園區,立體式木耳種植大棚、無人叉車、智能化生產車間刷新了調研團隊對木耳栽植的傳統印象。

“所有設備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光流水線圖紙我們就改了50多次。”站在生產車間門前“做中國最好的有機木耳”大標語下,孫永芳講得很有底氣。

但立志用高科技重新定義行業標準的她也不得不面對品牌建設的難題:“我們的產品好,但這個行業還沒有特別細分的標準,市場知名度不夠高,很難做到優質優價。”

“最大的難點是銷售問題。”孫永芳坦言。品牌建設歸根到底還是落在“銷售”上。

打造品牌是典型的現代營銷理念,當它遇上經銷商主導市場時,便成了一道難破解的題目。

林巖是汪清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負責人,他對前景很樂觀。“前幾年自己種木耳技術不行,賠錢賠得老上火了”,他說,“后來脫貧攻堅政策好,在政府幫扶下開始標準化生產,農場一年的收入就有200多萬,真是這輩子都不敢想的事兒!”

但提到銷售,他既高興又有點惱火。高興木耳不愁賣,惱火有的經銷商為了把價格壓下去在好木耳中摻次貨。

經銷商對崔玉清而言則有不一樣的意義。

崔玉清是吉林省金裕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他的企業與榆樹市政府共同打造了一塊優質水稻生產基地。

農民在榆樹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勞作。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相較品牌推廣,銷售渠道更讓崔玉清困擾:“我們賣給經銷商一噸米,假設我們能賺150元,他們就能賺到200元。”

“沒想過直銷?”我們不解。

崔玉清則有些無奈:“我們是小企業,負擔不起在各個地區建立銷售點的成本,還不如把米賣給經銷商。”

“沒有嘗試過網絡銷售?”

“我們沒有專業的人才進行管理。”

榆樹大米、延邊大米、和龍大米、梅河大米……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守著“皇家貢米”的美譽,幾天里我們接觸到的農產品區域品牌在省內口碑不錯,也正在為打造全國性的農業品牌而努力。

吉林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2018年發布的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做大做強“吉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突出地理信息和企業信息,提升品牌產品附加值。

“還是要把品牌建設好”,張越杰認為,“要三個方面同步發力:一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二是企業品牌建設,三是產品品牌建設。可以由政府牽頭搭建農產品區域公共平臺、農村電商平臺等,但品牌歸根到底是市場行為,政府發揮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最關鍵的還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品牌建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要有長遠規劃。建議各企業重視科技支撐,開發市場稀缺品,同時做好產品宣傳。”

金山銀山 要靠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

“我接著回答你上個問題。”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總經理姜玉升摘下安全帽,抖了抖襯衫,擦了擦頭上的汗珠,對記者說。他剛從22米高的糧倉上爬樓梯下來,身后是榆樹直屬庫壯觀的糧倉群。背靠著號稱“天下第一糧倉”的榆樹市,榆樹直屬庫儲藏的糧食足夠全市人民吃上500天。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上個世紀,一個糧庫只能儲藏一兩百噸糧食,而且儲藏條件差,糧食一年就變質。現在存上三年沒問題!”姜玉升說,“過去保管2萬噸糧食需要5到8個保管員,現在依托高科技手段,1個人就能保管4到5萬噸糧食。”

高科技手段在糧食儲藏環節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三農”工作作出的明確指示。

現代農業是什么樣? 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實例。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榆樹市五棵樹鎮是中央五部門認定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這里的廣隆村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遠近聞名,是新型經營主體的代表。村總支書記、合作社理事長叢建一邊帶調研團隊參觀合作社大院里價值百萬的各類農機,一邊回答提問。

“村里多少耕地采用機械化作業?”

“合作社今年流轉耕地945公頃,使全村1047公頃的土地流轉率達到91%,耕地基本連成片,適合大規劃機械化作業,形成集約經營規模化。”

“合作社的經營情況怎么樣?”

“2019年純利潤210萬元!”

據介紹,吉林省已發展合作社等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5600多個,創建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3個。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下,土地規模經營水平達到44.8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持續提升產業體系——

汪清吉天然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基地。李洋攝

在汪清縣柳樹河村,一排排現代化牛舍分布山間,牛兒不時走到它們的“運動場”踱步吃草。因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規劃,區域內的黃牛不再放牧散養。

汪清縣的思路是走現代化產業之路,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經營的方式,投資6.35億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建設了占地156萬余平方米的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項目的粗精飼料來自農作物,同時配套建設有機肥廠,提高資源轉化率,建設安全良性循環的經濟體系。

今年,吉林省提出了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工程。目前,已累計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6個,農業產業強鎮達到2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創建單位41個,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到27個。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全市420萬畝玉米田基本不施入化學農藥防治害蟲;加大米豆輪作的推廣力度,大豆茬是最好的養地茬,通過推廣該項技術可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施入,也可達到土地用養結合目的……”問起榆樹如何通過農業現代化手段保障糧食安全,榆樹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郎曉峰娓娓道來。

農業現代化不僅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也給榆樹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去年,榆樹市農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524元,比2018年增長8.6%。

根據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全省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水平,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75.6億斤,增產49億斤,增產量占全國41.2%,居全國第一位。

……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列出了30項工作,其中包括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這些,我們在吉林省都看到了進展。

行進在松遼平原的大地上,“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農業現代化”從電腦上的字符,變成了生動活躍的人間煙火。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吉林時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吉林省牢記總書記囑托,挑起農業農村現代化“金扁擔”,輕舟已過萬重山。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大道康莊”吉林篇 | 農業金扁擔 挑起綠水青山》 劉紅、姚奕、任佳暉、梁秋坪、王天樂、李洋

“我那時餓著肚子問周圍的老百姓,你們覺得什么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當知青時的日子。

那時,鄉親們回答,希望將來干活挑著金扁擔。

“我想這個目標也在實現中。‘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總書記說。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就農業現代化指出,如果不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不把農業現代化搞上去,現代化事業就有缺失,全面小康就沒有達標。

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背景下,“金扁擔”如何挑起綠水青山?

帶著這個問題,“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農業大省吉林調研采訪,探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金扁擔”。

安居樂業 新農村村民生活有保障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部,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說的就是這里。就是這樣一個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的地方,卻曾經是吉林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地區。帶著疑問,調研采訪從這里開始。

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是典型的朝鮮族聚集村,絕大多數村民是朝鮮族,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127人,現已全部脫貧。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里考察調研,提出三點期望:要打出糧食品牌、新農村要進行“廁所革命”、全面小康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如今,光東村已發展成知名的朝鮮族民俗村。

光東村的稻田。李洋攝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我們進村的時候正下著中雨,但鞋子和褲角沒有沾到一丁點兒泥土。村子里鮮花盛開,道路潔凈整齊。路邊一顆顆紅櫻桃,掛著亮晶晶的雨珠,讓人忍不住摘下來嘗嘗。

朝鮮族老阿媽朱今淑熱情地把我們讓到她家的炕上。她兩個兒子如今都住在城里,逢年過節回來看望。

“怎么不跟孩子進城住?”

“還是這里好。小時候在這里長大的,這是我的故鄉。”

讓老阿媽不肯離開的,除了眷戀不舍的故鄉情,還有5年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土地分紅不少、村容村貌變化。她最感激的是旱廁改造:“東北的冬天特別冷,上廁所就是遭罪。現在的衛生廁所方便又干凈!”對于已經70歲的老阿媽來說,上廁所足不出戶,的確是生活品質的一大改善。

不止是光東村。延邊州委常委、和龍市委書記金烈說:“到2020年10月,和龍全市的旱廁將全部清零,污水處理全部做完,實現農村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向城市看齊。”

不止“廁所革命”,新建老年活動中心、鋪設瀝青馬路、實施供水保障項目、安裝路燈……一點一滴的改變正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南坪鎮柳洞村是典型的少數民族邊境村,群山環抱,青瓦白墻,排列成行。之前,這里的村民分散居住在附近15公里的山巒之間。落實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后,柳洞村將村民集中起來搬進新居。柳洞村原有貧困人口52戶75人,2017年已全部脫貧。

“我們把房子蓋好、裝修好、安好電器,村民直接拎包入住!”在村民蘇美娥大娘家里,柳洞村第一書記姜慶松指著房間里的陳設一一介紹。

蘇美娥家之前因殘致貧,如今光景好多了。“我記不清收入多少了,但我都寫著呢。”大娘彎腰從抽屜里翻出一張謄寫工整的賬單,土地流轉、低保、養老保險、殘疾人補助、邊境補貼、村里養牛養貂分紅等等共計3.7萬元,一年下來吃穿不愁。大娘家的墻上還貼著一張醫療清單,寫著醫保政策以及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對口醫生的姓名和聯系電話。

蘇美娥大娘的賬單。李洋攝

村支書金浩告訴我們,現在吉林省實行城鄉醫療保險,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村民的醫療支出大幅減少。原來村民每年要繳納290元醫保,政府補貼其中的160元。去年政府全部兜底,村民不用再花一分錢。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如今正變成現實。

“接二連三” 拉動產業扶貧新業態

“年紀大了也沒活兒干,成天瞎轉悠,一年家里收入只有三千多,還不夠我老伴吃藥的。”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徐明福連連擺手。

徐明福曾是和龍市八家子鎮1368名貧困人口中的一員。已經脫貧的他有個心愿,希望鎮里的桑黃產業越做越好,因為他在桑黃基地有一份工作,收入多了好幾倍。

農戶在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觀察桑黃種植情況。李洋攝

隨記者一同調研的菌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介紹:“桑黃是食用菌的一種,在抗癌、調節血脂血糖、治療痛風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市場前景好,現在國際上的售價快趕上靈芝了。”

“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去年實現收益52萬元,今年預計150萬元。”鎮黨委副書記王世明說,通過桑黃種植可以拉動貧困戶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收入從何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一天能有130元。除了在這摘,我還去其他農場,一個月差不多天天都有活兒干。”在汪清縣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采摘木耳的郎大叔不假思索地回答著我們的提問,手里的活計卻沒停下。僅靠采摘木耳這一項收入,郎大叔一年就能掙8000元。

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農民將剛收獲的木耳裝袋運輸。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據介紹,汪清縣黑木耳產值約34億元,像郎大叔這樣從事木耳相關產業的有近4萬余人,占全縣有勞動能力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二。

4萬余人從事的木耳產業,不單靠種植和采摘: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年包裝2500噸黑木耳的生產線已建設完成;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嘗試將木耳深加工成即食產品;全縣標準化菌包廠已達到53家……圍繞著木耳粗加工、深加工,一條清晰的產業鏈正在成型。

除了木耳這項“地利”,汪清縣還占有“天時”。

汪清縣光伏發電項目。李洋攝

進入汪清縣13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現場,車行十幾分鐘,一排排巨大的光伏板始終出現在視野中。遠遠望去,恰如古詩所寫的“甲光向日金鱗開”,場面蔚為壯觀。汪清縣項目推進服務中心副主任馬輝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扶貧收益1500萬元,為5000戶貧困戶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光伏板下的田地則進行現代農業種植,將來還要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的光伏產業園。

桑黃、木耳深加工,“光伏+農業”,產業鏈條的不斷豐富和延伸助推扶貧方式新變化。

“產業扶貧是最重要的穩定扶貧方式。”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越杰跟隨我們一路調研,心中早已有了一本賬,“打造產業鏈,暢通輸血管是脫貧后應繼續思考的問題。”

李玉院士以食用菌為例談到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桑黃產業、木耳產業可以幫助地區實現脫貧,但在保障‘脫貧不返貧’方面還需要對食用菌進行加工,讓它們變成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樣才能持續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對此有一個精妙的說法,叫促進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即進一步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還是數字最為直觀。以全國知名的產糧大縣吉林省榆樹市為例,去年,榆樹農業總產值171.3億元,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則達到了228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1.33倍。

有了穩固的產業鏈,產業扶貧才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真正得民心、走得遠。

五谷豐登 農產品創品牌還需發力

今年是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永芳回鄉創業的第五年。出于對家鄉的眷戀,她擱下做了近20多年的軟裝生意,從青島回到了汪清。

跟隨孫永芳走進園區,立體式木耳種植大棚、無人叉車、智能化生產車間刷新了調研團隊對木耳栽植的傳統印象。

“所有設備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光流水線圖紙我們就改了50多次。”站在生產車間門前“做中國最好的有機木耳”大標語下,孫永芳講得很有底氣。

但立志用高科技重新定義行業標準的她也不得不面對品牌建設的難題:“我們的產品好,但這個行業還沒有特別細分的標準,市場知名度不夠高,很難做到優質優價。”

“最大的難點是銷售問題。”孫永芳坦言。品牌建設歸根到底還是落在“銷售”上。

打造品牌是典型的現代營銷理念,當它遇上經銷商主導市場時,便成了一道難破解的題目。

林巖是汪清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負責人,他對前景很樂觀。“前幾年自己種木耳技術不行,賠錢賠得老上火了”,他說,“后來脫貧攻堅政策好,在政府幫扶下開始標準化生產,農場一年的收入就有200多萬,真是這輩子都不敢想的事兒!”

但提到銷售,他既高興又有點惱火。高興木耳不愁賣,惱火有的經銷商為了把價格壓下去在好木耳中摻次貨。

經銷商對崔玉清而言則有不一樣的意義。

崔玉清是吉林省金裕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他的企業與榆樹市政府共同打造了一塊優質水稻生產基地。

農民在榆樹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勞作。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相較品牌推廣,銷售渠道更讓崔玉清困擾:“我們賣給經銷商一噸米,假設我們能賺150元,他們就能賺到200元。”

“沒想過直銷?”我們不解。

崔玉清則有些無奈:“我們是小企業,負擔不起在各個地區建立銷售點的成本,還不如把米賣給經銷商。”

“沒有嘗試過網絡銷售?”

“我們沒有專業的人才進行管理。”

榆樹大米、延邊大米、和龍大米、梅河大米……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守著“皇家貢米”的美譽,幾天里我們接觸到的農產品區域品牌在省內口碑不錯,也正在為打造全國性的農業品牌而努力。

吉林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2018年發布的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做大做強“吉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突出地理信息和企業信息,提升品牌產品附加值。

“還是要把品牌建設好”,張越杰認為,“要三個方面同步發力:一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二是企業品牌建設,三是產品品牌建設。可以由政府牽頭搭建農產品區域公共平臺、農村電商平臺等,但品牌歸根到底是市場行為,政府發揮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最關鍵的還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品牌建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要有長遠規劃。建議各企業重視科技支撐,開發市場稀缺品,同時做好產品宣傳。”

金山銀山 要靠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

“我接著回答你上個問題。”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總經理姜玉升摘下安全帽,抖了抖襯衫,擦了擦頭上的汗珠,對記者說。他剛從22米高的糧倉上爬樓梯下來,身后是榆樹直屬庫壯觀的糧倉群。背靠著號稱“天下第一糧倉”的榆樹市,榆樹直屬庫儲藏的糧食足夠全市人民吃上500天。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上個世紀,一個糧庫只能儲藏一兩百噸糧食,而且儲藏條件差,糧食一年就變質。現在存上三年沒問題!”姜玉升說,“過去保管2萬噸糧食需要5到8個保管員,現在依托高科技手段,1個人就能保管4到5萬噸糧食。”

高科技手段在糧食儲藏環節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三農”工作作出的明確指示。

現代農業是什么樣? 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實例。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榆樹市五棵樹鎮是中央五部門認定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這里的廣隆村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遠近聞名,是新型經營主體的代表。村總支書記、合作社理事長叢建一邊帶調研團隊參觀合作社大院里價值百萬的各類農機,一邊回答提問。

“村里多少耕地采用機械化作業?”

“合作社今年流轉耕地945公頃,使全村1047公頃的土地流轉率達到91%,耕地基本連成片,適合大規劃機械化作業,形成集約經營規模化。”

“合作社的經營情況怎么樣?”

“2019年純利潤210萬元!”

據介紹,吉林省已發展合作社等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5600多個,創建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3個。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下,土地規模經營水平達到44.8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持續提升產業體系——

汪清吉天然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基地。李洋攝

在汪清縣柳樹河村,一排排現代化牛舍分布山間,牛兒不時走到它們的“運動場”踱步吃草。因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規劃,區域內的黃牛不再放牧散養。

汪清縣的思路是走現代化產業之路,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經營的方式,投資6.35億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建設了占地156萬余平方米的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項目的粗精飼料來自農作物,同時配套建設有機肥廠,提高資源轉化率,建設安全良性循環的經濟體系。

今年,吉林省提出了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工程。目前,已累計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6個,農業產業強鎮達到2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創建單位41個,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到27個。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全市420萬畝玉米田基本不施入化學農藥防治害蟲;加大米豆輪作的推廣力度,大豆茬是最好的養地茬,通過推廣該項技術可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施入,也可達到土地用養結合目的……”問起榆樹如何通過農業現代化手段保障糧食安全,榆樹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郎曉峰娓娓道來。

農業現代化不僅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也給榆樹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去年,榆樹市農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524元,比2018年增長8.6%。

根據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全省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水平,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75.6億斤,增產49億斤,增產量占全國41.2%,居全國第一位。

……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列出了30項工作,其中包括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這些,我們在吉林省都看到了進展。

行進在松遼平原的大地上,“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農業現代化”從電腦上的字符,變成了生動活躍的人間煙火。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吉林時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吉林省牢記總書記囑托,挑起農業農村現代化“金扁擔”,輕舟已過萬重山。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大道康莊”吉林篇 | 農業金扁擔 挑起綠水青山》 劉紅、姚奕、任佳暉、梁秋坪、王天樂、李洋

[責任編輯:楊凡、崔中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小康路上知“進退”!貴州脫貧攻堅使出“洪荒之力”

◎科技日報記者楊雪趙漢斌何星輝面對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貴州一直在進攻、進攻;面對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戰略轉型,貴州一直在探索、探索。...[詳細]
科技日報 2020-07-23

@吸納2020屆高校畢業生的中小微企業,這里有一筆補貼可以申領!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畢業季,2020屆的高校畢業生已走出校門,奔赴各自的崗位。中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也是很多高校畢業生踏上職場、揮...[詳細]
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2020-07-23

幸福來敲門|云上搖滾

海嘎小學位于“貴州屋脊”韭菜坪的半山腰上,常年云霧繚繞,被稱為云上小學,學生中少數民族占比40%以上。2016年,教師顧亞和胡靜來到海嘎...[詳細]
新華社 2020-07-23

外資在撤退?數據可不是這樣說的

[詳細]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2020-07-23

這座壩,這些人

[詳細]
中安在線 2020-07-23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
<legend id="avguq"></legend>
  • <th id="avguq"></th><sup id="avguq"></sup>
    1. <del id="avguq"></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