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7-24 18:26:07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記者劉歡、石龍洪、徐弘毅)全國政協日前召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專題協商會,受到各界關注。多位專家就此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在一系列重大規劃、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的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將不斷提升。
中山大學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認為,過去粵港澳合作重點是招商引資,以產業和資本結合內地勞動力要素的優勢互補為主。隨著40多年來合作不斷深入,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后,粵港澳合作正從過去的要素互補為主,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他說,粵港澳大灣區有著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和三種貨幣的特殊環境,這是其他城市群所不具備的,也因此面臨合作方面的挑戰。但只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多管齊下、久久為功,就能夠真正實現粵港澳合作升級、優勢互補。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分析說,創新合作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內容。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大背景下,更需要依靠大力創新、緊密合作來應對挑戰、破解難題、開創新機。全國政協此時召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專題協商會,非常必要及時,傳遞出積極信號,有利于凝聚信心、智慧與力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提質升級、邁上更高臺階。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認為,推進大灣區創新合作,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將加快廣東特別是珠三角邁向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步伐,而且有利于為香港和澳門經濟注入新動能、開拓新領域、拓展新空間。香港具備很強的整合全球創新元素和科技資源的能力,且近幾年高度重視創新,應可在大灣區的創新驅動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對于如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張光南建議,在科技、工程、商業模式、專業服務和公共服務政策等五個維度共同發力。這五個維度的創新,既有政府管理的創新,又有市場方面的創新;既有生產環節的創新,又有市場環節的創新;既有實業方面的創新,又有資本方面的創新。
郭萬達認為,要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空間布局,促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向珠江東西兩岸各市延伸,讓創新的外溢空間不斷擴展。創新合作需要高端和緊缺人才,應出臺配套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大灣區建設。同時,需要強化深圳河套—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黃埔等創新特別合作區的樞紐功能,鼓勵先行先試,支持共建創新合作綜合平臺體系。
陳廣漢認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必須充分發揮大灣區開放程度高、三地科研資源和產業互補性強的優勢,攜手打造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要著力提升科學研究能力,加強基礎性研究和人才培養;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提高知識轉化的效率;打造科技創新平臺,整合大灣區科創資源;完善協同創新機制,促進資源的高效配置。
專家指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發揮三地優勢打造開放型協同創新高地,有助于進一步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
郭萬達說,大灣區科創建設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戰略支撐和重要平臺。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后,香港迎來由亂變治的重大轉機,特區政府應抓住機遇,與粵澳深入合作,努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以對沖“修例風波”和疫情沖擊帶來的不利影響。
陳廣漢建議,充分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和金融融合發展,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通過科技保險、天使投資和創投基金等多種方式,為初創期和成長期的科創企業提供多元融資渠道。
張光南表示,港澳在商業模式、專業服務和公共服務政策等方面,各具優勢和特色。國家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港澳尤其是香港發揮助力劑、推動劑的作用,港澳也可以通過加強合作,突破自身發展的一些障礙,實現進一步的優勢互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