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晚報
2020-07-30 15:26:07
探訪北京首家設置過渡病區的天壇醫院
過渡病房里驚心動魄的故事
目前,本市要求三級綜合醫院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相關要求,設立住院患者綜合過渡病房,依據患者病情做好分級分類篩查,降低院內交叉感染潛在風險。
過渡病區如同醫院的一道疫情“防火墻”。作為本市第一家設置過渡病區的三級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統一調配病房,在4個不同科室分別設置了過渡病區,確保急危重癥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實現了醫務人員和就診患者零感染。
在天壇醫院的過渡病房里,動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過渡病房完成核酸檢測
取出男孩腦中的“毛線團”
“喂,這里是神經外科。”
“喂,急診,這里有一名患者頭痛、肢體無力,CT提示顱內出血。”
“我馬上到。”7月23日凌晨2時,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值班醫生放下電話,立即前往急診會診。患者小寒來自張家口,是一名15歲的男孩,前兩天出現頭痛、四肢乏力等癥狀,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北京天壇醫院就醫。急診科醫生為小寒進行了核酸檢測,同時,神經外科的醫生對小寒的情況進行了初步評估:“孩子年紀比較小,腦出血并不像大人,是由血壓或凝血等問題導致的,小寒的出血原因更多考慮是先天性的腦血管畸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陳曉霖說,“小寒的出血量不多,但是出血的位置分布比較散,像他這種情況,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為了不讓孩子的病情加重,在第一次核酸檢測陰性的前提下,先把小寒收入過渡病房,進行增強CT檢查、手術評估等流程,同時進行第二次核酸檢測,盡可能為病人爭取時間。”
神經外科的過渡病區設置在顱腦創傷病區,共有12個單間,為保證急危重癥患者能夠及時得到救治,對于來不及完成全部新冠病毒篩查程序的急危重癥患者先行收治,在過渡病房完成全部入院篩查后,再轉入普通病房。
在過渡病房里,小寒完成了頭部增強CT檢查,“增強CT可以清晰地將小寒腦部的血管分布形態全部展示出來,增強CT圖像顯示,他左腦的血管出現一團‘毛線球’,這便是血管畸形所造成的。”陳曉霖說。同時,CT影像還顯示,小寒的腦室和腦組織都有出血的情況,情況比較復雜,手術難度較大。
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緊急程度,北京天壇醫院將手術室分為三個層級,“如果病人的情況特別緊急,來不及等第一次核酸檢測結果出來,我們會安排患者在急診的負壓手術室進行手術,醫護人員全部按要求穿著防護服,佩戴防護用具;對于做過一次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來不及做第二次核酸檢測的急診患者,手術會在門診隔離手術區域進行;如果病人的病情比較復雜,緊急程度稍微緩和一些,我們會安排他們在中心手術室進行手術。”神經外科腦血管病1病區副主任曹勇是小寒的主刀醫生,他介紹說,小寒的病情比較特殊,需要進行復合手術,對設備條件要求比較高,因此需要等兩次核酸檢測結果都出來,完成全部篩查程序后再安排。“復合手術室同時具備做開顱手術和做術中血管造影的條件,兩者結合,可以在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隨時進行造影的復查,確定形成畸形的血管全部切除干凈,不會復發,能取得最佳的手術效果。”
24日一早,小寒被推進中心手術室……目前,他的病情穩定,已經轉入普通病房。
穿防護服戴三層手套
為發熱患者手術8小時
“急診手術患者往往都是命懸一線,要求我們必須在最短時間進行手術,這也讓醫生面臨很多風險。”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王碩介紹說,疫情之下,面對生死一線的患者,神經外科腦血管病團隊每天都有一臺手術,大家不是在手術室、就是在去手術室的路上,在確保嚴格防護措施的同時,爭分奪秒挽救急危重癥患者的生命。
不久前,急救車送來一位61歲的男性患者。這位患者來自河北廊坊,前一天突發頭痛,送到醫院時頭痛劇烈并出現嗜睡癥狀。“患者和家屬都否認有新發地流行病學接觸史,患者當時體溫正常,血象、胸部CT提示患者患有肺炎,但并不是典型的新冠肺炎。”陳曉霖是當時的接診醫生,他回憶說,患者情況危急,經過增強CT等檢查,他確認患者為動脈瘤破裂,必須馬上進行手術。“就在醫護人員正在進行手術準備的時候,患者的體溫突然上升到38攝氏度。”
雖然從各項篩查來看,這名患者并不是典型的新冠肺炎感染患者,但出于安全考慮,醫院防控專家小組迅速討論決定,立即將患者送往能夠防止手術室內空氣擴散的負壓手術室進行手術。防護服、護目鏡、三層手套,這樣的“全副武裝”對于陳曉霖來說也是不常有的體驗。“護目鏡是個大麻煩。”陳曉霖說,長時間佩戴護目鏡容易起霧,手術中顯微操作時,通過護目鏡看顯微鏡如同“霧里看花”;此外,神經外科手術操作精細程度不亞于“繡花”,醫生手上戴著三層手套,對手感的影響比較大,“我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手上,每一個動作都小心翼翼。”
整整8個小時的手術,患者的動脈瘤被成功夾閉,脫離了危險。而在一般情況下,這樣的手術僅需要五六個小時。“我也曾有一瞬間擔心過被感染,但如果不做,這名患者可能就失去了生命……”陳曉霖說。
細分病房“再隔離”
救治無法排除“疑似”的偏癱老人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神經內科。凌晨2時,神經內科主任趙性泉接到急診通知:有一位70歲的老人腦血管急性閉塞,出現偏癱的癥狀,可能需要進行介入手術。“經過評價,這位病人確實需要做血管開通手術,但是他的篩查結果不太好,血象高,而且出現了肺部感染。”趙性泉說,天壇醫院距離新發地市場僅3.5公里,不擔心老人是新冠肺炎感染者是不可能的,老人和家屬對此也非常理解,“經過流行病學調查,老人在家并沒有出現過發熱的癥狀,老人和家屬都沒有新發地接觸史,初步的影像篩查和臨床癥狀都顯示老人并不符合新冠肺炎感染者的癥狀。病情不等人,我們第一時間為老人進行了介入手術。”
當天夜里,老人的手術順利完成,被送進過渡病房,在單獨設置的隔離病房中進行了三天的治療。趙性泉介紹,從第一次疫情發生起,神經內科便協調科內10個病區,將認知障礙性疾病和運動障礙性疾病兩個病區的病房作為過渡病房,收治急危重癥患者。“因為像腦卒中等疾病都是‘要命’的病,等不起常規的篩查、檢測,為了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我們設立了兩個過渡病房,將10個病區的醫護人員全部打通,統一調配,分A、B兩組進入過渡病房。”趙性泉說,針對這位老人無法排除“疑似”的情況,神經內科將過渡病房再進行細分,在15間病房中分出3間盡可能對其他病房影響小的房間,對病人進行“再隔離”,“基本上在三天之內,患者的兩次核酸檢測結果全部出來,如果呈陰性,就可以轉入普通病房了。”
經過神經內科醫護人員的努力,老人偏癱的癥狀得到了有效緩解,老人的兒子非常感激:“我爸爸的肺不好,特別感謝你們,將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安全放在第二位,全力救治病人。你們辛苦了!”
“過渡病房的主要功能是讓急診搶救通道更順暢,讓所有急危重癥患者能夠得到最及時的救治。”天壇醫院醫務處副處長王曉巖介紹,醫院統一調配病房,在急危重癥病人較多、優勢學科病人較多的內科、外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4個科室分別設置了過渡病區,其中,內科調配呼吸科病房,外科調配骨科病房,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分別調配認知障礙性疾病科、運動障礙性疾病科病區以及神經外科顱腦創傷病區,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緊急程度,制定急診留院患者分類標準,完善了處置流程,實現了重癥患者緊急救治,急癥患者分級救治。
本報記者 李祺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