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8-01 17:20:08
新華社西安8月1日電 題:入夜不知在深山——秦巴山區夜生活走筆
新華社記者陳晨、李浩
夜晚8時,兩山之間的陜南小城漢陰,天色漸暗。霞光在秦嶺和巴山間招了招手,悠然散盡,帶走一日喧囂。
移步換景,忽聞人聲鼎沸。高聳的照明燈讓社區廣場夜如白晝,歡快的音樂響起,人群翩翩起舞。58歲的周紅艷一襲長衫,裙擺飄飄。三兩孩童不時擠入舞者方陣,手舞足蹈,有模有樣。
這是陜西省漢陰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點紫云南郡社區里的尋常一幕。過去幾年間,2688名貧困群眾從全縣10個鄉鎮陸續搬遷而來。廣場舞成了夜間最流行的休閑方式。
過去,秦巴深山里的鄉親們,是沒有夜生活的。
“一到夜里,大家聊聊天,打幾圈麻將就去睡覺了。人一散,靜得可怕。”老家在漢陰縣鐵佛寺鎮的高山上,除了同院住的3戶人,周紅艷到最近的鄰家串門也要走20分鐘山路。她愛熱鬧,2008年,等3個孩子大了些,一家5口南下深圳,在電子廠一待就是8年。
家鄉沒有霓虹燈。下班后,她最愛看深圳的夜景。
打工攢下些錢,2016年,周紅艷正盤算著在漢陰縣城買套房子,丈夫突發疾病,半身癱瘓。因病致貧,夫妻倆重回深山。醫療扶貧政策讓丈夫的后續治療有了保障,周紅艷苦中尋樂,學起了跳舞。但山里人觀念封閉,笑她“窮暢快”,她只敢在夜深人靜時,在院壩中獨舞。
如今,這般場景已成往事。搬入新居、找到工作,周紅艷每月收入3000多元,一家人揮別貧困。十里八鄉的搬遷戶離開大山聚在一起,從陌生到熟悉,社區里的夜,漸漸熱鬧起來。
“搬遷群眾過去都住在大山里,要么出門打工,要么土里刨食,天天都是愁日子,哪里還有夜生活?!”紫云南郡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霞最懂老鄉的心,“現在大家搬進新居,在家門口的社區工廠就能打工。日子跟城里人一樣,夜間的文化活動也就越來越熱鬧。”
月如鉤、夜如常,但生活境遇已是大不相同。
夜晚9時,秦巴小城平利。
老縣鎮錦屏社區的一間美容店內燈火通明。33歲老板吳靜正在為顧客做面部護膚,手法嫻熟。從大山搬到這座集中安置社區后,她瞅準商機,開起這家小店。
“越到晚上生意越好,顧客從社區工廠下班,照顧完家人就來做美容。”吳靜手一揚,指了指貨架上的一排排護膚品盒。“喏,那些都是老客戶買的產品。我當時就想,從農民變市民了,肯定愿意為美麗花錢了。你看,沒錯吧?”
跳舞、健身,扭秧歌、看電影、做美容……秦巴山區深處,越來越豐富的夜生活背后,是一個個走向小康的鮮活故事。
夜晚10時,秦巴小城石泉。
古香古色的老街里,正在和面的小吃店主唐祖蓮又賣出一袋炕炕饃。在這里生活多年,她對夜間的變化最有感觸。“過去天一黑就沒人了,不像現在,早晚都有游客。要到夜里12點,人群才漸漸散去。”
踏著古街青石板路拾級而上,明清時的古建筑雕梁畫棟,大紅燈籠沿街掛起。茶社、火鍋店、攝影工作室、手工藝品店……一家家特色店鋪前,三五成群的游客嬉鬧留影。
“深山中的小縣城夜里這么繁華,真是沒想到!”老城根下,幾位從河南三門峽市來的游客不住贊嘆。身旁,一位送外賣的小哥快步走過。
秦巴腹地、漢江之濱的石泉,用綠水青山吸引著每年600多萬游客的到來。漢江江風習習,吹不盡小城月夜的熱鬧。
夜漸深,志愿者王敏還在古街巷道內做當地農產品的直播帶貨,一位身著漢服的姑娘撐著油紙傘,翩然入鏡。不遠處街角的琴行里,少年正敲著架子鼓。廣場上,剛剛結束中考的幾個學生,輕聲唱起民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