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08-17 04:52:08
如何防止脫貧人口再返貧?(來信綜述·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③)
核心閱讀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據各地初步摸底,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人存在致貧風險。
針對已脫貧人口還存在返貧風險等問題,有讀者建議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加強監測,提前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多措并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當前,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絕大多數實現脫貧。不過,仍有一些脫貧人口存在返貧風險,一些邊緣人口存在致貧風險,必須把防止返貧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已脫貧的地區和人口中,有的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有的產業項目同質化嚴重,有的就業不夠穩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據各地初步摸底,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人存在致貧風險。
脫貧摘帽之后,還有哪些要注意的問題?返貧風險應當如何化解?近日,許多讀者致信本報,結合所見所聞,梳理易導致返貧的風險點,討論如何切實防止返貧。
貧困戶穩步創收,才能有效減輕返貧風險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一直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突出問題。“我們曾經對掛鉤村貧困戶進行過統計,其中有不少是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江蘇南通市讀者凌華來信說,尤其是患了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尿毒癥、白血病等慢性病或重病的,家庭收入幾乎都用在了看病上。
不少讀者來信呼吁精準推進健康扶貧,建立健全醫療保障機制,進一步為貧困群眾兜牢醫療保障底線。
重慶市榮昌區觀勝鎮銀河村村民李志群最近猶豫要不要去醫院——20多年的腰疼頑疾又復發了。
“忍一忍就過去了。”李志群想,今年因為疫情,丈夫打工機會少,地里收成也一般,再看個病,又得花錢。前些年,丈夫摔斷了腿,家里負擔了高額的醫藥費,好不容易靠著好政策,養豬養雞摘掉了貧困帽,別再因為看病又成了貧困戶。
“有病還是得及時看,現在看病有兜底,不怕。”走訪中,駐村工作隊隊員劉永平介紹,為減輕貧困戶看病壓力、防止因病返貧,榮昌區建立了健康扶貧基金,可以為貧困戶承擔部分醫療費用。
據劉永平介紹,銀河村共181戶,已經實現了整村脫貧,但有8戶還在返貧監測戶名單里,每月要定期走訪,及時預警。“對村里人來說,負擔最重的一般是醫療和教育支出,尤其是因病致貧返貧現象較突出。”他坦言,生病等支出不可控,還需要更多有效的措施防止因病返貧。
許多讀者來信提出,除了因病返貧,收入單一、不穩定也是風險點。陜西省紫陽縣洄水鎮團堡村村民彭世友,老伴雙眼重度失明,一家六口人,只有兒子一個壯勞力。這些年雖然脫了貧,但收入一直上不去,存在返貧風險。多虧村里產業發展得很好,不僅提供了工作崗位,產業補貼標準也提高了,每畝茶園補貼200元,養殖兩頭豬補貼1000元。
“發展產業是穩定貧困戶收入的重要手段,村級產業能有效覆蓋周邊貧困戶,提供產業發展動力和務工機會。”團堡村黨支部書記鐘雅說,這幾年,村里引進了茶葉、魔芋、中藥材、流水養魚等產業,多產業、多渠道、可持續地為貧困戶穩步創收,減輕返貧風險。
今年6月,國務院扶貧辦關于及時防范化解因洪澇地質災害等返貧致貧風險的通知中提出,要全面梳理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易發生返貧致貧的風險點,實行動態管理。對符合條件的因災、因疫、因病、因殘等返貧致貧人口及時錄入監測系統,采取針對性措施幫扶。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防止在薄弱環節出問題。”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張靜宜認為,返貧與致貧的原因往往高度相關,背后是發展的脆弱性和不確定性,致貧因素不去除、內生發展能力不足、政策不持續不到位,返貧的風險就仍然存在。
有讀者呼吁,要找準返貧原因,提前預防。甘肅會寧縣讀者閻晉平認為,有些貧困戶返貧是受自然因素影響,如遭受嚴重自然災害;有些是受市場因素影響,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面臨困境;有些是受環境因素影響,就業和產業發展發生變化;還有些是受家庭因素影響,遭受意外變故等。“防止返貧要針對不同的原因,區別對待、精準施策。要做好動態監測,特別關注接近‘臨界點’的脫貧戶,采取有力有效的防范措施,使他們穩定脫貧,日子越過越好。”
大數據越“接地氣”,防返貧監測預警就越精準
防止返貧的關鍵還是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加強監測,提前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不能等他們返貧了再補救。
今年3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于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以家庭為單位,主要監測建檔立卡已脫貧但不穩定戶,收入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邊緣戶。具體監測范圍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國家扶貧標準1.5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殘、因災、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引發的剛性支出明顯超過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縮減的家庭。
應當如何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不少讀者在來信中提出很好的建議。四川宜賓市讀者余強認為,可以建立“線上+線下”動態監測系統,一方面整合扶貧、衛健、社保等部門的資源,建立數據定期收集分析研判制度,讓干部少填表、農戶少跑腿,實現精準監測;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支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幫扶責任人等組成的防止返貧監測員隊伍,定期入戶監測和報告農戶情況,及時掌握信息,有效防止返貧。
如今,一些地方正探索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完善返貧致貧的監測預警機制。陜西銅川市開發了易地扶貧搬遷后續防返貧監測系統,運用大數據技術,通過設置關鍵指標評判、綜合參照系數、模塊趨勢研判等,實現了對銅川市4590戶13944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防返貧實時監測預警。
“這個系統可以對脫貧關鍵數據進行實時分析,為相關部門、村級合作社及企業提供有效參考。不僅可以為邊緣戶、監測戶精準幫扶提供建議,還可以在產業布局、政策傾斜等方面提供數據支撐。”銅川大數據學院院長黨明杰說,現在數據收集主要由基層工作人員承擔,未來希望通過技術手段,更方便地完成數據采集。大數據越“接地氣”,防返貧監測預警就越精準。
陜西西鄉縣讀者黃宗躍提出,掌握了返貧預警信息后,還要加強動態幫扶。“要將事前預防與事后幫扶相結合,因人因戶分類精準施策,確保有勞動能力的監測對象增收致富,對無勞動能力的監測對象強化綜合性社會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醫保、救助機制,確保監測對象不會因病因災返貧。”
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輸血”與“造血”并重
“我參加扶貧工作4年,幫扶村、幫扶戶都順利實現了脫貧。不過,總結這4年的幫扶工作,感覺有些工作還可以做得更好、更到位。”讀者楊盛峰在來信中表示,他是一名中學教師,也是一名幫扶干部,這些年來,通過解決貧困戶的交通、健康、求學、住房、產業、技術等問題,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不過,有一小部分貧困戶致貧的原因出在自身,比如“等靠要”思想較重。如何幫扶這部分貧困戶,實現既扶貧又扶志,還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湖北十堰市讀者朱江對此也有同感,在駐村扶貧工作中,他發現有的貧困戶等著要補貼,“扶貧工作隊、親戚朋友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明顯。對于這些貧困戶來說,扶志比扶貧更重要,志不扶起來,就算脫了貧,也很有可能會返貧。”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于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堅持外部幫扶與群眾主體相結合。處理好外部幫扶與自身努力的關系,強化勤勞致富導向,注重培養貧困群眾和監測對象艱苦奮斗意識,提升自我發展能力。要采取扶志扶智的幫扶措施,引導監測對象通過生產和就業脫貧致富。
目前,一些地方“輸血式”脫貧還沒能轉化為內生發展動力,比如一些產業扶貧項目還主要依靠幫扶責任人的關系和資源,如果幫扶政策不接續、工作斷層脫節,就有可能出現產品銷路不暢、項目停擺、后續資金不到位等問題。“應當把扶貧同扶志、扶智有機結合起來,‘輸血’與‘造血’并重,充分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提升鄉村人才供給水平,以人才振興構筑起防止返貧的防線。”張靜宜說。
“扶志,要通過言傳身教,讓一些貧困戶克服依賴思想,自力更生,勤勞致富。扶智,要通過文化教育,使貧困戶主動融入社會,有事干、掙活錢。對有生產能力而沒有生產技術的貧困戶,要幫助他們選準致富項目,扶上馬送一程,幫助他們走上致富路。”江蘇射陽縣讀者陳建康說。
針對一些貧困戶缺乏求職技能的問題,安徽明光市讀者常兆建議,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定點培訓機構、專業合作社等,深入貧困戶家中開展“點對點”“一對一”精準培訓,并積極幫助聯系就業單位,使貧困勞動者通過技能提升實現穩定就業。
“防止返貧,教育是長遠之計。”沈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姜義軍認為,從長遠角度來講,脫貧后防止返貧,應立足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素質,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幫助他們持續穩定增收。
版式設計:沈亦伶
本報記者 劉新吾 原韜雄 吳 月
【編輯:房家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