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sm极度另类视频,日本三级韩国三级欧美三级,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全部

貴州黔南州全面打好少數民族脫貧攻堅戰 繡出美好新生活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2020-10-17 17:07:10

貴州都勻綠博園一角。

趙勻川攝

“好花紅來好花紅,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開在刺梨樹,哪朵向陽哪朵紅……”伴著一曲《好花紅》,60歲的水族婦女潘蕭,正嫻熟地將馬尾用絲線包裹,搓成線狀,再用大針穿好,趕制馬尾繡。

盡管工藝繁瑣,過程復雜,但對老人家而言,再是熟悉不過。“每個水族婦女都會馬尾繡,現在進了城,政府鼓勵我們繼續繡,這門手藝不能丟!”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同時,還抓好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各族人民共同唱響民族團結“好花紅”。

把手藝做成生意

潘蕭是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人,由于人多地少,交通閉塞,在老家幾乎是靠天吃飯,貧困成了繞不開的坎兒。2018年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下,她舉家搬遷到中和鎮雪花湖社區,成了新市民。

“以前閑下來,總會做點馬尾繡,除了家里用,還能在趕場的時候掙點零花錢。”剛搬出大山,潘蕭一度很焦慮,不知道家鄉的馬尾繡還能不能傳下去,“這是水族的瑰寶,有它就有家。”

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是第一步,關鍵是如何穩得住、能致富。馬尾繡是一種以馬尾作原材料的特殊刺繡技藝,在水族婦女中世代傳承。

“搬遷之前我們就開始謀劃,也想了不少招兒。”社區負責人韋孟佩也是水族人,她深知馬尾繡是水族搬遷群眾共同的情結,必須傳承和保護好。

韋孟佩介紹,隨著群眾的陸續入住,社區開始引入馬尾繡制作企業,既傳承了這門非遺技藝,又讓群眾從中受益。

“現在只要有空,就到附近的企業拿繡片,回家繡,繡完了還有錢賺,大伙可喜歡做咧。”如今,潘蕭時常會跟幾個鄰居搭伙繡,幾乎跟老家沒啥區別,“真要說有啥不一樣,就是環境好,日子越來越好了。”

目前,整個社區有1500多名繡娘,幾乎家家都做馬尾繡。“企業會根據繡片圖案的大小、復雜程度、質量等支付工錢。”據統計,如今社區里的馬尾繡制作企業已有14家,前不久社區還成立了馬尾繡協會,組織帶動廣大群眾繡出更美好的生活。

地處黔桂交界的黔南州少數民族超過40個,占當地人口總數的近六成。在脫貧攻堅中,黔南州注重將少數民族文化與產業、就業等融合,采取多種方式,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搬遷群眾增收致富。

從田間走進車間

拿慣了鋤頭的覃想燕,怎么也沒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朝九晚五地上起班。

家住三都縣周覃鎮拉近村的覃想燕是布依族人,2019年以前,一家人守著兩畝地過活,“那時候特羨慕有份工作的,也想過出去打工,但孩子正在念書,出遠門實在放心不下,只能靠丈夫打零工維持著。”

2019年,聽說鄰村的一家香菇企業正在招工,覃想燕直接跑去報了名,“一直盼著能在家門口上班,好不容易等到機會,無論如何也得抓住。”她順利地成為企業的一員,第二天便來園區報到。

“除了種香菇,企業還做菌棒加工,供應周邊鄉鎮30多個合作社,帶動群眾一起發展產業。”企業負責人陳金棒之前一直做木材加工生意,到了2013年,決定轉型做菌棒。在政府的幫助下,他接連建起了育苗大棚、菌棒加工車間,還在周邊流轉土地種植菌材林,形成較為完整的香菇產業鏈。

目前,該企業共有員工51人,27人是貧困戶。他們大多數都跟覃想燕一樣,摘菌子、做菌棒等,“剛來那幾天,一直有專人培訓,幾天就學會了。”

在陳金棒看來,最重要的是能覆蓋更多貧困戶,帶動他們增收,“截至目前已經供應了180多萬棒,還有50多萬棒的訂單等著交貨。這就像撒下種子一樣,香菇產業開始在周邊生根發芽。”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讓一個民族掉隊,黔南州通過抓產業擴就業促增收。全州圍繞農村產業革命,發展茶葉、刺梨、食用菌等12個特色主導產業。同時培育新型主體,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全州農業龍頭企業75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7230個,帶動38.4萬戶農戶就業。

讓農民變成市民

出門忘帶鑰匙,找不到回家的路,不會坐公交……位于惠水縣經濟開發核心區的新民社區,是一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16年,王明玉一家成為第一批搬遷入住的新市民,由于習慣了老家苗寨的生活,剛來的時候有些難以適應。

“以前都說苗族話,現在也得說普通話。剛來那會怕跟人說話,一直窩在家里不敢出門。”很難想象,一段時間之后,眼前這個苗族婦女也能用普通話交流。

在易地扶貧搬遷中,貴州根據實際實施以城鎮化安置為主,而隨著城鎮化發展,也有不少居住在郊區、村寨的群眾進了城。為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解決融入城鎮過程中遇到的困擾,惠水縣民族宗教事務局主動上門,持續開展幫搬遷、幫融入、幫就業、幫解困等服務,提升搬遷社區民族工作水平,加快少數民族搬遷群眾融入社區生活的步伐。

“我們在各個搬遷社區建立民族工作服務站,聽取各民族群眾的訴求,同時開展治安巡邏、社區環境衛生監督等活動。”惠水縣民宗局局長吳詠梅介紹,社區還成立新市民夜校,組織群眾學習傳統手工藝技能,“還拿出專項資金,支持群眾組建社區蘆笙隊、八音座唱隊、山歌協會等,幫助他們安心融入新生活。”

困難得到化解,融入更加順暢。如今的王明玉,除了在社區找到了工作,還加入了山歌協會,每逢“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節慶,她也會鼓起勇氣,為大伙兒高歌一曲。

“不僅要讓少數民族群眾搬出來,還得幫助他們安心生活,全力做好民族團結工作,因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吳詠梅表示。

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十三五”期間,黔南州共建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108個,建設安置住房62025套,搬遷24.73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9.99萬人。

版式設計:蔡華偉

[責任編輯:楊凡、韓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
<legend id="avguq"></legend>
  • <th id="avguq"></th><sup id="avguq"></sup>
    1. <del id="avguq"></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