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0-11-12 11:06:11
我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發布
深圳“曬出”生態家底
圖為深圳南山區大沙河兩岸景觀新華社記者 梁旭攝
本報記者 李 禾
陸域生態系統保持了282萬噸土壤,緩解了熱島效應1.99℃,減少了6.62億噸的暴雨徑流,固定了30萬噸二氧化氮,釋放22萬噸氧氣,減少了3萬噸空氣灰塵,保護了38%的海岸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11月1日在北京公布了《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綜合報告》及系列專題報告,這是我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曬出”了深圳市的生態家底,以及生態系統服務供給狀況。
摸清家底、識別問題、找到對策
“深圳開展城市陸域生態系統調查和評估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城市實施生態精細化管理的需要。”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亞立說,深圳建市40年來,人口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了深刻影響。深圳開展生態系統調查與評估是為摸清家底、識別問題、找到對策,為未來發展和管理奠定基礎。同時,也為探索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奠定基礎。
按照生態環境部對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要求,2017年,深圳率先在全國城市尺度啟動陸域生態調查評估項目研究。該項目開展了六大子項目22個專題研究,國家與地方近20家科研單位、超過1000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云說,項目基于“社會—經濟—自然”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理論,針對深圳快速城市化的特征,開展了大量的遙感和生態調查,結合深圳生態監測數據和統計數據對深圳生態系統進行全面評估。
調查評估最終形成了“六個一”的成果,即繪制一張生態狀況圖,顯示深圳從1979年以來的陸域生態變化;建立一套針對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城市生態系統評估方法與技術規范;剖析深圳城市生態保護面臨的問題,形成一張問題清單;回顧評估總結深圳40年來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實施效果,形成一套管理政策;建設一個生態數據庫和評估管理決策分析平臺;依托城市生態信息化平臺,建立“天地一體”城市生態監測監控網絡。
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變
歐陽志云表示,研究結果揭示了深圳生態系統格局特征與演變情況。深圳生態系統以城鎮和森林為主導。建市以來,城鎮生態系統持續快速擴張,森林、農田和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持續減少。但是最近幾年,城鎮生態系統擴張明顯減速,生態系統總體格局趨于穩定,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變。生態基本控制線對生態空間保護成效顯著,城市人居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在生物多樣性方面,深圳野生維管植物共計199科858屬1916種,約占廣東省野生植物5933種的32.3%。發現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有益、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豹貓、赤麂等;納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的唐魚,發現了原生性野生種群。不過,城區植物生物多樣性顯著低于自然生態系統,深圳自然生態系統動物559種,城區動物282種。
調查評估還揭示了深圳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深圳經濟增長能源依賴性降低,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低于GDP增長率,能源效率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構建區域生態一體化保護
“通過4年的調查與評估,理清了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及其原因。”歐陽志云說,概括而言,較突出的問題包括城市發展空間與生態空間保護矛盾依然突出,生態空間保護壓力大;老舊建成區人口密度高、生態空間少,內澇等風險相對較高,人居環境較差。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城市居民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但城市發展對城市生態空間產生較嚴重的侵占,造成城市優質生態產品需求與供給空間不匹配的問題,集中表現為城市公園綠地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與優化。
基于深圳存在的問題,評估報告從城市總體發展與區域協作、城市生態保護能力建設和典型生態環境問題改善3方面提出了相應對策與建議。其中,針對發展空間與生態空間矛盾突出問題,提出城市生態保護與區域協作方案,推動深圳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構建區域生態一體化保護的實現路徑和具體措施等。加強城市生態保護與監管的規劃與能力建設,開展精細的生態功能區劃,逐步形成規范化的城市生態監管網絡體系。通過優化城市內部生態格局、提升城市承載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監管、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和預防生態風險等,保障深圳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與可持續性。
【編輯:房家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