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網
2020-12-07 20:19:12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這檔節目全方位展示了多座著名博物館的文化淵源、諸多國寶藏品的前世今生、系列文化遺產的歷史蹤跡,讓那些在博物館中沉睡了千百年的國寶紛紛“活”了起來。此后,“如果國寶會說話”、“約會博物館”、數字洞窟、云上展館等一大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物新形態、新載體紛紛涌現,不斷將曾經“冷門”的考古帶進普通百姓的生活,寶貴的中華歷史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光彩。
近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在一處唐代貴族家族墓地中,發現一方由顏真卿書寫的墓志銘。圖為考古發掘出土的墓志局部。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在《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新的實際,從發揚光大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出發,對用好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提出明確要求:
“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
文物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能夠活化再現歷史場景,是生動鮮活的歷史教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深入學習歷史,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提高“三個認識”,即“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向世界講述中國歷史故事,考古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多年來,中國考古文博界通過組織文物出境展、舉辦世界考古論壇、邀請國外學術機構參與中國考古研究等方式,在促進文明文化交流、講述中國故事方面進行了很好的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被稱為“冷門”的考古工作,常與寂寞和清苦為伴,很多考古人員一年甚至有300多天都在野外,工作枯燥而艱辛,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黨委和政府提出要求:“要牢固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關心愛護考古工作者,積極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為考古事業、文物保護、歷史研究創造良好條件。”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中華文明獨樹一幟。站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5000多年奮斗積累的文明養分,擁有14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