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12-11 09:48:12
核心閱讀
為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地村為民服務中心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實踐:有的設立了村文化點,宣講脫貧故事、進行公示評比,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志向;有的打造農家書屋、組織集體讀書學習,培育文明風尚,改變陳舊習俗;有的建起了文體廣場、開設棋藝室,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
設立村文化點
激發脫貧志氣
花草飄香,柵欄成行,湖南益陽赫山區衡龍橋鎮華林村整潔的村道邊,一處村民活動園地臨路而建。隔老遠,“美麗家園馬家咀”幾個石刻大字就映入眼簾。走近一看,朱紅色的展覽長廊和依托村居設立的文化墻十分亮眼。
作為村里為民公共服務平臺的一部分,華林村的文化點是村民們閑暇時最喜歡來轉一轉的地方。為啥?在文化點里,有文化長廊不定期更新配圖講解的各種政策;民間文化室有村民們收集起來的物件——竹編的鍋蓋、老舊的紡車、殘破的陶壺、朽敗的木爬犁……每件老物件的背后,都蘊藏著村民生活變遷的故事。
“村民的生活變好了,對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越來越大。”華林村黨總支書記范志祥說,要保障文化供給,需要建設新的文化活動場所,但村民服務中心的空間有限。2019年,經過村民表決同意,村干部帶著村民將文化點建在馬家咀屋場上。
“用大白話講道理,更好懂。”范志祥說。在文化墻上,有許多和村民生產生活貼近的標語、照片、圖畫。比如,“走出去看樣板,學經驗;回到家搞產業,謀發展”,短短一句標語概括了村里70多歲的村民余長發種花生、種西瓜、促脫貧的故事。
“脫貧的方法上了墻,正能量的故事全村講,就形成了一種激勵。”范正祥說。
除了引起村民共鳴的標語,文化墻的公示評比區更是村民們關注的熱點板塊。前些日子,華林村檀華公路鋪設油砂路面,文化墻上公示出捐款名單,立刻就引起了村民的熱烈討論。
“你家是貧困戶,怎么也捐了錢?”看過名單后,很多村民都在問貧困戶楊谷生。
老楊笑著說:“前兩年兒子得了急性胰腺炎,治病用藥花了不少錢,所以家里窮一些。現在有醫保兜底,兒子病情好轉,我們爺倆一起打工,今年鐵定能脫貧,怎么就不能捐錢?”
“現在大家不但自己奮斗的勁頭足了,而且為村集體做貢獻的覺悟也高了。”當初,村里要在文化點上建華林村民間文化室,保存村史記憶時,就有村民主動提供自家閑置的房屋,無償供村里使用,后來又有許多村民捐出自家的老物件,講述村史故事。
“奮斗光榮、貢獻光榮,小小的一處文化點,激起了村民的心氣和志向。”范志祥說。
打造農家書屋
推動移風易俗
在黑龍江省海林市海林鎮新合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樓是為民服務窗口、村民文化活動大廳,二樓則設置了農家書屋和黨建活動場所。
“我們把文明實踐站和為民服務中心的功能整合起來,既能為村民提供各類公共服務,同時也是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推動移風易俗的新陣地。”海林鎮黨委副書記李曉東說。
二樓最西邊的房間,掛著“農家書屋”的牌匾。屋里四面貼墻立著書柜,兒童讀物、文學歷史、農村實用技術……5000多冊書籍有序擺放。
隔壁便是閱覽室,推門進去,村婦女主任李玉蘭正在朗讀一篇文章,十幾個村民聽得津津有味。
66歲的金英子說,“村里以前生產靠貸款、收入靠種地、集體無積累,得益于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村里發展民俗風味餐飲產業,同時組織勞動力外出務工,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5萬元。”
口袋鼓了起來,精氣神也得跟上。過去,村里的文化生活比較匱乏,打牌喝酒是大伙主要的休閑娛樂活動。“新合村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成立了老年讀書會,可一直以來條件有限,讀書會主要是把大伙召集在一塊讀讀報。”李曉東說,2010年“農家書屋”項目在新合村落地,有效解決了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活躍和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
“讀書會規定每月1日和16日為讀書日,學習討論的課題有科技文化知識、家庭美德、文明禮儀等,同時組織村里有一定文化基礎的黨員及鄉土人才開展專題講座,大力倡導新文明新風尚。”李玉蘭說。她同時兼任圖書管理員,承擔組織大伙集中讀書學習的任務。由于活動開展形式豐富、內容接地氣,穩定會員很快發展到60名。
在讀書會的基礎上,新合村又依托為民服務中心成立了門球隊、文藝隊等活動組織,“白天在舞蹈室練習、讀書,晚上到文體廣場活動。”金英子的兒女都在外工作,可生活一點都不孤單,“大伙每天一起打門球、唱歌跳舞,樂呵著呢。”
“現在過春節,年輕人回來也跟著一起辦晚會、打門球,其樂融融,酗酒賭博的現象基本沒有了。”李曉東說。
修建文體廣場
豐富文娛生活
天剛蒙蒙亮,謝昌碧便起身出門。年過70歲的她,身體依然硬朗,扭腰、伸展、踏步,毫不費力。音樂響起,廣場上開始熱鬧起來,跳操的人越來越多。
近年來,重慶市渝北區興隆鎮牛皇村積極建設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多措并舉搞好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對休閑娛樂設施不斷進行提檔升級,另一方面豐富休閑娛樂活動,打造家門口的休閑娛樂圈。
清晨、黃昏或是節假日,在村頭的楊梅文體廣場上,村民們聚在一起,一同扭扭腰、擺擺手臂、踢踢腿,舞步動作整齊,節奏韻律統一。2012年以前,楊梅文體廣場還是一塊空地,荒廢多時,雜草叢生。如今,這兒建起了寬敞的廣場,設施設備逐漸增加,成為村民休閑的好去處。“一起跳操,既鍛煉身體,又讓大伙有機會聊聊天,關系更融洽了。”謝昌碧連連點贊。
記者看到,廣場兩側還建有一個體育場,包括羽毛球場、籃球場和乒乓球場。每逢周末或者節假期間,很多年輕人在這里揮灑汗水。
提到家門口的休閑地,萬永紅、曾祥蘋夫婦也贊不絕口。隨著村里的鄉村旅游越來越紅火,在外務工的夫婦倆回到家鄉發展農家樂。晚飯后,夫婦倆招呼完客人便時常到健身步道走上幾圈。今年,這條網紅健身步道點綴著當地文化元素,在幾個節點處增加了情景化的投影圖像,以很多圖像作品與周邊景觀相互呼應,藝術感十足。
廣場不遠處還有一個古村落,坐落著22棟特色農房。其中一棟農房里設有棋藝室,最受老百姓喜愛。村民常常聚在這里下象棋、學編織、學插花。
村民李先英是這里的常客。指尖上下翻飛,繩索來回旋轉,不一會兒,她就編織出了一個小物件。“這個文化棋藝室很受大家的歡迎,休閑娛樂活動也多,還經常有城里的老師來上課呢。”李先英說,“麻將聲少了,村民們的興趣更高雅了。”牛皇村還把村委會多功能室利用起來,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在家門口看電影。
以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陣地,綜合運用多種設施,常態化開展文娛活動,充實村民精神生活,這些做法贏得村民點贊。不只是牛皇村,興隆鎮堅持“文體惠民,全民康健”,相繼建成16個村級文體廣場,促進了當地鄉風文明建設。
(周新宇參與采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