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12-18 08:54:12
專注成就品質,堅守鑄就輝煌。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行行皆可出狀元;擇一業(yè)成一事終一生,事事皆可譜華章。
自2019年初開設“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以來,本報已刊發(fā)35篇報道,涵蓋科學家、專家學者、人民教師等眾多群體。他們身上,既有“十年磨一劍”的專注,也有“甘坐冷板凳”的堅守;他們身上,折射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
臨近歲末,“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推出2020特別報道,記者分赴五路,重訪曾經報道過的人物,記錄他們一如既往的生活狀態(tài),展現(xiàn)他們執(zhí)著堅守的精神風貌,續(xù)寫他們發(fā)光發(fā)熱的人生篇章,以饗廣大讀者。
——編 者
65歲“大國工匠”朱恒銀——
“鉆探行業(yè)也要求創(chuàng)新”
鏡頭回放:為不打擾家人休息,朱恒銀每天都在狹小的廚房里寫作。天冷,要等煤球爐子燒暖和點,手才不至于凍僵,在平日里吃飯的小方桌上一筆一畫寫下日間研究與實踐的經驗。
隆冬時節(jié)。一大早,推開門,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高級工程師朱恒銀的辦公室里,寬大的書桌上鋪滿了設計圖紙。一手拿筆,一手執(zhí)尺,朱恒銀在白紙上開始寫寫畫畫……
雖已年過花甲,他握筆的手依然很穩(wěn)?!案摄@探,技術創(chuàng)新、野外試驗缺一不可。今年我們正抓緊5000米新型能源勘探智能鉆探設備及技術研發(fā)。”朱恒銀一邊將腦海中的構思描繪在紙上,一邊告訴記者,“研發(f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別看我現(xiàn)在65歲了,還是歇不住呀?!?
遇事愛琢磨,做事有韌勁,朱恒銀在全隊出了名。調配好的泥漿,小心翼翼地放進儀器,不出半小時,密度、黏度、含沙量和酸堿度等參數(shù)依次呈現(xiàn)。看著機器監(jiān)測的數(shù)據(jù),朱恒銀不由地長舒一口氣:“這是我們團隊最新研發(fā)的鉆井液多參數(shù)自動化監(jiān)測設備,與過去人工手動測量相比能省近一半時間,如今馬上進入野外試驗階段?!绷牡姐@探技術研發(fā)新進展,朱恒銀興致盎然。
鉆井液性能好壞與鉆井施工密切相關。一直以來,鉆井液性能全靠人工測量,既繁瑣耗時,又存在誤差,還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在朱恒銀看來,機器測量有望成為鉆探行業(yè)的一大利器。因為熱愛鉆研,屢有突破,朱恒銀當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四十多載鉆探生涯,要么在野外采礦,要么在實驗室里鉆研,朱恒銀對鉆探事業(yè)的熱度不減?!案餍懈鳂I(yè)都在創(chuàng)新,鉆探行業(yè)也要求創(chuàng)新。作為地質人,我的初心就是奉獻國家?!敝旌沣y說。
(本報記者 游 儀采訪整理)
73歲志愿講解員胡昇——
“我很愿意繼續(xù)講下去”
鏡頭回放:“講解詞要準確,連一個措辭都不能含糊,既要具備‘說明文’的特性,也要用文學的語言描繪,展現(xiàn)鏡頭感、畫面感,還要運用哲學的思辨,將講解內容上升至精神層面,談人生哲理。結合當下,闡發(fā)對文物的理解和思考。”胡昇說。
12月15日下午,記者來到湖北省博物館,走進楚文化建筑風格的綜合陳列館,只見一樓大廳右側的曾侯乙展廳門口圍著一群人……
“不要小看這份工作,文化自信是凝心鑄魂的大事。你們要用歷史學的嚴謹、文學的語言和哲學的思辨,通過旅游這個窗口,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好。”在人群中間,一位老者正娓娓道來……原來,湖北省博物館001號志愿講解員胡昇,正在對一群年輕的導游進行業(yè)務實訓。
疫情防控期間,胡昇始終沒閑著。他不僅在家關注外界情況,還通過線上直播繼續(xù)做志愿講解,傳遞正能量。“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自古以來便是如此……”直播中,胡昇熟練地運用史實講解“為什么說武漢是英雄的城市”;很多網友聽完后表示,“疫情過后一定要來武漢看看”。胡昇還積極聯(lián)系對接四川、廣東等地的志愿者和愛心人士,為湖北省博物館、武昌醫(yī)院等單位募集捐贈了不少防疫物資。
如今,73歲的胡昇日程表依舊安排得滿滿當當。除了繼續(xù)奔走在各大博物館、黃鶴樓等地進行志愿講解,為新招收的一批批志愿者開展講座和培訓,他還擔任武漢市青山區(qū)“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群眾宣講員”,到機關、社區(qū)等地開展宣講活動。不久前,一批支援湖北醫(yī)療隊隊員受邀回湖北參觀,他一大早就趕到湖北省博物館,為他們講解了3個小時……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志愿者行列,在傳播歷史文化的過程中不斷進步。我很愿意繼續(xù)講下去,做潤物無聲的那滴水。”胡昇表示。
(本報記者 范昊天采訪整理)
75歲“人民科學家”葉培建——
“工作和生活依舊飽滿”
鏡頭回放:有人擔心,嫦娥四號落到月球背面的風險太大,還涉及中繼通信難題,葉培建說:“中國的探月事業(yè)總要向前走,只做別人做過的事情,怎么能創(chuàng)新?科學就是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走,到月球背面去!”
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3000牛發(fā)動機工作約6分鐘后,順利將攜帶月壤的上升器送入預定環(huán)月軌道,成功實現(xiàn)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葉培建,和年輕的航天人一起,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見證了全過程……那天,他幾乎整夜沒合眼,而這也是他近期的工作常態(tài)。
航天事業(yè)是葉培建一生的堅守。在與記者交談的時間里,75歲的他三句話不離老本行:“7月23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fā)射,后續(xù)還要完成近火制動、‘落火’等高難度任務。未來,我還要繼續(xù)和年輕人一起努力!”
雖然已于今年年初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辦理了退休手續(xù),葉培建依然忙碌。作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院長,他編教材、教學生、搞科研、抓思想教育,一樣也沒落下。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完成的工作還有很多?!比~培建說?!拔覀冇媱澟c別人合作出一套叢書,給年輕人創(chuàng)造更好的培養(yǎng)、發(fā)展平臺。”
葉培建格外注重將航天精神傳承下去。“航天人要耐得住寂寞,樹立為航天強國作貢獻的理念。”葉培建說,很多年輕航天人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沖突時,把國家利益放在前面,用成功報效祖國,用成長鑄造輝煌,“他們大有希望”。
葉培建經常通宵達旦工作,并保持著閱讀的習慣?!翱偟膩碇v,工作和生活依舊飽滿。”他說,“航天工作、航天教育工作、社會工作,每天都很忙,該加班還是要加班。”
(本報記者 谷業(yè)凱采訪整理)
92歲鄉(xiāng)村教師葉連平——
“只想為孩子多做點事”
鏡頭回放:葉連平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拿著教鞭指向黑板,在講臺上來回踱步。他精神很好,臉上掛著笑容,連皺紋都舒展開來……“Where color is my T-shirt?這句話錯在哪里呀……”
推開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房門,偌大的教室里只有葉連平一個人,他正認真地備課,不時在紙上寫寫畫畫……
講臺、桌椅、黑板,和兩年前相比沒有什么區(qū)別;有所更換的,只有教室后墻上貼著的學生測驗成績單,測驗時間、哪個班級、學生的姓名和成績,寫得工工整整……門口一張紅紙格外顯眼,上面寫的是2020年葉連平獎學金發(fā)放公告,都是各個年級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密密麻麻幾十個名字。其中相當一部分,已考取重點高中或大學。
葉連平,和縣卜陳學校退休教師,先后從事教育工作40多年;退休后為當?shù)貙W生義務補課至今。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現(xiàn)有50多個學生,分成4個班級?!八袑W生的作業(yè),我都要先做一遍;不備課就不講課,這是我?guī)资陙淼牧晳T;老師講錯一個字,也是大責任。”葉連平說。
近年來,葉連平的事跡逐漸為人所熟知,也得到一些褒獎,但在葉連平眼里,“自己只是名退休教師,只想為孩子多做點事”。
提起教學,葉連平眼中充滿了光彩;說到學生,他更是如數(shù)家珍。很多學生每年都來探望他,送的鮮花變成干花,還擺在教室里,他舍不得扔……
臨行前,葉連平又拿出一張成績單,是今年卜陳學校的中考成績單,有5名學生曾在這里補課,英語成績名列前茅,其中兩人,分列總成績第一、二名。
(本報記者 徐 靖采訪整理)
67歲“治沙勞模”白春蘭——
“舍不下那一大片林地”
鏡頭回放:白春蘭每天要步行往返16公里,丈夫則會在毫無遮蔽的沙漠中過夜,照看白天栽種下來的小樹苗?!盀榱苏湛礃涿?,一家人每天帶著玉米餅子過來,水需要來這里挖,鐵鍬一鍬一鍬,直到挖出水來?!?
記者再次見到白春蘭時,她正在二兒子家中,剛剛把一歲半的孫子哄睡著;陽光穿過窗戶,家里亮堂堂,暖氣也熱騰騰的。“現(xiàn)在日子好了,困難總是會過去的……”白春蘭開門見山,講起了自己的2020年。
今年1月份,在寧夏鹽池老家的白春蘭看到小區(qū)上上下下齊心協(xié)力應對疫情,她主動向社區(qū)申請,要在小區(qū)站崗值守。社區(qū)負責人考慮到她年齡大,沒讓她去。于是,白春蘭便買了水果、牛奶,托兒媳婦送給站崗執(zhí)勤的志愿者……
可是3月底,白春蘭在打掃治沙紀念館時不小心摔傷右腿。67歲的她閑在家中,一邊配合治療,一邊想找點事做。7月,有單位來紀念館參觀,邀請她做講解。白春蘭拖著還有些不便的右腿,來到館里,堅持一步步挪上臺階,給大家介紹治沙固沙的經驗?!安徽撌裁磿r候,都舍不下那一大片林地”,白春蘭說。
兩周前,因為二兒子忙著上班,白春蘭便來到銀川,照看起了孫子?!艾F(xiàn)在不用種樹,自己的3400畝地,樹都種滿了?!蔽羧拯S沙漫天,今天綠樹成蔭,白春蘭忙活了40年,終于可以稍事休息一下了……過去因為刨沙刨泥,她的指甲縫里總有黑色的污垢,皮膚粗糙蠟黃,現(xiàn)在則看上去指甲白凈,整整齊齊。在家休養(yǎng)了大半年后,白春蘭腿部逐步恢復,膚色也紅潤起來。
23年前,白春蘭丈夫冒賢積勞成疾,倒在了治沙路上;后來,大兒子也因病不幸去世。然而,親人的逝去并沒有打垮這個“治沙勞?!?,她默默堅持著治沙,一路走到現(xiàn)在。談起未來,她注視著孫兒,臉上帶著笑:“未來會越過越好!”
(本報記者 秦瑞杰 禹麗敏采訪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