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12-18 08:57:12
核心閱讀
人物使我們的故事動人,創新使我們的故事生動。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中間需要“轉化”。這就需要藝術家在深入傳統文化寶庫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能力
一個演員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通過表演,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這是優秀演員應當追求的境界
置身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如何通過自己的創作,積極發揮社會主義文藝凝心聚力的作用、激發人們書寫新時代史詩的熱情與力量?中華兒女在不同歷史階段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奮斗故事與卓絕貢獻,是我們的創作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土壤。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當深入生活,同時對豐厚的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新文藝表達,用文藝講好中國故事。
緊扣人物 跨界融合——
生動表現中國風采
20多年來,我作為戲劇導演,一直與舞臺上的人物同悲喜共命運。這些人物多來自文學作品。與以往創作不同,擔任《故事里的中國》系列節目總導演,讓我走進眾多英模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們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他們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深深地震撼了我,一次次讓我落淚。
我想知道他們如何鍛造出自己的品格,他們不竭的精神動力源自哪里。“草原額吉”都貴瑪、“醫之大者,為國為民”鐘南山、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90后援鄂醫療隊……他們的人格力量、他們對所負使命義無反顧的全力投入,來自家庭和成長道路的影響,更來自他們對黨的信仰、對國家和人民的大愛。我們在創作中堅持從人物精神出發、從真實生活出發,打動了許多觀眾,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英模人物的人格力量。
觀眾對節目的認可、對節目主人公的認同,不僅由于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鳴,還與節目大膽創新表現形式有關。只有故事講得精彩、講得有新意,觀眾才樂于聽下去、看下去。
在節目形態上,我們率先在大型文化訪談節目里嵌入舞臺劇,用戲劇+影視化拍攝+訪談的融合方式呈現中國故事。在技術手法上,我們將舞臺轉化為小型片場:傳統的單一舞臺被切割為三個舞臺,擴展了戲劇的舞臺化呈現。高清LED大屏等技術手段的使用,進一步實現戲劇舞臺的電影化,室內場景和“外景地”都得以在一個大舞臺上表現。
此次創作給我們提出的另一個課題是如何創新表演。僵化的表演無法和時代同步伐,觀眾也不認可。在《故事里的中國》舞臺上,演員表演60%是影視化的,當角色進入內心獨白,或者開始大段的情感表達時,則采用戲劇表演方式,增強藝術的感染力。
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
人物使我們的故事動人,創新使我們的故事生動。在前不久創排的話劇《紅色的起點》中,我帶著青年主創團隊,以及90后和00后的演員們,探索如何給觀眾尤其年輕觀眾講述黨史,如何在舞臺上表現黨的一大歷史。這部作品青春感十足,很受觀眾喜愛。我執導的、以新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為主人公的話劇《狂飆》也很受歡迎,有的90后觀眾連看三遍。我們在舞臺上同時使用8臺攝像機,紀實拍攝、及時剪輯、即時投影。觀眾被這一新的表達形式吸引,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田漢,了解了那段風云際會的歷史。
追根溯源 轉化表達——
做優秀傳統文化的“探寶者”“解碼者”
中國的文化藝術講究的是內在功夫和氣韻。書畫、太極拳、傳統建筑,莫不如是。故宮看起來雄偉舒展,其實工匠在設計建造時尺寸拿捏得非常精準,這樣才能在榫卯“合成”時分毫不差,才能有外在氣派的宏闊端莊。
再比如中國畫的大象無形、計白當黑,遠山綠水之間小舟輕過,畫面既有意境,又有內在邏輯。唐詩中婦孺皆知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短短兩句就把天和地都描繪清楚了,后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又倏而把視野聚焦到眼前山水,也是既寫意又高度凝練,內在結構很扎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中間需要“轉化”。
如何通過文藝創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就需要藝術家在深入傳統文化寶庫、探得“寶物”的基礎上,以現代人的視角提取精神內涵,同時積極運用新的藝術表現手段和技術手段,讓傳統題材作品既葆有傳統的獨特韻味,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
比如,導演話劇《趙氏孤兒》過程中,我先讀元代紀君祥的元雜劇劇本,而后讀《史記》和《左傳》,在歷史背景下探討忠義精神;導演昆曲《1699·桃花扇》,是借侯方域、李香君之愛抒愛國之情,同時以此次創作為契機,發掘、整理散佚的昆曲曲譜;話劇《青蛇》對《白蛇傳》故事進行轉化再造,突出民間故事的生生不息,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人們對愛的禮贊。在舞臺表現上,我們“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現代的國際化語匯讓古老題材煥發出新的風采。
傳承再造 練好“功夫”——
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
從先秦優伶戲到唐代參軍戲、宋代話本、金代院本、元代雜劇、明代昆曲、清代京劇,中國有自己的演劇體系。我們的話劇演員應該把中國獨有的“功夫”找回來,重塑中國當代演劇體系。
一個演員如果沒有深刻的臺詞功力和形體技術功力,“觀眾緣”是暫時的。“功夫”不僅僅是技術,還是一種文化底蘊。比如,我們常常評價一個演員的表演“挺出彩”。除了出彩,這個演員是否有光芒?光芒來自哪里?來自演員身后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的文化。一個演員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通過表演,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讓自己的表演具有“中國表情”,這是優秀演員應當追求的境界,也是舍棄小我、成就大我的藝術道路選擇。
具體到話劇藝術領域,中國國家話劇院應作出示范,并且在國際舞臺亮出名片。這意味著我們不僅繼續展現中國藝術家對莎士比亞、契訶夫的理解,更要在國際舞臺上傳遞中國聲音,展現我們文化大國的精神風貌。這是國家藝術院團的責任擔當。我們自當不辱使命,用更多優秀文藝作品為時代鼓與呼,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本報記者徐馨采訪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