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04-08 08:53:04
原標題:字里行間詠嘆長征精神(品味紅色經典⑩)
來源:人民日報
半個多世紀來,《長征組歌》響徹神州大地,理想信念之歌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本期,我們跟隨兩位深受《長征組歌》影響的文藝工作者,追尋《長征組歌》代代相傳的記憶,感受紅色經典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
歡迎廣大讀者投稿,講述關于歌曲《團結就是力量》的故事與感悟。
投稿郵箱:rmrbhsjd@163.com
——編 者
“《長征組歌》是我用盡一生也唱不夠、道不盡的經典。”歌唱家馬子躍感慨說。
1965年8月1日,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禮堂舉辦音樂會,公演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首演58名演員中,馬子躍年紀較輕,才20歲。
從那時起,還是新兵的馬子躍懂了“長征”兩個字的分量。“我們事先沒有宣傳,可是演了沒幾天,就聽說觀眾買不到票了,后來,身邊的人唱起了《長征組歌》,再后來,很多人都在學唱《長征組歌》。”
之后,跟隨周恩來總理出訪演出,又經歷了1975年復排、第1000場演出、第1500場演出……半個多世紀,馬子躍和戰友們一遍遍唱響這部紅色經典,從青絲唱到華發。
唯有歷經時間淘洗,仍被人民選擇的作品,才稱得上經典。人們常說,好歌在于動聽,經典在于流傳。《長征組歌》為什么長演不衰,唱得響,也傳得開、留得下?
680個字10首曲,可謂字字含情、句句經典
1965年1月,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接到任務,要求為蕭華將軍的詩稿譜曲,將其編排為大合唱。
蕭華參加長征時18歲,二萬五千里漫漫征途,他目睹無數同志永眠在長年不化的冰雪中,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道路。1964年他在杭州養病期間,內心被長征中的一幕幕撞擊著。他反復閱讀史料,研讀唐詩宋詞,決定選取長征中12個有代表性的場景寫一組詩。為此,他經常半夜起身寫作,淚水一次次浸透了稿紙,盡管病情多次反復,還是堅持完成了12首詩稿。
接受任務的戰友文工團,前身是成立于1937年的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抗敵劇社。當時團里有晨耕、生茂、唐訶、遇秋等一批成長于戰爭炮火下的作曲家,也有馬國光、馬玉濤、賈世駿等新中國培養起來的歌唱家。
在此之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訶、遇秋已有不少佳作,但創作多聲部的大合唱還是第一次。大合唱普及性強、參與面廣,又有《黃河大合唱》開路在前,他們相信,只要通俗易懂、優美動聽,作品會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討論中,他們認為原詩最后兩首講的是紅軍長征后北上抗日的故事,所以決定為前10首譜曲。作曲家們曾說:“冼星海一人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傳唱全中國,我們4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可能實現相加大于4的效果。”集體構思,統一布局,各取所長,分頭執筆,最后再反復推敲、修改,10首曲子最終譜成。
唱了一輩子《長征組歌》的馬子躍,感受到經典的常唱常新:“《長征組歌》是蕭華將軍飽含淚水和心血寫成,僅用了120句680個字,就概括了長征的全貌,可謂字字含情、句句經典。每次唱都仿佛經歷了長征,接受心靈的洗禮,每次都有新的感動。”
只有深刻反映時代的作品,才可能超越時代
長征中,蕭華跟隨中央紅軍走了11個省份,《長征組歌》中,戰士的腳步走到哪里,就用當地的民間音樂來表現。有紅軍傳統歌曲,也有江西采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燈、川江號子、陜北秧歌等民間曲調,還加入了二胡、琵琶、竹笛、竹板、板胡、嗩吶等民族樂器來伴奏。音樂一響,人們便知長征到了何處。
馬子躍記得,周恩來總理曾說自己最喜歡《過雪山草地》。歌中唱道:“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馬子躍去請教作曲家,才知是藏族民歌糅合了紅軍歌曲,創作而成的一首新民歌。老團長晨耕的話讓他記憶深刻:“別人用過的我們不用,大家熟悉的我們不照搬。把自己當做一名紅軍戰士感悟長征、書寫長征,才能譜出新的格局。”
表演方式也有創新。《長征組歌》的演員身著紅軍服,一邊唱一邊做動作,宛如行軍鼓動,有人物,也有情節。這一獨特的編排方式,也是對長征歷史的藝術呈現。不論代表行軍的擺手動作,還是《飛越大渡河》里的船只造型,都契合美學要求。
當年58名合唱隊員中,有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老戰士,也有十幾個剛入伍的新兵。大家都沒有長征的經歷,要想唱好《長征組歌》,必須補上長征這一課。周恩來總理和蕭華將軍多次指導排練,徐向前、聶榮臻、楊成武等三十幾位老紅軍講述長征故事,演員們學黨史、讀原著,參觀人民英雄紀念碑、革命歷史紀念館……每個人都沉浸在長征歲月中,感悟著長征精神。
“每當《長征組歌》的歌聲響起,蕭華將軍的眼里總是含著淚花。”蕭華的夫人王新蘭曾講,蕭華總是一邊寫一邊落淚。寫《過雪山草地》時遲遲未能動筆,蕭華問王新蘭:“過草地時你只有11歲,長征是什么感覺?”王新蘭回答:“一個是冷,一個是餓”。蕭華于是提筆寫下“高原寒,炊斷糧”,堪稱詩中最具華彩的一章。
“《長征組歌》不只是蕭華將軍一個人的心聲,而是他跟千千萬萬紅軍戰士共同完成的偉大作品。只有深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作品,才可能超越那個時代。”馬子躍一直有種強烈的感覺。
《長征組歌》長演不衰,是因為長征精神代代相傳
1965年首演后,合唱隊抽調18人,跟隨周恩來總理出國演出。馬子躍也是其中一員。他發現,國內演出時,觀眾在哪個地方鼓掌,國外演出時同樣掌聲熱烈,對崇高精神的敬仰,是全人類共通的情感。
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是貫穿《長征組歌》的一條主線。“強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飛奪瀘定橋的二十二勇士,都是共產黨員和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老紅軍對馬子躍講,過雪山草地時,野菜樹皮就是生存的糧食,但很多野菜野草有毒不能吃,是共產黨員自愿組成了試吃小組;一位戰士為戰友整理遺容,發現他手里攥著一塊銀元和一張黨證,后來,這位戰士幫犧牲的戰友交了黨費……
這些年,馬子躍和戰友們重走長征路。每一次訪問老紅軍,每一次與先輩的腳印重合,他們對長征的理解都加深一步。“走過千山萬水,聽過紅軍故事,再唱《長征組歌》肯定飽含感情。否則,音色再好,技術再高,歌聲里也沒有靈魂。”
馬子躍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演唱《長征組歌》,擁有生命中最難以割舍的部分。如今,他不僅是《長征組歌》的演唱者,也是講述者、傳承者。他收藏了數百件相關物品,和十幾位參加首演的戰友組成“老戰友合唱團”,正在把原汁原味的《長征組歌》傳承給更多年輕人。
“《長征組歌》長演不衰,因為它字里行間詠嘆了偉大長征精神。”馬子躍動情地說:“我們都是紅軍的后代,讀懂長征,就讀懂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